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是张桂兰,今年已经65岁了,一辈子没成家,一直在做保姆为生。年轻的时候总觉得自己身体好、吃得苦,就不怕没饭吃。就这样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东家换了不少,但从不欠人家一顿饭,也没让人家说过一个“不”字。
标题:65岁保姆伺候85岁老太8年,老太留遗产给她,子女告上法庭,真相公开后子女羞愧难当
我是张桂兰,今年已经65岁了,一辈子没成家,一直在做保姆为生。年轻的时候总觉得自己身体好、吃得苦,就不怕没饭吃。就这样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东家换了不少,但从不欠人家一顿饭,也没让人家说过一个“不”字。
我这一生啊,说不上辉煌,却也问心无愧。
八年前,我接到了一份工作,说是一位老太太85岁了,行动不便,子女都在外地,不方便长期照顾,希望找个住家保姆。我那会儿刚从上一家出来,手里正闲着,就去了。
老太太姓林,林老太。她第一次见我时,坐在轮椅上,眉眼和善,头发雪白,声音却还挺有劲儿。
她盯着我看了好一会儿,说:“你看着踏实,我就要你。”
我笑了:“您放心,我伺候人,不是走过场。”
刚开始的头几个月,说实话,日子并不好过。老太太有糖尿病、关节炎,还有轻微的老年痴呆。有时候饭做好了她不肯吃,药也不肯按时吃,一会儿说冷一会儿说热,还总念叨一些旧事。
但我知道,她不是故意的。
她时常半夜醒来,说梦见年轻时候在田里劳作,梦见老伴给她盖被子。那时我就坐在她床边,握着她的手,轻声哄她:“老太太,醒醒,您现在可是在家,桂兰陪着您呢。”
慢慢地,她信任我了。她不再乱发脾气,也开始听我的劝,好好吃饭、按时吃药。她甚至笑着说:“你比我亲闺女还亲。”
她有三个子女,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是事业有成,说话也客气,可每次回来总是匆匆忙忙。有一年冬天,她发高烧,我整整守了三夜,汗水浸湿了衣服。子女来时,她的烧已经退了。儿子看了看就说:“张姨,您辛苦了啊。”然后又急着去接电话,匆匆走了。
我不怪他们,年轻人有自己的生活。
可老太太却一脸落寞地说:“我有三个孩子,可你才是陪我最长的那一个。”
八年过去了,她从能下地慢慢变成完全卧床,连说话都吃力了。但只要我一握她的手,她眼里还是有光的。
有一天,她突然从被子里摸出一份文件,递给我。我一看,是一份公证好的遗嘱,上面写明:将她名下那套老房子,还有存折上的三十万,都留给我。
我一下子慌了:“老太太,这不行啊,您还有儿女呢,这我怎么能要?”
她轻轻笑了,说:“你伺候我八年,吃喝拉撒都没一句怨言。别说这点钱,我要能早认识你,我都想认你当闺女。”
我含着泪把文件合上:“老太太,我不是图这些,我是把您当亲人。”
可她很坚决,后来我才知道,她早已把这事跟孩子们提过好几次,但都被他们当耳旁风。
一年后,老太太去世了。我为她办完后事,准备离开这个家时,三位子女突然找上门,说我要是敢动那套房子,就告我诈骗、侵占。
我苦笑:“那是你妈留给我的,白纸黑字。”
他们把我告上了法庭。
庭上,他们的律师说:“她只是个保姆,不是家属,怎么可能无偿得到遗产?我们怀疑她利用老太太年老糊涂,让她更改遗嘱。”
我一句话都没说。只是把老太太留下的那本日记交给了法官。
那是我在她床头找到的,一个厚厚的笔记本。她用歪歪扭扭的字写下每一天的生活,写我怎么照顾她,怎么在她跌倒时扶她,怎么陪她过春节,怎么在她发烧时整夜没睡。最让我难受的是那一页,她写着:
“今天烧了四十度,是桂兰给我捂汗、换毛巾,她哭了,我也哭了。她不是我亲女儿,可她比我亲闺女还在意我。”
法官看完后沉默了很久,最终判定遗嘱合法有效。我名正言顺成了遗产继承人。
她的子女当庭红了脸,低下了头。
走出法院那天,老二追上我,说:“张姨,对不起,我们真的没想到……其实,我们心里也不是不感激您,只是……”
我摆了摆手:“你们不欠我什么,我也不是为了钱才留下来。这些年,我把你妈当亲妈了。”
我没有把房子卖掉,而是腾了出来做了个“老年照护之家”,专门接待那些无人照顾的老人。我雇了两个和我一样出身的阿姨,没事就跟老人们聊天、包饺子、晒太阳。
有时候我会在院子里发呆,耳边仿佛又听到老太太叫我:“桂兰,把窗户打开,让阳光进来。”
我一辈子没结婚、没孩子,可我这一生不孤单,因为我曾真心待人,也被人真心以待。
老太太教会了我什么是“人心换人心”,也让我相信,善良的人,终会被善待。子女后来常来看我,说后悔以前没多陪母亲,我不怨他们,我说:“人心不是生来就懂得,是经历让我们明白怎么爱。”
我65岁,不再年轻,但我心不老。因为这世上还有温情、有理解、有迟来的尊重——这就够了。
来源:鱼小沫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