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材料一 据《汉书》记载,汉代时中国的海船航线已扩展到印度洋。通过对秦汉时期的广州造船工场遗址发掘,可知当时中国已具备制造宽6至8米,长30米,载重60余吨能够远洋航行的木船。汉武帝在平定中国南方后,从雷州半岛派出了大量使者,陆续访问都元国、邑卢没国、谌离国等,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汉书》记载,汉代时中国的海船航线已扩展到印度洋。通过对秦汉时期的广州造船工场遗址发掘,可知当时中国已具备制造宽6至8米,长30米,载重60余吨能够远洋航行的木船。汉武帝在平定中国南方后,从雷州半岛派出了大量使者,陆续访问都元国、邑卢没国、谌离国等,沿途用携带的丝绸、黄金等交换当地的明珠、香料等珍奇之物。其路线大致相当于经由今天的越南、泰国进入暹罗湾,再航行到印度科罗曼德海岸,最后到达斯里兰卡返航。自东汉以后,由中国各港口西去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东亚、南亚、中东、东非等多地共同参与的“西太平洋半环贸易”主线。
——摘编自何芳川《澳门与葡萄牙大商帆》
材料二 1783-1784年,有关库克船长第三次太平洋探险的航海日记在欧、美两地出版,其中提到的北美西海岸蕴藏优质海獭毛皮资源及其在中国的高利润市场前景,很快引起了大西洋两岸商业资本的关注。美国独立战争后,美国人也加入对华海洋动物毛皮贸易中,与英国商人形成激烈的竞争。一些美国商人赴西北海岸收集海洋动物毛皮,航抵广州后以高价售出,并购置茶叶,经印度、欧洲甚至拉美返程回到美国,形成多角贸易。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已实现对该贸易的完全垄断。囿于西北海岸海獭海豹数量的急剧减少,毛皮贸易商又将夏威夷的檀香木补充进了对华贸易的货源,为当时中国的名贵木器制造业和其他相关产业提供了原料支撑。到19世纪30年代,一个相对稳定的北太平洋贸易路网基本成形,为近代世界贸易线路拼图补上又一块重要的拼板,也为自由贸易时代的到来和世界经济“去大西洋中心化”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王华《海洋贸易与北太平洋的早期全球化》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太平洋半环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贸易发展到明清时的主要局限。
参考答案:(1)特点:中国主导,多地共同参与;历史悠久;具备远洋贸易能力;商品多样。(任局限:以朝贡贸易为主。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太平洋贸易兴起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太平洋贸易的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时代背景:全球航路的开辟(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美国获得独立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清前期中国经济的繁荣。
历史作用:促进了北美与东亚的直接经济联系(推动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发展)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推动全球贸易网络的完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促进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动,为自由贸易时代的到来打下基础。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太平洋贸易发展认识。
太平洋贸易具有多元主体,呈现出多样性;太平洋贸易体现了区域经济交流发展及全球化贸易的历程;各国应秉持开放理念,携手开展贸易,合作共赢。
来源:时代俊哥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