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铁“神射手”被开除,这事反转了吗?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3 12:34 1

摘要:昨天女子监狱门口“猎艳”那篇文章发布不久就被和谐了,就在刚刚,上海静安警方刚刚发布警情通报,一男子因虚构不实信息被依法行政拘留。

今日の瓜

滴滴滴滴....吃瓜

从上海地铁1号线第一射手,到上海女子监狱门口“猎艳”,再到上海人均4000元的餐厅用大象粑粑做甜品,魔都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昨天女子监狱门口“猎艳”那篇文章发布不久就被和谐了,就在刚刚,上海静安警方刚刚发布警情通报,一男子因虚构不实信息被依法行政拘留。

以后吃瓜要趁早,自从公众号改了规则之后很多瓜友不能及时收到推送消息,所以建议你们【设为星标】,公众号名称后面会出现一个⭐,这样您就能实时收到公众号的更新提醒。

今天继续讲讲关于姚某的故事。

上海地铁1号线第一射手姚某火遍全网之后,很多瓜友在后台私信说反转了(此前消息:上海地铁白净痴汉猥亵小姐姐被行拘)。

在 "正义群众" 的接力扒皮下,姚某的人生轨迹被精准拆解:工作单位、家庭住址、婚姻状况、子女就读学校等信息相继曝光。

某自媒体用 "人面兽心的精英" 作为标题,将姚某的职场成就与犯罪行为进行强烈对比。更有甚者,将姚某妻子的社交账号截图传播,配文 "娶了这么漂亮的老婆还不满足"。

这种集体审判的狂欢,让姚某在行政拘留之外承受了更残酷的 "社会性死亡"。其任职公司在舆论压力下紧急发布公告,宣布与其解除劳动关系。

然而,就在公众为受害者松了一口气时,36岁的杨某却跳了出来,编造了一段“地铁猥亵者与女乘客互约”的荒谬黄谣。

为增强可信度,还附了一张所谓的 "行政处罚信息截图"。

正如社会学家指出的,当吃瓜群众陷入情绪漩涡时,理性思考能力会下降 50%,对信息的批判性判断几乎消失。

瓜姐作为一位理智的老瓜民也差点信了,后来通过搜索发现被猥亵的女乘客姓周,而被行政处罚的女子姓赵,至此谣言不攻自破。

杨某的“小作文”看似只是几句无害的编造,但它对受害者的伤害却是实打实的。试想,一个刚刚经历猥亵创伤的女性,不仅要面对身体的侵害,还要承受来自陌生人的恶意揣测和舆论攻击,这种双重伤害,足以摧毁一个人的心理防线。

杨某为此付出代价,上海市公安局城市轨道和公交总队官方微博就网络流传“4月8日轨交1号线猥亵案被侵害人与违法行为人相识并相约至地铁内实施违法行为”等不实信息,发布官方通报:

造谣者的行为,背后是流量经济的深层逻辑。在社交媒体的算法驱动下,争议性内容往往比正面内容更容易吸引眼球。于是,有人选择编造谣言,有人选择煽动情绪,有人选择消费受害者的痛苦,只为了换取短暂的流量红利。

但流量的代价是什么?是受害者的尊严被践踏,是社会的信任被撕裂,是正义的声音被淹没。余某和杨某的行为,正是这种代价的缩影。他用受害者的痛苦换取自己的流量,用谣言制造社会的对立,最终将自己推向了法律的深渊。

然而,真正令人担忧的并不是余某和杨某这样的个体,而是那些在吃瓜中推波助澜的“围观群众”。他们转发、评论、点赞,却从未想过,自己的行为可能正在助长恶意的扩散。吃瓜本无罪,但当吃瓜变成一种无脑狂欢时,它就成了一把无形的刀,割裂了真相,伤害了无辜。

吃瓜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在吃瓜时失去了边界感。当我们将自己的情绪寄托在别人的痛苦上,当我们将流量凌驾于正义之上,我们是否已经成为了恶意的帮凶?

真正的吃瓜,不是为了猎奇,而是为了寻找真相;不是为了消费,而是为了捍卫正义。面对类似事件,我们需要的不是情绪化的狂欢,而是冷静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断。

余某和杨某的造谣行为被依法惩处,这是一次对恶意的警示,而我们每一个人,也需要反思:在吃瓜时,是否还能守住正义的底线?

最近魔都的瓜可谓一波接一波,同时带给我们的教训足够深刻。正义的天平,不应被流量的洪流所倾覆;受害者的尊严,不应成为吃瓜者的谈资。

下次当你准备转发一条未经证实的“瓜”时,请停下来想一想:这究竟是真相,还是谣言?你是在捍卫正义,还是在助长恶意?

吃瓜可以,但别忘了,瓜的边界,是人性的底线。

来源:乘风破浪的漂流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