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份的时候,有一条新闻在网上火得不得了——说奔驰公司的中层员工,遣散费都能达到400多万。
奔驰 voluntary resignation plan
2025年3月份的时候,有一条新闻在网上火得不得了——说奔驰公司的中层员工,遣散费都能达到400多万。
当时好多人都在传这个事儿。
听说那些在公司干了30年的中层管理人员,每个月工资有8万块的,这次离职的话,可能就能拿到超过400万人民币的补偿金。
这下子,国内好多网友都忍不住在底下评论说:-这也太羡慕了吧!-也让不少普通的打工人心里有点不是滋味儿。
毕竟对大多数人来说,一辈子可能都赚不到这么多钱啊。
外企为何更注重劳动者权益
其实啊,在那个大热点事件之前,奔驰在国内裁员也挺受关注的:
2025年2月26号,梅赛德斯-奔驰在中国的销售公司还有它的汽车金融公司开始大规模调整人员配置了,大概有15%的员工会被裁掉,主要影响的是销售和汽车金融这两个核心部门。
第二天,也就是2月27号,奔驰中国的相关负责人跟媒体说,他们现在正在忙着调整业务呢,业务合并或者减少肯定会影响到一些员工的工作安排。
这次裁员之所以引起大家注意,是因为它提供了相当优厚的赔偿方案,叫-N+9-,意思是如果被裁的员工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内没找到新工作,还能额外拿到3月份和4月份的工资,这样算下来最高的赔偿能到-N+11-。
奔驰这次的裁员赔偿标准在外资车企里算是很高的。
比如一个干了8年的员工,年薪40万,按照这个方案最多能拿到差不多56.6万的赔偿,比大众中国的-N+6-、特斯拉中国的-N+3-都要好很多。
不过呢,咱今天不聊奔驰为啥要裁员,而是想聊聊这次裁员又引发了大家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为啥外企好像更注重劳动者的权益呢?
外企裁员为何总爱-体面走-
这段话如果用更口语化的表达,可以这么说:
最近呢,关于2025年2月份那场外企奔驰在国内-大撒币式裁员-的事儿,闹得挺大的。
大家伙儿都在议论纷纷,各种说法都有。
咱今天就从一些基本的道理出发,尊重事情发展的规律,好好扒一扒为什么这些外企在裁员或者撤出中国的时候,总是想装得体面一些。
这背后到底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呢?
再说了,咱们也得琢磨琢磨,接下来国内的老板们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发生啥变化,往哪边走。
这不是瞎猜,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有理有据地来分析一下。
记住哦,这是我在被限制发言期间坚持每天更新的内容,写这篇稿子的时间是2025年3月28日。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会尽量每天多写两篇,把之前没完成的部分补全,继续给大家带来更有深度、更有态度的内容。
奔驰中国的-裁员-风波
2月底的时候,梅赛德斯-奔驰在中国的分公司(简称-奔驰中国-)因为要裁掉15%的员工的事情突然火了。
这事儿一出来,大家就特别关注,然后网上也传得沸沸扬扬的。
后来呢,奔驰中国就出来澄清了一下。
奔驰中国说:这不是裁员,而是-业务优化和流程精简-。
2月26号那天,网上就有消息传出来了,说奔驰中国开始搞裁员了,还跟销售部和金融系统的员工谈话呢。
这次涉及的是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和梅赛德斯-奔驰汽车金融有限公司,不过研发部门暂时没受影响。
被裁的员工大部分都是签了-无固定期限合同-的老员工。
他们的赔偿方案是-N+9-,意思就是按照工作年限给补偿金,如果两个月之内找不到新工作的话,还能再多拿3月和4月的工资,这样最高的补偿可以达到-N+11-。
然后奔驰中国就解释说,他们这么做是为了-业务优化和流程精简-,目的是提高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能力。
以后他们会更注重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把一些重复多余的岗位合并起来,同时也会帮助员工学习新的技能。
奔驰裁员风波背后的转型压力
-体面裁员-背后:2024年奔驰有点压力山大。
虽然官方说这是-合法合规-的操作,给这次所谓的-裁员风波-定了个调子。
而且网上传言说的-高额赔偿-,也让大家觉得奔驰还是挺-够意思-的。
要知道,在国内汽车行业,有些车企传出的裁员消息,有时候在-补偿-或者-合法合规-上可能会有点问题。
但这次奔驰的裁员,至少看起来还挺-体面-的,值得点个赞。
不过呢,从奔驰公布的财报来看,2024年的业绩确实是有点承压。
表面上看,奔驰像是-壕无人性-,但实际上是在断臂求生:
从财务数据来看,2024年奔驰的收入下降了4.5%,净利润直接暴跌了28.4%,毛利率也四年来第一次跌到了20%以下。
尤其是在中国市场,奔驰的表现可以说是惨不忍睹。
2024年汽车销量下滑了7%,电动车交付量更是暴跌了23%,被蔚来、理想这些国产新势力狠狠地碾压了。
这次裁员其实是一次转型的阵痛。
以前靠燃油车躺着赚钱的奔驰,在电动化和智能化这条路上掉队了。
奔驰式-分手哲学- vs 国内大厂的-优化-艺术
话说回来,奔驰的应对方法可不像一些公司那样简单粗暴地-裁员降本-,而是愿意花大价钱来实现体面转型。
他们的老大奥拉·卡列尼乌斯说得特别清楚:-只要员工不想走,我们绝不会逼他们走;但如果有人真的要离开,我们会好好送人家一程。
-他们这么做的目的呢,就是在2027年前省下50亿欧元,把生产搬到低成本国家的同时,还不关德国的工厂。
跟Meta最高赔71万人民币的补偿,或者推特那种只给3个月工资遣散费相比,奔驰的补偿方案简直刷新了全球裁员补偿的新纪录。
基层员工能拿到80万,中层更是高达400万。
不过这还不算完,奔驰的这个计划还包含了医疗保险延续、职业转型辅导这些隐形福利。
再看看国内的一些大厂,2024年的裁员才按照N+1的标准给钱,跟奔驰比起来,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现在国内的职场里,大家动不动就说-恭喜毕业-、-组织优化-,听起来像开玩笑一样。
有的电商巨头让员工签-奋斗者协议-,放弃加班费;还有社交平台把裁员说得像-人才战略升级-似的。
更讽刺的是,2024年有家公司被爆用AI系统自动挑裁员名单,那算法冷冰冰的,直接决定了好几万人的饭碗。
所以说啊,奔驰这种-分手哲学-,真的是给我们国内的大厂们好好上了一课,讲讲什么叫真正的-人文关怀-。
互联网大厂的那些不体面事儿
对比国内的情况啊,从-暴力裁员-到-外包陷阱-这些招数,长期下来,给咱们国内的劳动者留下的感觉就是特别不体面。
当然也不是没有体面的公司啦,但按比例来说,真的是太少了,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比如说某家电商巨头,在2023年裁人的时候,让员工签所谓的-自愿离职协议-,要是不签的话,就以绩效不达标为借口直接辞退;再比如某打车平台,把司机改成-外包合同-,这样就能避开五险一金,甚至还用算法逼着司机多接单;还有某手机厂商,搞什么-毕业典礼-来美化裁员,员工拿到个-毕业证书-和小礼品就算完事了,补偿金连法律规定的标准都达不到。
这些操作的背后啊,其实就是企业对-人力成本-的一种畸形控制——把员工当成能随便换掉的螺丝钉,而不是一起发展的伙伴。
不过最让人震惊的就是最近杭州阿里那个孕妇拉横幅的事情了:
2025年3月24号,网上突然传开一张孕妇爬到楼顶维权的照片,照片里她还拉着一条横幅,上面写着-强烈抗议阿里恶意非法解雇临产孕妇-。
这件事儿很快就在网上引起了大家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
外企为何看起来更-体面-
外企看起来比国企-体面-,其实道理很简单,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说说。
第一嘛,就是法律管得严。
这可不是外企自己有多规矩,而是它们不敢不规矩。
为啥呢?因为外企的老家那边,劳动法对员工权益的保护挺严格的。
比如说欧盟,要是企业要裁员,必须提前通知员工,还得经过工会同意,赔偿金通常都是N+2到N+6(就是工作一年赔一个月工资,再加上额外的)。
这次奔驰鼓励员工主动辞职,不愿意走的还能留下,愿意走的能拿到更高的补偿,所以这次的遣散费比以前高了不少。
再比如国内最近那些互联网大厂开始整顿加班文化,这事儿也有点受欧盟新规定的影响——只要产品涉及到强迫劳动或者超长加班,就不能卖到欧盟去了。
还有美国,要是企业违法开人或者违反劳动法,可能要赔一大笔钱。
像加州的迪士尼,好多员工的时薪才14美元,比之前谈好的17美元少了,工人就集体告状,结果迪士尼最后赔了2.33亿美金。
正因为外企在自己国家就得守规矩,所以进中国后也大多会按老家那一套来,一来是怕惹上官司,二来也是为了企业形象,别被消费者集体抵制了。
第二嘛,就是工会的监督。
国外工会的威力
顺着消费者抵制的话题再聊聊。
在外企的大本营,要是某个品牌出了什么负面新闻,那可不得了,说抵制就真抵制,舆论压力大得很,企业可不敢乱来,只能乖乖遵守规矩。
除了消费者,工会也能给企业很大的压力。
就像在欧洲,企业要是想裁员,必须提前告诉员工,还得经过工会批准才行。
工会的权力可不小,能跟企业谈判,还能组织罢工,甚至否决企业的某些决定。
就说裁员吧,如果企业自己偷偷摸摸大规模裁员,没经过工会同意,最后法院多半会把这个决定推翻。
就算法院勉强通过了,工人们也不是吃素的,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集体罢工。
你可能经常听说外国闹罢工的事儿,我前两天还看到一条新闻,德国工人罢工5个月,最后成功把每周工作时间从38小时降到35小时了。
工会的权力和工人们的维权意识,这确实是个挺关键的事情。
大家都知道咱们这边的工会跟企业之间的关系有点怪,像是让儿子去监督老子,结果儿子的工资还是老子给,怎么看都觉得别扭。
但在国外就不一样了,工会通常是独立于政府和企业的,属于非政府组织。
工会会员在里面有很大的自主权,可以自己选领导人,自己定政策。
而咱们这边的工会是由政府领导和管理的,更像是政府的助手,负责维护社会稳定。
最后一点,人力成本低。
外企离开中国心里不痛快
大家都知道啊,中国能成为世界工厂,一开始靠的就是便宜的劳动力,人工成本相对来说比较低。
而且呢,在中国做生意的外国企业,很多还有品牌溢价的优势。
这么说吧,虽然现在很多外国企业在中国的日子不太好过了,但之前在中国市场上,靠着中国市场,那真是赚得盆满钵满啊。
这就像是当老板赚了1000万,就不会老在员工一两千块的赔偿金上纠结来纠结去了。
很多老板看着挺有钱的样子,其实都是表面风光,其实背地里可能欠了一屁股债,虽然不至于那么夸张,但经济实力真的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强大。
还有一个原因呢,就是企业文化这块。
中国在这方面确实做得很一般,在全球范围来看,咱们国家在企业管理、团队建设这些方面,还没有啥拿得出手的成功案例可以往外推广的。
有对比嘛,就能看出差距和问题,就是这样子。
中国企业为何在国外会被视为-奴役-?
这事儿说白了,就是咱们中国企业对劳动条件的容忍度实在太高了。
想想看,像那个国内大牌汽车厂在巴西的事儿,护照被扣、工资分几块发、住的地方连床都没有,这在国内可能都觉得没啥,但在国外就被骂成-奴役-了。
其实这也不是啥新鲜事。
早些年咱们在非洲搞工程的时候,当地人还以为那些中国工人是囚犯呢,因为人家天天干活,不玩不闹的,太反常了。
在德国也一样,有家公司买设备,派中国工人过去拆东西再运回国,这些工人关起门来没日没夜地干,当地人看得又佩服又纳闷,觉得这些人怎么受得了这么累。
所以说啊,咱们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分配习惯,确实有点特殊。
在国内大家都习惯了,觉得没什么问题,但一出国,老外就觉得不对劲了。
这背后的根本原因,还是咱们对劳动强度的接受度太高了。
中国企业的-伪海外化-现象
别看这些中国企业跑到海外去了,其实它们根本没想着跟当地好好融合,就是把中国的那一套直接搬过去用了。
要是有人质疑它们的做法,它们就摆出一副死守不改的态度,特别抗拒改变。
说到底,这种现象其实是中国根深蒂固的家族主义文化在作祟。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家长在家里说了算,家里所有人都得听他的,外人就别想管我们家的事儿。
这可不是现代意义上那种基于个人权利的-自愿-。
所以呢,只要劳动力市场上供大于求的关系不变,国内那些带着浓厚封建家族管理色彩、剥削员工的企业模式,就很难有啥实质性的改变。
也不是说外国企业就一定有多好,只是人家经历过劳动力市场从供大于求到供需平衡的整个过程罢了。
一百年前英国、法国、美国的资本家也说过-童工干活利国利民-,五十年前日本企业还鼓吹-过劳光荣-,这本质上还是老一套,换了汤没换药。
这其实就是劳动力供需结构决定的现实问题。
虽然现在看起来挺让人失望的,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改变的可能性。
随着人口红利慢慢消失,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正在悄悄发生变化。
-躺平--反内卷-这些词最近在网上特别火,年轻人越来越重视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平衡。
再加上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升级,靠低工资维持竞争力的日子终究是撑不下去了,企业为了吸引人才,也不得不提高工资待遇。
打工人的觉悟与资本的挑战
更重要的是,打工人的觉悟正在慢慢提高。
现在越来越多人明白,低工资并不是理所当然的,该有的合理待遇得自己去争取。
不管是靠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益,还是想办法提升自己的技能、换更好的工作,大家改变-低薪苦力-命运的机会正在一点点变大。
对整个社会来说,怎么让经济发展的好处实实在在落到普通劳动者身上,这才是更需要认真思考的事情。
说实话,人口的变化已经告诉我们很多了。
以后可不是老板随便挑人、给点活儿干就算完事了,而是资本和企业要想继续赚钱、正常运转,就得看咱们打工人的脸色。
这种局面,早晚都会到来,这是不可避免的。
资本主义国家经历过的事儿,咱们中国也得再走一遍。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困局
中国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14亿的大基数让劳动力市场长期供大于求。
啥叫供需关系?简单来说就是东西多了,价格就上不去。
劳动力市场也一样,这么多能互相替代的劳动者一拥而入,老板们当然敢拼命压工资。
很多人辛辛苦苦干活,却拿不到该拿的钱,不是因为不够努力,而是因为-人实在是太多了-。
以前这种-人口红利-特别管用,在改革开放初期,便宜的劳动力让中国成了-世界工厂-,制造业发展得飞快。
但到了经济遇到瓶颈的时候,这反而成了一种束缚:大量的劳动力都被低端产业给占用了,工资一直压得很低,劳动者想提高工资待遇简直难上加难。
归根结底,不是外企待遇好,而是国内很多企业太不靠谱了。
大部分公司对劳资关系的理解还停留在那种家族式管理、小作坊式的封建剥削思维里。
供需关系决定了谁更有话语权,劳动力太多,资本方自然就越来越强势。
不过呢,这种局面也不是永远不变的。
关于-人口红利-这个说法,其实已经出现了一些重要变化。
短期内,就算政府想调整,供需关系也决定了情况很难一下子扭转过来。
职场教训:大龄女性与结构性变化
中长期来看,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年轻劳动力越来越少,那种靠资方单方面掌控话语权、制定规则然后剥削员工的做法肯定玩不下去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那些大龄未婚的女性群体,她们往往看不到社会趋势的变化,还在用老一套的想法应对新情况。
这种结构性的问题啊,就得靠结构性的变化才能真正解决。
有些道理呢,光靠别人教你可能一辈子都学不会,得让事情本身来教会你。
说白了,形势比人强,就是这个意思。
今天跟大家聊聊关于奔驰计划在2025年搞-撒钱式裁员-这件事的看法。
希望跟各位读者朋友一起交流分享一下我的思路和观点。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
举报-反馈
来源:稳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