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下交通站到云改数转,江都电信这样走来……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9 01:43 1

摘要:在我区档案馆征集到的美好家庭档案里,有一本泛黄的工会证,发证单位是江都邮电局工会,持证人是徐乐飞。记者采访了解到,徐乐飞从事电信工作42年,亲眼见证了江都电信从“摇把子”到“5G”的通信变迁历程。

在我区档案馆征集到的美好家庭档案里,有一本泛黄的工会证,发证单位是江都邮电局工会,持证人是徐乐飞。记者采访了解到,徐乐飞从事电信工作42年,亲眼见证了江都电信从“摇把子”到“5G”的通信变迁历程。

红色根脉·从地下交通站发展而来

“我母亲是一位老话务员,我从小耳濡目染,了解了中国电信的红色故事。在民国时期,江都就有邮局、电话局了。1939年,朱太受党组织派遣,来到苏北江都抗日第一线,积极参与各地下交通站的筹建工作。解放后,朱太等地下交通站工作人员接管了原邮局和原电话局,并更名为邮电局。”谈起江都电信发展史,徐乐飞如数家珍。

到上世纪70年代初期,江都镇(现仙女镇)仅有100多部电话,通信速度慢,使用的是磁石式电话交换机(俗称“摇把子”电话),要靠话务员进行人工转接。

“70年代后期,在老家大桥镇,有一位堂舅舅急匆匆来找我母亲,伤心地说他父亲去世了,请我母亲帮他打电话给远在宁夏的大姐和在安徽的二姐。”徐乐飞回忆,那天,母亲给安徽农村发了一份电报,然后开始往宁夏打电话,先填写好话单,再请话务员同行帮忙,从江都转扬州、转南京、转银川,再转对方单位。过了5个多小时后,对方的电话终于接通了。

70年代的电信局还是半军事化单位,除了面向群众办理业务,也要在特殊时期为国家分忧解难。徐乐飞说,1976年防震期间,江都很多话务员主动向组织写下请战书和遗书,战斗在防震第一线,确保通信畅通。为了人民、冲锋在前,是电信人坚守的信仰。

经济腾飞·固定电话走入千家万户

1978年,江都城区开始引进“准电子交换机”,逐步开通了四位数的拨号电话,到了90年代,“摇把子”电话在江都各乡镇全面淘汰。

1980年,18岁的徐乐飞进入江都邮电局工作。恰逢改革开放,经济蓬勃发展,老百姓收入增加,安装固定电话的业务越来越火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不再是老百姓遥不可及的梦想。

“八九十年代,乡镇企业和个体经济发展势头很好。1983年,双沟运输专业户徐世华安装了江都县第一部农村住宅电话机,被载入《江都县志》。时任江都氧气袋厂的厂长张老板告诉我,他们出去跑销售,一问电话,二问路,第三才谈业务。如果没有电话,就算订好了合同,也无法安排生产。”徐乐飞眉飞色舞地向记者描述那个腾飞的“黄金年代”。

那时,固定电话的初装费、手续费、选号费高达3000元,电话仍供不应求。到了1989年12月,江都县电话机总数突破万部大关,在苏北各县名列前茅。固定电话的位数也不断增加,到2007年,江都固定电话号码从最初的3位上升到了8位。

90年代末,BP机、大哥大、小灵通等新型通信工具闪亮登场,风靡一时,人们的通信方式不再局限于固定电话,通信变得更加自由、灵活。但在短短的几年后,这些移动通信工具就被手机全面取代。

数字时代·云改数转赋能千行百业

千禧年后,我国的手机制造业和移动通信技术取得了日新月异的进步,江都电信的业务重心从电话、电报,逐渐转移到了手机、宽带上。

1998年,江都邮电局“邮电分营”,成立了江都邮政局、江都电信局,政企分开;2008年,江都电信重组,接收联通CDMA业务(即手机通信);2020年,江都电信紧跟时代浪潮,踏上了云改数转的守正创新之路……

江都电信产数中心主任谢耀告诉记者,现在公司的业务范围很广,家庭业务方面,除了传统的手机和宽带,目前正在推行“智慧家庭”业务,尤其是智能血压仪、一键呼叫等助老设施,很受欢迎;企业业务方面,江都电信抓住数字经济的风口,积极助力企业实现“智改数转”。“我们公司有工程师研发团队,为鼎衡船舶设计的节能改造方案实施后,每年为该公司节省电费500万元。”

此外,江都电信还承接了多个政府机关、单位的通信保障和平台研发业务,区交通局疫情卡口车辆登记系统、区城管局执法仪开单系统、扬泰机场“智慧食堂”系统等都是江都电信研发的。近期,“扬超”火爆,江都电信赶赴比赛现场做好通信保障,确保观众全程畅通观看直播。

“作为央企,江都电信将继续深化云改数转转型,深耕智慧医疗、智能制造、数字政务等领域,助力江都数字经济发展,展现‘红色电信’的责任担当!”谢耀表示。

来源:江都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