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力挺!《731》上映仅1天,李乃文因一特殊举动口碑暴涨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9 15:58 3

摘要:《731》上映第一天就火了,票房破亿不说,主演李乃文还凭着一个举动圈了大波粉——原来他和姜武、王志文这些主演,全是零片酬出演。

筹备数年,几次临近上映却又撤档的好电影终于来了。

《731》上映第一天就火了,票房破亿不说,主演李乃文还凭着一个举动圈了大波粉——原来他和姜武、王志文这些主演,全是零片酬出演

网友们都说:“现在还有这样的演员?太让人佩服了!

在电影《731》中,李乃文的表演更像是一种“献祭”。

他所饰演的普通人顾博轩,为了寻找被掳走的身怀六甲的妻子,一头扎进了那个人间地狱。为了靠近这个角色,李乃文做的远不止是揣摩剧本。

他把自己变成了承载那段历史创伤的容器

开拍前数月,他一头扎进了解密的档案和幸存者的口述史里,让精神先一步沉浸到那个绝望的年代。紧接着,他开始折磨自己的身体

通过严苛的节食,他让身体呈现出一种真实的虚弱感。在零下几十度的东北,他只穿着单薄的衣衫在雪地里拍摄。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体验生活,而是刻意将演员的身体,从一个“表演者”降格为还原历史真实的“道具”

他的眼神里,交织着绝望、愤怒与不甘。他蜷缩的身影和呆滞的神情,将一个小人物在时代洪流下的无助与恐惧,刻画得淋漓尽致。

更令人震撼的是,他和姜武、王志文等一众实力派演员,共同做出了一个决定:零片酬出演

这在商业逻辑至上的影视圈,无疑是一种立场宣言。

这个决定,与影片上映前后的市场热度形成了鲜明对比。《731》的筹备历时数年,导演赵林山在首映礼上甚至激动落泪

影片承载的厚重历史,激起了空前的民族情感,平台上的“想看”人数史无前例地突破了450万

预售票房更是势如破竹,有说法称其轻松突破6400万,甚至有媒体报道它是春节档后首部预售破亿的影片

从8月3日央视新闻的发文力挺,到9月16日人民日报的专题报道,官媒的背书让这部电影的意义超越了商业本身

在这样火爆的市场预期下,李乃文等人拒绝用这段沉痛历史进行商业变现的选择,更凸显了其艺术追求的纯粹性。

也正因如此,当他在9月18日那天转发官媒内容,呼吁大家铭记历史时,每一个字都显得格外有分量

如果说在《731》里,李乃文呈现的是一种极致的“重”,那么在银幕之外,他则通过一系列近乎“失控”的公众表现,展现了一种反精致、反人设的“轻盈感”

这种轻盈感,恰恰成了他与观众建立情感连接的奇妙桥梁。他似乎总能在不经意间,打破“老戏骨”必然稳重端庄的刻板印象

在综艺《哈哈哈哈哈》里,他一本正经地把“PK”说成了“PC”,那个瞬间的口误和茫然,逗乐了所有人。

这些瞬间之所以有趣,并非因为刻意设计,而是因为它们足够真实。它们让观众看到,一个成熟演员在脱离戏剧场景后,也会有普通人的笨拙和尴尬。

最经典的案例莫过于那个广为流传的直播“收烟”事件。那个下意识的动作,无意中展示了一个中年男人最日常的习惯与瞬间的慌乱。

这比任何精心策划的“亲民”活动都更具说服力,让他从“叔圈法拉利”这个略带距离感的符号,瞬间落地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具体的人。

这种“轻”,并非油滑或不专业,而是一种卸下表演包袱后的彻底松弛。

它让观众愿意相信,那个能在银幕上承载巨大痛苦的灵魂,在生活中,同样是一个会犯错、会尴尬、会不知所措的普通人。

这种信任,使得观众在面对他塑造的角色时,能够产生更深层次的共情

李乃文身上看似矛盾的“重”与“轻”,其实都植根于他早年的职业经历,那是他整个艺术人格的“原点”。

他的“重”,源自于对舞台最原始的敬畏。1993年,他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却因为三试发挥不佳,成了一名自费生。

那时的学费,普通同学是700元,而他需要缴纳5000元。母亲鼓励他:“咱用实力证明给他们看。”

这句话,让他从一开始就被置于一个需要“加倍努力”才能证明自己的境地。

在学校里,他学习异常刻苦,不怕演小角色,主动寻找一切表演机会。这种对专业近乎偏执的苛求,被他带到了毕业之后。

他的职业生涯并非始于光鲜的影视剧,而是从对演员台词、形体、现场表现力要求极高的话剧舞台开始的。

从1998年起,他与导演孟京辉合作,在话剧舞台上摸爬滚打了近十年。这段经历,为他的表演打下了坚实厚重的底子。

而他的“轻”,则源自于对浮华世界的提前“脱敏”。从中戏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默默无闻,甚至遭遇过没钱吃饭的窘境,需要靠辛柏青等朋友接济

而那时,他的同班同学朱媛媛、唐旭等人,已经开始在影视圈崭露头角。

这段漫长的蛰伏期,让他过早地体验了行业的残酷与现实。

也正因如此,当他后来凭借《集结号》中的爆破手吕宽沟一角终于打开局面,并逐渐将工作重心转向影视剧后,他对所谓的流量、人设等虚名,始终保持着一种天然的疏离感。

无论是后来在《我是植物人》中饰演记者刘聪并斩获电影节最佳男演员,还是在《南来北往》、《第二十条》中贡献出彩表演,甚至是在《归队》里仅凭一段无台词的身体语言就演活了班长汤德远,他始终将重心放在角色本身

李乃文的敬业程度估计连他的圈内好友辛柏青都没想到,如今看到李乃文电影口碑如此优秀,估计他也会为自己的好朋友感到开心。

正因为在无名时死磕过“重”的业务,才有了日后成名时不端着架子的“轻”。也正是因为亲身体验过现实的“重”,才懂得以“轻”的方式与这个浮华的世界和解。

李乃文的“双面体”并非人格分裂,而是一种极其健康的生态平衡。他的专业之“重”,让他牢牢守住了作为一个演员的底线与尊严。

他的人格之“轻”,则让他没有被名利场的光环所异化,保留了最本真的自我

他用自己的方式给出了一个答案:真正的演员魅力,恰恰源于业务上的绝对严肃和人性上的彻底松弛

正如他自己所言:“我们的疼痛,是为了让历史的伤口不再结痂。”这句话,由他说出来,掷地有声。

参考资料:

东方新闻

来源:屏风浊影深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