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壑——陈峰绘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期至4月22日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3 13:54 1

摘要:4月11日,由宁波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宁波市美术家协会、宁波当代艺术学会共同承办的“丘壑——陈峰绘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展览聚焦艺术家陈峰近二十年的艺术探索,呈现其对中国传统山水意境的当代重构与材料革新,引发艺术界对文明记忆与当代水墨发展的深度思

4月11日,由宁波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宁波市美术家协会、宁波当代艺术学会共同承办的“丘壑——陈峰绘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展览聚焦艺术家陈峰近二十年的艺术探索,呈现其对中国传统山水意境的当代重构与材料革新,引发艺术界对文明记忆与当代水墨发展的深度思考。

此次展出的30余幅作品,分为“雪意”“丘壑”“空寒”等系列,艺术家陈峰以书法锥堆沙式的肌理视觉重塑山川的骨骼,以抽象化的流淌再造山水画的皴法血脉,以空寒的纯净诗意洗涤尘世躁乱的心灵。

策展人、艺术评论家夏可君博士表示:“在陈峰的笔下,古意重获新颜,丘壑乃是凝缩了个体经验与历史记忆的道场空间,因为中国山水画并非仅仅是一个画种,而是艺术的艺术,是道术,是人性与自然保持原初感通关系的大艺术。”

01.材料、记忆与文明褶皱

浙江省文联副主席、宁波市文联主席、党组书记杨劲在开幕式上表示:“除了个人艺术创作,陈峰还积极推动宁波当代艺术的发展。自2011年起,他连续策划了五届宁波当代艺术展览,为促进宁波当代艺术的发展和推广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这次陈峰《丘壑》作品展汇聚了他近二十年的艺术实践成果,他的作品以综合材料的泼洒融汇,塑造中国山水意境,大开大合,放怀写意,气象鸿蒙,气韵共鸣。”

浙江省文联副主席、宁波市文联主席、党组书记杨劲

陈峰20年前的绘画就具有赵无极式的抽象风景的波澜壮阔,在色彩与笔触的撞击中,形成酣畅淋漓的“交响乐”,他对于磅礴气势氛围的建构,在肌理上制造厚重的触感,有着天然的敏锐性。《深处的涌动》、《微光》、《万壑生风》等作品是这一风格的延续。就像记者和他对话,时时能感受到他的思维和语速中也有着绘画般的冲击力,这是介于西方抽象与中国意象之间的高频穿越。

《深处的涌动》

《微光》

本次展览的作品,他以其独特的综合材料技法和深刻的精神内涵受到广泛关注。以刮刀来拟似皴法,陈峰以自己的笔法重构了山水画的原初语言,再结合多元材料语言,构建出了自己独特的视觉叙事。

夏可君博士指出,陈峰的绘画不仅在技法上突破了传统山水画的局限,更在精神层面上实现了对自然与心灵的深度探索。他的作品通过刮刀塑造的块面肌理、笔触的节奏化、图像的重构以及玉质包浆的质感,展现了一种全新的山水精神。“陈峰的'丘壑'不是自然景观的再现,而是文明层积的隐喻。他的绘画中,传统笔墨与当代物质性交织,形成一种'地质考古'式的视觉体验。”

《万壑生风》

因此,当我们看到陈峰绘画上的丘壑,就不再仅仅是中国山水画伟大传统的延续,其中还有艺术家个体心灵之旅的踪迹,看到文明在其中的转折与皱褶,这是传统遗迹、文明痕迹与心灵印记,三者的综合与叠加。

就如同艺术家自己所言:“在游历各个文明的遗迹与自然的奇观时,亿万年来的沧海桑田令我深受震动。这是我绘画的一个视觉源泉,此外,尽量深度地区感受了解当地的文明意义上的社会变迁,这是人类疗治内心狭隘民族自豪感的良药。”

02.传统山水的当代转译

在展出的作品中,《空寒系列》让人印象深刻,这来自宋代山水意境的当代转译。在一片虚静空灵中,艺术家陈峰确立了自己的绘画语言以及独特的精神世界,为当代人构筑起可栖居的“丘壑宇宙”。在AI算法时代,来自自然的诗性意境依然有着强大的治愈力和生命力。

陈峰的艺术探索始于对传统媒介的颠覆。早年他以“油画山水”系列打破水墨与油画的界限,用丙烯、油彩、树脂等现代材料模拟水墨的氤氲与流动。在《空寒系列》中,他更将亚麻布、漆、树脂等材料与肌理技法结合,通过层叠堆砌、刮擦晕染,营造出“雪意”“空寒”的视觉质感。

如作品《雪霁无声》以冷色调的树脂凝固水墨的流动感,既保留了宋代山水的清雅意境,又以材料的物性强化了时空的凝固感。这种“非水墨的水墨精神”,正是陈峰对传统媒介局限性的突围——他不再拘泥于笔墨纸砚的物理载体,而是以材料的实验性解构并重组山水意境。当观众站在《雪霁无声》前,看到的不仅是寒林积雪,更是文明更迭中那些被冻结的瞬间。

《雪霁无声》

宋代山水画追求“可游可居”的观想境界,而陈峰的《山水六条屏》则将这一理想转化为当代人的精神避难所。他通过大画幅的视觉压迫与迷蒙肌理的沉浸感,将观者引入一片虚静之境:画面中皑皑雪色与苍茫丘壑交错,既似北宋范宽的雄浑山势,又如元代倪瓒的萧瑟疏林,自然不再是物理空间的具象存在,而是通过材料的隐喻与抽象结构,成为心灵的诗意对应物。

《山水六条屏》局部

《山水六条屏》

陈峰说:“我常常看到雪意,即便是色彩斑斓貌似欣欣向荣的景象,也是如此。面对空寒宇宙,我极目天际,多年的材料肌理研究,使我关注材料缝隙流溢而出的时间的苍凉,于是开始了‘营造丘壑,惨淡布局,法相庄严,然使水和象征白雪纯洁的白粉,纷纷扬扬从时间的隧道里涌现而出’……她们洗刷着宇宙山川的一切。她们包容着,挟裹着万物滚滚向前。当她们最后一路轻声低语离开画面之后,留给我是一滩混莽自然的余象,万年时间浓缩于眼前一瞬间。”

正如阴阳反相,陈峰的白雪在画面整片丘壑肌理间以凹的方式展现其凸的本质,大量繁复的肌理却常常是凹相暗影间显露其鼓凸峥嵘的本相。这不是古人的翻版,而是立足当下材料语言对同类情感的合本性的发展与延续。

巨幅作品《丘壑余象》,更是在古代空山的荒寒中,营造出“蓝田日暖玉生烟”的那种触感,以及温润的宋瓷般的玉质感,这也是大江南文化所孳乳出来的时间包浆感。在看似抽象肌理的材质处理中,呈现出宛若古代山水画的余象记忆,以及空寒冰雪又灿烂斑驳的意境,这就是陈峰绘画的“丘壑大观”。

《丘壑余象》

观者在凝视这些作品时,既遭遇冷冽的物质性,又遁入一片虚静的精神场域。这种矛盾张力,恰恰回应了当代人在虚拟与现实夹缝中的焦虑,以“山水性”的永恒存在提供了一种治愈的可能。

陈峰的艺术实践,也是传统水墨精神在全球化浪潮中的一次有力回应。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艺术家的个人风格,更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一条可能路径——在尊重物质本性的基础上,重建人与历史、自然的感性连接。

从曾经在宋庄“北漂”的职业艺术家到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丘壑”个展,他不断证明:传统的转译并非复古或颠覆,而是以当代语言重述永恒命题。在算法与代码编织的世界里,这种源自山水的诗性力量,依然是人类对抗异化、重建精神家园的密钥。

(来源:艺术宁波)

艺术家简介

陈峰,1962年出生于浙江宁波,长期以自由艺术家身份活跃于北京、宁波两地。现任宁波当代艺术学会会长,宁波城市学院艺术学院兼职教授。

来源:文化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