摘要:用这几个字,作为文章的标题,从内心来说是抗拒的。虽然阅读了古今不少翻译解读《道德经》的文章,没有看到一篇“及格”的,但是,如此表达,还是难逃“张狂”之嫌。好在有一个灵魂的“台阶”,为了让我们民族当之无愧的圣人——老子的智慧早日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用这几个字,作为文章的标题,从内心来说是抗拒的。虽然阅读了古今不少翻译解读《道德经》的文章,没有看到一篇“及格”的,但是,如此表达,还是难逃“张狂”之嫌。好在有一个灵魂的“台阶”,为了让我们民族当之无愧的圣人——老子的智慧早日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道德经》是我们民族文化宝塔上最耀眼的明珠。非常遗憾,从问世到如今,都深陷浓浓的迷雾之中。
历代解读直接令人咋舌,一个批判“古之善为道者”的智者,竟然成了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甚至成了道家鼻祖。
几十上百字的文章,逻辑清晰条理清楚的文章,富于生活哲理的文章,竟然被古今“高人”搞成了一锅糨糊。
圣人天上有知,该作何感想?
老子留下《道德经》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播生存智慧,批判“古之善为道者”,不过就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历代解读者谁懂?
《道德经》八十一章,谁能告诉我们,至今正确解读出来的有几章?
第一章是读懂经典的向导。老子明明白白告诉读者,文章里边的所有道字,都是可以表述清楚的,“道可道”。而且,它们的意思不是一成不变的,“非常道”。这短短六个字的句子,难度何在?竟然使得我们历代高人斗了两千多年的“嘴”,而且,还莫衷一是,幸好“千人千面”站出来充当了“和事老”——所有解读者都对,又都不对。
把我们民族的经典,搞成“千人千面”,不晓得是何方神圣出的这个馊主意?
这六个字整不明白,这篇文章自然就搞不清楚,这篇文章搞不清楚,整部《道德经》中带道字的篇章,解读者就只能云山雾罩地去冒充“世外”高人。
下面,我们随便请出几篇带道字的文章,可以断言,至今无人能懂!一不通,则百不通!
一、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
这篇文章,语言简练,说理透彻,条理清晰、逻辑严谨。
分三个层次。
1、做好自己,不求回报。这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老子用“道”字来代替。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最好的处事方法就应该像水一样,他滋润万物而不求回报,为人们去除污渍而不计较“归途”。
作者利用水滋润万物,为人们去除污渍的特性,要人们向水学习。学习什么呢?做好自己就行。至于别人怎么对你,那是别人的事,你管得着吗?就如同去除污渍的水,人们把你倒往何处,你管得着吗?
2、怎么样去做好自己。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任何时候都要与人为善,想问题要长远,要善待他人 ,要言而有信,处理事情要公正,做事要有能力,要善于把握时机。
这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前文讲了上善若水——做好自己 ,现在讲的是怎样才能做好自己,后文讲的是做好自己的益处。
3、做好自己,不求回报的益处。
“夫唯不争,故无忧”:做好自己,不求回报不计“归途”的结果就是没有烦恼忧愁。
如此富于哲理的文章,怎么就读不懂呢?
众多的解读,深陷道的泥潭,而不晓得自拔,甚至,连基本的生活常识都不顾。
(1)“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在人们厌恶的地方,最接近道。
(2)“不争”都直接解读为“不争”,比较普遍的解读是,不与万物争。
(3)“居善地”:善于选择合适居住之地。
上面这三个例句,如此思路,无论怎么样解读,都不禁一问。它们不过是“天下落木”之一叶,语病是显而易见的,无法理喻的是竟然流传千年。
二、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这篇文章的“遭遇”,比第八章还要荒唐。历代的解读,可以说一无是处,同圣人的创作思维相距十一万八千里。
“治大国、烹小鲜、鬼、神、圣人”,不过是举例子打比方罢了,他们都是不同职业群体的代表。
文章分三个层次。
一、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必须得用你的工作服务于社会。“道”:工作。
老子讲的是社会分工没有高低贵贱,都必须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何来的治理国家就如同烹饪小鱼?治理国家这么简单,何来的改朝换代?
二、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鬼不是神,不是鬼不想当神,是“职业”决定他们必须杀生。神不杀生,不只是神不杀生,圣人也都不杀生。
“鬼”代表惩治坏人的职业,“神”代表服务人的职业,“圣人”指传播知识。如果老子迷信鬼神,道家能把他奉为鼻祖?
三、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惩治坏人和服务他人没有冲突,都是有德的行为。
无论鬼,还是神和圣人,他们的行为都是为了服务于社会,都是为了社会有序而正常的运行,所以,德在他们的行为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小议:
这篇文章,老子似乎在同读者开了个不小的玩笑。“若”,在这里不是比喻“象”“如同”之类,准确的解读应该是“一样”,“治大国”和“烹小鲜”一样。它们的共同点:服务社会!
三、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这篇文章是老子的收官之作,高度概括地讲了留下这部著作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播有益无害的知识,要读懂应该不难。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这三个短句,不就是要你识别知识的真伪?
“圣人不积”,不就是说老师不要把知识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不就是讲教学相长吗?
“天之道”、“圣人之道”,不就是师者之道?不就是老师的职业道德?
“利而不害”、“为而不争”,不就是师者的行为准则?
你要说难度不大,从古至今还没有人解读出来。你要说难度很大,好像可以一目了然。
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一、怎样分辨知识的真伪。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诚实的交流不需要华丽的修饰,装腔作势的语言往往都是骗人的。心存善良的人不会强词夺理,无理取闹的人往往不厚道。有智慧的人不会卖弄渊博,喜欢东拉西扯的人都愚蠢。
圣人的良苦用心,被人们有意无意地辜负了。一个批判“道”的智者,竟然成了道家鼻祖;“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的“道”,不仅没有得到遏制,反而“发扬光大”。
二、教学相长,传播知识是一种共赢的行为。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品德优秀的人不会把知识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传播知识的同时也完善自己。
“不积”,被一厢情愿地解读为“不积累财富”,而且,给别人越多,自己越富有。天底下有此等好事?
三、传播知识必须是有利无害,不要老想到自己从中要获取什么好处。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遵循社会的发展规律,传播的知识必须有利于大众的生活,而不是危害社会;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人,在传播知识的时候,不要想着自己会从中会获得什么回报。
“天之道”、“圣人之道”,都是师者之道。
一个道字都理不清楚,“天之道”、“圣人之道”就只能天马行空了。“为而不争”同“水利万物而不争”一个意思,“不争”都是不求回报。道德经里边的很多词语是不能简单“直译”的,“不争”直译害死人!
以上的解读力求做到条理清晰,说理透彻。不足之处是难免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来源:潮阳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