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委屈是常态?成熟的人,早把情绪熬成了成长底气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9 15:07 1

摘要:小赵是项目组的实习生,来自国内一所重点财经高校,简历漂亮,能力也不差。面对领导的批评,他表示:“这个错误是客户资料的问题,凭什么骂我?”领导一听,又指着他的鼻子骂了一顿,气得小赵当场辞职了。

一家知名会计事务所里,一个实习生的突然辞职,引发了整个项目组的连锁反应。

那是项目交付前的最后一次审计复核。财务合并报表里的一个数据误差被领导当场指出,紧接着的,就是一顿严厉批评。

小赵是项目组的实习生,来自国内一所重点财经高校,简历漂亮,能力也不差。面对领导的批评,他表示:“这个错误是客户资料的问题,凭什么骂我?” 领导一听,又指着他的鼻子骂了一顿,气得小赵当场辞职了。

他走后,项目工作就落到了另一个实习生阿龙的身上。阿龙是靠着多年的基层经验才争取到这次实习机会的。面对领导的批评,他也没说什么,继续加班查账、修正报表,甚至在客户发出质疑时也主动沟通解释。

项目最终顺利交付。一个月后,阿龙也被事务所正式录用,成为了项目助理。这件事后来在内部分享会上被提起,有员工问:“能力不差,为什么走的是小赵,留下的是阿龙?”

主管回答得也很直接:“谁能承受委屈,谁就更适应这个行业。”

有人可能会说,现在是提倡心理健康和职场弹性的时代,一个人不该为了所谓的“成熟”而咽下所有委屈。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委屈并不等于不公。很多时候,它只是现实对我们能力与心态的拉扯。比如小赵,他的能力没问题,甚至比阿龙更出色,但他在面对突如其来的质疑与压力时,第一反应是自我否定和逃离。不是因为他没能力,而是因为他无法承受情绪上的冲击。

在快速运转的职场中,这样的情绪爆发,往往意味着失去继续证明自己的时间窗口。而阿龙的选择,不是忍气吞声,而是迅速调整状态,继续完成目标。

承受委屈,不是对错误妥协,而是对成长负责。

媒体人李建秋在创业的时候,招过一个女大学生。她在入职的时候表现活泼开朗,可她在送文件迟到被扣钱后不紧不反思自己,还一肚子牢骚。第二个月的项目冲刺期,主管安排她和正式员工一起工作、加班,女孩又受不了了,觉得自己活多钱少,就开始委屈懈怠起来。

同事们都感觉很失望:工作这么久了,还一点事抗不了!李建秋见状,就通知人事辞退了她。

在现实中,能力虽然重要,但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否长期留下来的,往往是抗打击能力与适应能力。成熟,不只是做事的技巧,更是情绪管理的能力。

作家渡边淳一也曾在《钝感力》里讲过一个真实故事。他实习所在医院有一位脾气暴躁但医术高超的教授,很多实习医生因为受不了他的指责,没几天就走了。

只有一位叫S的实习医生,坚持了下来。无论被骂多少次,他都礼貌回应,默默记录,回去继续练习。实习结束后,这位S医生不仅留在了医院,还一路升任为主治,现在已经是院长。

这个案例也说明,有些委屈,在当下看是情绪上的压迫,长远看却是一次技能沉淀的机会。不是所有委屈都应该被反抗,有的委屈,是用来打磨心性和思维的。

《穿普拉达的女王》中的安迪,曾经因为机票的问题被老板发火后,找同事诉苦。同事表示:“你以为你对工作尽力了,其实你在敷衍。”

安迪听完沉默了一会,回去后就开始主动学习业务、调整节奏,甚至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找到《哈利波特》未出版的手稿。最后她赢得了上司的认可,也找到了自己的职业定位。

情绪如果被情绪本身掌控,那它只是阻力;但是如果能驾驭情绪,把它转化成动力,它就会成为向上的燃料。

在生活里,受委屈是常态。你可能会被误解、被指责、被忽视,但真正能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是谁最能在情绪之中稳住自己。

来源:明说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