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咸鱼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一级致癌物清单中?与多种癌症相关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8 02:02 3

摘要:初夏的早晨,老李在自家阳台上清理刚腌好的咸鱼,咸香的气息弥漫开来。老李已经65岁,这样的腌制和晾晒,是他几十年来的习惯。邻居阿芳路过,看他手法娴熟,不禁开玩笑道:“老李,你就不怕吃咸鱼会‘翻船’吗?听说都成了致癌物了!”老李呵呵一笑:“我爸吃了一辈子咸鱼,不也

初夏的早晨,老李在自家阳台上清理刚腌好的咸鱼,咸香的气息弥漫开来。老李已经65岁,这样的腌制和晾晒,是他几十年来的习惯。邻居阿芳路过,看他手法娴熟,不禁开玩笑道:“老李,你就不怕吃咸鱼会‘翻船’吗?听说都成了致癌物了!”老李呵呵一笑:“我爸吃了一辈子咸鱼,不也健健康康的?”但玩笑归玩笑,自从手机里不断弹出“中式咸鱼被列入一级致癌物”的新闻,老李心头的疑虑却难以彻底放下,这久违的家乡味道,真的会给身体带来风险吗?

其实,不只老李一人,在我国沿海、中东南地区,咸鱼席卷了太多家庭的餐桌。可是,关于“中式咸鱼致癌”,社会上有激烈争议,有人说“危言耸听”,也有人觉得应该“敬而远之”。
这背后真相到底是什么?每年新发癌症病例激增的现实,让这个争议变得越来越重要。咸鱼究竟是“美味”的馈赠,还是“隐形杀手”?很多人忽视的第一个细节,或许正藏在一顿不起眼的餐桌上。今天,这道国民家常菜要“公正摊牌”了。

不少人听说“咸鱼致癌”,第一反应都是质疑。其实,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早在2012年就明确将中式咸鱼列入“1类致癌物”清单,编号96号。(“1类”意味着“对人类有确切致癌证据”)到了2018年,相关名单再次更新,中式咸鱼依然“榜上有名”。

那么,中式咸鱼为何被“点名”?关键有以下3点科学原理:

高盐腌制+长时间晾晒:中式咸鱼的制作过程中,需要大量食盐腌制和长时间脱水暴晒。高盐环境促使蛋白分解,产生大量亚硝酸盐

致癌物质生成:这些亚硝酸盐在特定条件下(如人体胃酸作用下)会转化成致癌性极强的N-亚硝基化合物(如二甲基亚硝胺)。这一物质和消化道癌症尤其相关,被公认为头颈癌、鼻咽癌、食管癌、胃癌的“风险催化剂”。

权威数据支撑:以鼻咽癌为例,在我国广东、广西等咸鱼消费较多的地区,鼻咽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指出,长期大量食用中式咸鱼人群鼻咽癌风险可升高2-3倍以上。

很多人可能会说:“腌制咸鱼又不是天天吃!”的确,影响风险的最大变量,就是食用“频率”和“量”“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但同样值得警惕的是,一旦长期、大量摄入,危险就持续累积。

如果像老李这样,几十年咸鱼不断,身体风险到底有多大?结合权威研究和流行病学数据,总结如下三大变化,尤其第二点更容易被忽视:

消化道癌症风险大增

权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长期每周食用2次以上中式咸鱼、持续5年以上的人,鼻咽癌、胃癌等消化道肿瘤发病率升高21.7%-37.4%。尤其家族有癌症高风险史、抽烟饮酒者,会出现累加效应。

高盐负荷,血压和心血管负担加重

中式咸鱼平均含盐量高达16%-20%,每100g咸鱼可含钠量约6800mg,远超正常摄入标准[1]。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年人每日钠摄入不超过2000mg(也就是5g盐)。过量钠会引起血压升高、肾脏负担加重,老年人尤其敏感。长期下去,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都会升高。

肠胃刺激,消化道慢性炎症增加

高盐和致癌物双重刺激,易引起胃黏膜损伤、慢性胃炎/溃疡风险增加达12%-19%,对原本肠胃敏感和有慢病基础的人更为不利。

值得注意的是,中式咸鱼致癌并不是“一口就中招”,而是一个长期“累积风险”的行为。各类腌制食品存在相似问题,只是咸鱼因制作工艺和消费量,风险更突出。

“老味道”割舍不下,但健康又不能“赌运气”。医生总结三大实用建议,帮助大家科学防癌,关键是“量”和“搭配”

合理控制频率和分量

建议普通成年人每月咸鱼摄入不超过2-3次,每次控制一小条(约40-50g)中老年人或有高血压、肾脏病史者建议更严控,能不吃尽量不吃不建议将咸鱼作为家庭常备主食,尤其儿童、青少年群体更加要远离

优化烹饪方式,减少致癌物

可以先水煮或蒸咸鱼,沥去第一道汤汁,再做烹饪,有助去掉一部分亚硝酸盐和盐分。少油少煎炸,避免高温油炸进一步诱发有害物质。

搭配“防癌”食物,扶正抗风险

饭桌上适量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C的蔬果(如西兰花、番茄、绿色叶菜、水果)膳食纤维有助排毒、减少吸收,维生素C则能抑制部分致癌物合成[14]。饮食注意“清淡为主,多样化”,戒烟限酒可显著降癌症风险。

除此以外,老人家若实在戒不掉,亲人也不必“一刀切”,但是一定要科学监督量的把控健康风险在于“长期+过量”积累,偶尔少量“尝鲜”对普通健康人群并不会立刻带来重大危害,但要意识到“美味不能太任性”。

总结

中式咸鱼之所以被国际权威机构明确定性为“一级致癌物”,根本原因在于其“腌制工艺”和“食用频率”,具有明确增加消化道(尤其鼻咽癌、胃癌)等多种恶性肿瘤风险的潜在危害。但风险大小与长期、大量摄入直接相关。沿海、岭南地区高发并非偶然,与传统饮食方式紧密相关。因此,即使咸鱼承载着乡愁与回忆,大家也应保持清醒和理性,“适量为宜,多吃有害”。

健康,其实隐藏在你每天的选择里。尤其像咸鱼这样的“国民级”美食,需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今天,你是不是也该检查一下自家餐桌上的“健康分数”?

具体健康风险和改善建议还需结合个人身体状况,由专业医生当面评估和指导。此文仅供健康科普参考,不能替代医疗诊断和个体决策。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 世界卫生组织. 致癌物清单(IARC 2018年版)
3. 《肿瘤防治研究进展》2022
4. 《咸鱼摄入与中国南方鼻咽癌流行关联分析》中华医学会
5. 《中国沿海地区传统腌制食品及健康风险》食品科学杂志2021年第43期
6. 《咸鱼与致癌风险流行病学研究》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22年第29期
7. 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 2020
8. 《高盐饮食与高血压关系的流行病学证据》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9年8期
9. 国家癌症中心数据年报(2023)
10. 《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来源:洛书大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