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满三峡,橙香四溢。阳春三月,湖北省秭归县的脐橙园里,轨道“小火车”穿梭田间,空中一架架无人机此起彼降,“陆运”加“空运”满载橘红色的脐橙翻山越岭、热闹非凡。这幅科技感十足的丰收图景背后,是秭归县检察院以公益诉讼检察为抓手,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动实践。
(记者蒋长顺通讯员刘兰艳李丹)春满三峡,橙香四溢。阳春三月,湖北省秭归县的脐橙园里,轨道“小火车”穿梭田间,空中一架架无人机此起彼降,“陆运”加“空运”满载橘红色的脐橙翻山越岭、热闹非凡。这幅科技感十足的丰收图景背后,是秭归县检察院以公益诉讼检察为抓手,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动实践。
秭归县拥有40万亩脐橙园,多分布于陡峭山地,传统运输主要依赖人力,果农“背果请人难、转运费用高”的困境长期存在。2023年起,无人机运输技术逐步推广,单台无人机日运量可达2万斤,成本较纯人工降低20%。然而,在新技术应用初期,因“飞手”操作不规范,无人机触碰高压线引发停电事故62起,安全问题频发,果农对“空中运输”既期待又担忧。
“既要让无人机‘飞得快’,也要确保‘飞得稳’!”针对无人机生产安全问题,该县检察院迅速启动公益诉讼专项监督。通过走访橙农、电力部门,检察官发现无人机管理存在“三无”乱象——无资质认证、无操作规范、无应急机制,严重威胁公共安全。2024年5月,该院依法立案,向相关部门制发检察建议,推动一场“低空安全保卫战”全面打响。
收到检察建议后,该县农业农村局积极履职,联合该县公安局等五部门印发《秭归县农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建立由农业农村局牵头负责,各职能部门协同综合监管的管理体系,从农用无人机销售、培训、使用及事故应急响应和处置方面明确了各部门责任,将无人机“从买到用”纳入法治轨道。同时,该院督促电力部门在重点线路增设安全标识82处,清理废旧线路25公里,并推动建设标准化无人机起降平台,从源头降低碰撞风险。针对此前62%的事故源于无证或不规范操作,该县人社部门开设专项培训,有300余名“飞手”通过考核获得资质证书。此外,通过持证“飞手”普及、禁飞预警及电力线路改造,无人机事故率同比下降90%。
“别看这小小的‘柑子果果’,可是实在的‘宝贝疙瘩’,我们一年的收入全靠它,现在用农用无人机吊运橙子安全又便捷。”今年春耕期间,检察官回访脐橙园时,该县彭家坡村党支部书记李强介绍道,秭归县脐橙年产量100万吨,年均综合产值达200亿元。彭家坡村作为全县第一批“亿元村”,在规范管理农用无人机下,越来越多的橙农开始使用无人机吊运脐橙。如今橙农们已不再为运输发愁,而是忙着学习直播带货,让秭归脐橙“飞”向更远更大的市场。
来源:蚌埠检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