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提前6年布局到全市全覆盖:佛山AI教育按下“快进键”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9 13:51 1

摘要:2025年9月17日,佛山华英学校响起上课铃——来自全市800多名中小学教师齐聚于此,参加一场特殊的人工智能学科教育岗前培训。这是佛山市宣布“全市普及人工智能学科教育”后的首次大规模师资集训,也标志着佛山正式按下AI教育的“快进键”。

2025年9月17日,佛山华英学校响起上课铃——来自全市800多名中小学教师齐聚于此,参加一场特殊的人工智能学科教育岗前培训。这是佛山市宣布“全市普及人工智能学科教育”后的首次大规模师资集训,也标志着佛山正式按下AI教育的“快进键”。

佛山市中小学教师参加人工智能学科教育岗前培训

台下教师们的笔记本上,记满了AI原理、教学案例与课程设计要点。他们即将返回各自学校,成为佛山AI教育普及浪潮中的第一波“推手”。

全市普及AI课程:

从幼儿抓起,“理实一体化”培养国家未来人才

这场培训的启动,正源于广东省教育厅与佛山市教育局相继印发的人工智能教育行动方案。依据《佛山市推进现代化教育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自今年9月起,人工智能将作为一门正式学科,走进佛山全市中小学校的课堂。这也使佛山,与广州、北京、杭州等城市成为全国首批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普及人工智能课程的城市,站上了基础教育创新的前沿。

而本次培训的核心目标,正是为佛山全市教师明确人工智能学科的教学理念、基本方向与实施要求,并落实统一的教学方法。

“我们不能只教孩子怎么‘用’AI,更要让他们真正‘懂’AI。”佛山市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主任岑健林这样强调。在他看来,人工智能教育绝不能止步于工具的使用,而必须回归学科本质——从理论基础教起。他指出,只会辨认和调用AI,就像“只会开车而不懂发动机原理”,一旦出了问题便束手无策。而理解了基本原理,才能看得透彻、用得灵活。

佛山市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主任岑健林

全新的课程体系将贯通从学前教育到高中的全学段,确保全市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系统化的人工智能教育。作为佛山市人工智能课程设计的负责人,岑健林特别强调了“渐进式”的教学原则:学前教育和小学阶段主要让孩子从生活实例中感知AI,初中教育侧重学习人工智能基础原理和技术手段,高中则深入前沿技术应用与国家战略布局的学习,并融入学生职业导向教育。

岑健林主任给佛山学生上AI启蒙课

“要力戒通过应用项目来代替学科教学。”岑健林表示,新课程体系要求体现学科的知识性、系统性和专业性,得先让学生把人工智能的原理和基础知识学扎实,并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只有做到学用结合,我们的孩子才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有底气、有优势。”岑健林这样总结。

作为全国首批全市普及人工智能学科教育的城市,佛山表面的“毫不费力”,实际上是一场历时六年多的厚积薄发。

AI教育的佛山样本:

6年布局,从超前谋划到全市普及

“佛山并非从‘零’开始,我们多年前就已经在布局。”岑健林坦言。出身于计算机与数学专业的他,自1992年便投身人工智能研究,亲历了这个领域从沉寂到爆发的全过程。2018年,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也正是在那一年,他牵头启动了佛山市人工智能教育的区域性研究。当时,他已与周弘等一批骨干教师一道,悄然开启了课程探索与系统研发的漫漫长路。

2020年,岑健林教授在《教育信息技术》杂志相关平台发表研究成果

如今,佛山的AI教育强调“学科性”而非“项目化”,注重“原理性”而非“应用性”,追求“素养导向”而非“技能培训”。从学前教育的体验到高中的项目协作,课程体系贯穿12年基础教育。

“别人六年后才跟上来,我们六年前就已经在路上。”岑健林说,面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全面普及的政策要求,佛山市教育局显得“底气十足”。早在政策明确之前,佛山多所学校早已悄然推开AI教学的大门——从校本课程开发到自主教学系统搭建,从传统文化融合到网络安全教育,多元化的实践路径形成了佛山独特的“AI教育前锋样本”。

南都记者实地探访了其中几所学校,广东顺德德胜学校的信息科技老师周弘,正是这条探索之路上的典型代表。

实现从0到1的突破

培养学生拥有“用AI改变世界”的理想和能力

在广东顺德德胜学校,周弘选择了一条极具挑战性的路——自主研发人工智能教学系统。“依靠别人家的大模型,人家啥时候想停就停了。”早在2019年,周弘就意识到依赖外部平台的风险。

广东顺德德胜学校 周弘老师

然而,自主研发的道路布满荆棘。周弘回忆,那段时间经常熬夜到凌晨两三点,“解决不了某个问题,系统就没办法开发。”他只能硬着头皮查阅英文技术资料,足足煎熬了一年才突破技术难题。

“我们要做的是0到1的突破,而不是1到2的改进。”周弘强调,人工智能教育真正要培养的是一种“智能思维”,是“用AI改变世界”的理想和能力,而不仅仅是工具的使用。五年后的今天,这套自主研发的系统已迭代至第三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小初高贯通培养体系”,并有望借助本次人工智能教育普及的契机,在佛山市范围内推广。

周弘老师在给六年级学生上人工智能课

此外,在广东顺德德胜学校,以周弘为主导的课程开发小组设计的课程体系,也与佛山市教育局倡导的“贯通培养”理念高度契合。通过全年段连贯教学与项目制学习相结合,学生不仅在AI技术层面稳步提升,更在团队协作、调研分析与沟通表达等综合能力上显著进步。

与周弘技术流、重底层的课程设计形成对比,南海映月中学与禅城鸿业小学的老师,则更聚焦于AI与多学科的融合应用,以及AI安全教育。

AI塑造教育新样态

从安全教育到价值观塑造,学校要教的不只技术

“我们从文化保护的角度出发,选择了古画作为切入点。”在南海映月中学的AI课堂上,信息科技教师林璇君轻轻一点屏幕,古画中的人物仿佛被唤醒般“开口说话、翩然舞动”,学生们发出一片惊叹与欢呼。

南海映月中学学生在上人工智能课《让古画活起来》

这门融合图像识别、语音合成等AIGC技术的《让古画活起来》课程,是她历时三年打磨的成果,也已入选佛山市优秀人工智能课程资源。

林璇君老师指导学生使用AI相关平台

但她强调,课堂远不止于技术体验。“学生可能会恶搞,甚至偏离史实。”因此,她在教学中尤其注重价值观的渗透,引导学生尊重历史与版权。通过比对不同提问方式下大模型生成的回复,她带领学生辨别真伪、建立批判思维,逐渐筑起一道AI风险防护的意识防线。

南海映月中学学生在上人工智能课《让古画活起来》

无独有偶,在禅城鸿业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彭穗珍也将AI安全教育带进课堂。她设计的《在线安全防范》课程,从真实网络骗局切入,让小学生“亲身体验被AI‘骗’一次”,她解释:“单纯讲理论,小孩子是听不明白的。”

彭穗珍老师在课堂上

面对越来越多小学生频繁接触电子设备的现状,她设计出一系列“沉浸式”教学场景:让学生扫描伪装的中奖二维码,一旦输入信息,页面立刻跳转至“手机中毒”黑屏界面;播放AI换脸对比视频,揭示镜头前的人物可能是“假的”。她还开发出一款“在线安全小卫士”智能体,随时解答孩子们的疑问。

彭穗珍设计的课程《在线安全防范》作为帮扶资源赴茂名茂南区送课

在这两所学校的课堂之外,一个更深层的教育图景正在浮现:人工智能教育早已超越“技术启蒙”的范畴,更关乎AI时代价值观塑造、真理辨析与伦理思考。

正如林璇君所观察到的:“如今学生身处互联网之中,接触到的AI应用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多——但他们往往缺乏辨别其价值与风险的能力。”在她看来,教会学生理性使用AI、认清技术背后的伦理边界、并理解人自身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已成为当前学校人工智能教育一项至关重要的使命。

佛山AI教育破局:

一场从“会用”到“懂教”的师资突围

尽管政策已然落地,部分学校也率先取得了成果。但面对人工智能学科教育在全市中小学的普及,合格的师资力量仍是当前最紧迫的挑战。

“很多老师仍停留在‘如何调用模型’的阶段,却不理解其背后的原理。”岑健林直言。他强调,教师必须从AI的使用者转变为教育者,自身的AI素养必须“走在学生前面”。他表示,这场全市培训只是一个开端,“接下来还有无数场”,系统化的培训将持续推进,后续佛山教育局还将陆续邀请行业专家,举办学科知识理论体系、技术原理、应用创新等教师培训。

佛山市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主任岑健林

在他看来,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基础至关重要。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佛山市将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为AI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我们要先培养一支数学教师先锋队,再逐步引导更多学生学好数学。”

变革已在悄然发生:林璇君不断更新她的AI知识库,以保持课堂的前沿性,其所在的南海映月中学已成立人工智能工作小组,系统推动AI与学科融合;周弘则在广东顺德德胜学校建立工作室,带动更多教师投身人工智能的学科教育中。

佛山的人工智能教育,已在这场持续六年多的静默耕耘中积累了宝贵经验。而当视野从几所先锋学校扩展至全市课堂,新的挑战也刚刚浮现:如何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如何兼顾规模化普及与个性化学习?又如何克服部分学校硬件资源的不足?这一切,都没有现成答案。但佛山正在出发,带着一批教师的信念与坚持,走向AI教育更广阔的试验场。

佛山市中小学教师参加人工智能学科教育岗前培训

9月22日,佛山市教育局将完成首批AI教学资源上线,向全市教师开放。从体验课到原理课,从图形化编程到代码实践,从单科教学到跨学科融合——AI课正式成为佛山中小学的“新基础课”。

教育从来不是立竿见影的事业。“也许要五年、十年,甚至十二年。但我们今天种下的种子,总有一天会长大。”岑健林说。

下课铃声响了。教师们携带着崭新的教案与AI原理图,返回城市各个角落。从下周开始,佛山的课堂将不再相同。这场持续了六年的“静默耕耘”,终于等来了规模化收获的季节。挑战依然如群山环绕:如何评价、如何均衡、如何持续?但佛山已然用行动表明,教育改革的答案,从来不在任何一份红头文件里,而在每一位像周弘、林璇君、彭穗珍这样的一线教师身上。他们才是这场“课堂革命”的真正主角,是连接现在与未来的桥梁。今天种下的每一颗AI素养的种子,都将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成长为支撑国家竞争力的茂密森林。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郑煜晓

来源:淑颖教育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