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有男子说自己在女子监狱门口猎艳无数,还煞有介事地配上一张“带伤女子”的照片,宣称“从监狱出来的女人身上都有伤”。结果没过几天,警察直接找上门,把他给带走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近日,有男子说自己在女子监狱门口猎艳无数,还煞有介事地配上一张“带伤女子”的照片,宣称“从监狱出来的女人身上都有伤”。结果没过几天,警察直接找上门,把他给带走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近日,30岁的余某为了博人眼球、吸引关注,他在网上发布消息,声称自己多次在女子监狱门口“猎艳”,还添油加醋地说从监狱出来的女性身上基本都带着伤,甚至还配上一张女子受伤的照片。然而,照片里的女子其实是他的恋人,今年1月刚刑满释放,身上的伤是出狱后骑车不小心摔的,跟监狱里的生活毫无关系。余某这么胡编乱造,不仅抹黑了监狱的管理,还严重损害了恋人的隐私和名誉。最终,他因虚构不实信息、扰乱社会秩序,被依法行政拘留。那么这种事件是个例吗?当然不是!
在2015年5月的江苏省,45岁的李某看到了在网上流传的“某地将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消息,李某不仅没去核实真假,反而自己瞎编了一段所谓的“内部消息”,说“市政府已经开会部署,大家赶紧囤粮食和水”,还把这消息发在了本地的微信群和朋友圈里。
短短几个小时,这条谣言就在当地传开,不少市民纷纷跑到超市抢购物资,甚至有人连夜开车去外地“避难”,社会秩序被严重扰乱。警方很快就锁定了李某,一查才知道,他就是觉得好玩,想看看大家会不会相信,根本没有任何事实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第一项“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李某被处以行政拘留10日,罚款500元。
你瞧瞧,就因为李某自己“一时手痒”,差点让一座城市陷入混乱。网络谣言轻的让人心里添堵,重的能引发社会恐慌。有些人总觉得在网上说话不用负责任,但法律告诉我们,网络造谣代价必定惨痛!我们必须对自己说的每一句话负责,尤其是涉及公共安全的信息,转发之前先琢磨琢磨:这事儿靠谱吗?有证据吗?可别让自己的“玩笑”变成别人的灾难。
还有在2018年3月的浙江省某中学,32岁的女教师王某也因谣言遭遇了一场无妄之灾。她的同事35岁的张某,只因和她在工作上有些矛盾,竟然在学校家长群里发了一张“王老师和陌生男子牵手”的照片,还配上文字“看看咱们班老师的作风,居然在校外和男人勾勾搭搭”。
实际上,照片里的男子是王老师的亲弟弟,两人只是正常逛街。但这条消息在家长圈里迅速传开,不少家长开始质疑王老师的人品,甚至要求给孩子换班。王老师不堪其扰,最终选择报警。
张某的行为构成诽谤罪,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以及《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最终法院判决张某公开道歉,赔偿王老师精神损失费2万元,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就因为个人恩怨,张某用一张断章取义的照片,差点毁了王老师的职业生涯和个人声誉。这可比前面的地震谣言恶劣多了,因为它直接针对个人,是对他人人格和尊严的严重践踏。网络上总有那么一些人,为了发泄情绪或者报复别人,就随意编造“黑料”,觉得隔着屏幕没人能把自己怎么样。但别忘了,法律不仅维护公共秩序,更保护个人权益!我们得清楚,造谣容易辟谣难,尤其是涉及他人隐私和名誉的事儿,千万碰不得!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看完上面这些案例,可能有人会问,现在网络造谣的人是不是变少了呢?咱们用数据来说话。
根据公安部发布的《全国公安机关打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报告》,2015年全国因网络谣言被行政拘留的人数约1.2万人,到了2023年,这个数字增长到了3.8万人,整整翻了3倍多。着说明了警方对网络谣言的打击力度在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人因为“乱说话”付出了应有的代价。
再看看具体类型。2010-2015年,谣言主要集中在“公共安全”,像地震、疫情这类,还有“民生问题”,比如物价上涨、食品安全等方面。而2016年以后,“个人诽谤”和“企业抹黑”的案例明显增多,占比超过40%。这反映出随着网络社交的日益普及,谣言的“杀伤力”从扰乱社会变成了精准伤害个人或企业,危害也变得越来越具体。
在被处理的造谣者中,30-40岁的人群占比最高,达到45%,其次是20-30岁,占比30%。很多人觉得自己只是顺手转发一下,或者开个玩笑而已,但数据告诉我们,法律可不会因为你是“无心之失”就放过你。只要你传播了不实信息,并且造成了后果,就必须承担责任。
当造谣的成本越来越高,法律的监管越来越严,我们更应该坚守底线,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那么您在网上见过最离谱的谣言是什么呢?您觉得怎样才能让更多人重视“网络造谣”的危害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也别忘记点赞、关注小编,咱们一起学习法律知识,共同守护清朗的网络环境!感谢大家的支持,咱们下期再见!
来源:史海拾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