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物种交流要成真?人类语言独特征,竟被倭黑猩猩悄悄掌握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9 14:29 1

摘要:那时科学界普遍认为,只有人类能运用 “组合性” 语言 —— 把有意义的单元拼接,整体含义由各部分决定。

在刚果民主共和国的热带雨林里,发现惊人一幕。

两只倭黑猩猩筑巢时,先发出 “看我” 的咕噜声,接着补上叫声,像是在主动邀请同伴协作。

倭黑猩猩这一行为,直接打破了“组合语言” 是人类独有的能力这个定论。

更意外的是日本山雀、非洲黑猩猩,甚至深海抹香鲸,都被发现有复杂交流模式。

如今科学家还想用 AI 解码动物语言,甚至与它们对话。

这不禁让人疑惑:动物真的在 “说话”?难道AI真能帮人类打通跨物种交流通道?

十年前,若说动物能像人类一样组合声音传递复杂信息,大概率会被当成天方夜谭。

那时科学界普遍认为,只有人类能运用 “组合性” 语言 —— 把有意义的单元拼接,整体含义由各部分决定。

但 2016 年日本山雀的研究,让大家彻底改变看法。

山雀听到 “警报” 叫声会警惕找捕食者,听到 “招募” 叫声会靠近声源。

更关键的是,“警报 + 招募” 的顺序会让它们同时做出两种反应,顺序颠倒则无反应。

这说明山雀的叫声组合有规律,能传递特定含义。

这一发现,在科学界激起层层涟漪。

2023 年,研究人员在黑猩猩身上又有新突破。

他们在野生黑猩猩前展示假蛇,黑猩猩竟将 “警报” 与 “招募” 叫声组合,召唤同伴应对威胁。

梅丽莎・贝尔特对倭黑猩猩的研究更深入,她记录 30 只成年倭黑猩猩的 700 次叫声,发现它们能用四种方式组合叫声。

有些组合很 “简单”,比如 “吠叫 + 咕噜声”,含义是两种叫声的叠加;有些则很 “高级”,一种叫声修饰另一种产生新意思,类似人类说 “糟糕的演员”,并非两个独立概念的叠加。

这些发现一次次打破 “人类语言独一无二” 的固有认知,让人们重新审视动物的交流能力。

除了灵长类和鸟类,深海抹香鲸也展现出惊人的交流潜力。

在加勒比海岛国多米尼加沿岸,“鲸鱼语言创新项目”(CETI)的研究人员持续追踪抹香鲸,收集了大量它们的声音和运动数据。

抹香鲸不靠声带发声,而是通过鼻腔内类似嘴唇的结构振动,发出咔哒声,这些咔哒声会组成 “尾音”。

研究人员发现,抹香鲸的尾音在速度、韵律等方面各有不同,就像人类的 “语音字母表”。

后来 CETI 的语言学家 Gašper Beguš团队还发现,抹香鲸的尾音差异和人类语言里的元音、双元音很像。

人类说话时,舌头位置、嘴唇形状不同会发出不同元音,比如 “cheese” 里的 “ee” 和 “hot” 里的 “o”;双元音是两个元音拼在一个音节里,发音时频率会变化,比如 “pout”。

而抹香鲸的尾音里,也有类似 “a 元音”“i 元音” 的区分,甚至有四种频率变化模式,可能对应双元音。

可即便动物交流如此复杂,学界对其是否算 “语言” 仍无共识。

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语言与复杂思维紧密相连,没有复杂思维就不算语言;另一种觉得语言只是交流方式,能传递信息即可,与思维无关。

而且人类语言的 “位移性”“生产力”“二元性” 三大关键特征,非人类动物尚未具备。

“位移性” 指能谈论过去、未来或遥远的事,动物无法明确表达这类抽象概念;“生产力” 指能说出新内容并被理解,动物交流多是固定模式;“二元性” 指有意义信息由更小单元构成,且小单元由无意义声音组成,抹香鲸的咔哒声与尾音还无法证明这一点。

所以动物交流到底算不算 “语言”,还需更多研究验证。

面对动物交流的复杂性,仅靠人类观察分析,效率低且易遗漏关键信息。

这时,AI 成了科学家的 “得力助手”。

加州伯克利的 “地球物种计划”,正开发解码动物交流的 AI 系统。

研究员戴维・罗宾逊开发的 NatureLM-audio 工具,用数千条动物声音、音乐、环境噪音和人类语音录音训练,输入新音频就能回答 “有多少只鸟在叫”“涉及哪些物种” 等问题,帮科学家快速处理海量数据。

AI 还能分析声音与环境的关联,助力理解动物叫声含义。

比如通过 AI,研究人员发现非洲草原象和狨猴会用特定声音称呼同伴,类似人类叫名字。

更让人期待的是,部分研究团队已开始尝试用 AI 生成动物声音,想与动物 “对话”。

CETI 项目计划用 AI 生成抹香鲸声音序列并播放测试;日本东北大学的阿部健太郎开发的 FinchGPT,能从孟加拉雀的 32000 首鸣叫中学习,还能预测鸣叫序列的下一个音模式;谷歌 DeepMind 等机构开发的 DolphinGemma,能模仿大西洋斑点海豚的声音序列。

可生成声音只是第一步,难的是让声音有 “意义”,实现真正的双向交流。

而且 AI 在研究中面临不少难题:嘈杂森林里难分离动物叫声,视觉拥挤的森林环境下难分析动物活动视频。

梅丽莎・贝尔特和研究黑猩猩的塞德里克・吉拉德 - 布托兹,在研究中就没用到 AI,而是靠传统的行为观察和音频记录,因为这些能提供更精准的背景信息。

此外,与动物交流还需考虑伦理问题。

比如给座头鲸播放歌曲,可能影响它们后代的择偶,毕竟座头鲸的发声文化代代相传。

还有人担心,人类与动物的世界体验差异太大,即便 AI 再厉害,也可能无法真正理解彼此。

就像鸣禽研究员多米尼克・波特文说的:“我们不是鸟,永远不知道一只鸟听同伴鸣叫时在想什么。”

不过,尽管挑战重重,科学家们并未放弃。

或许未来某天,人类真能与动物 “对话”,揭开更多自然界的奥秘。

文章/花开富贵

地球生物基因组计划已对3000个物种测序

2024-11-06 10:54·光明网

“喵星人”为什么对人类喵喵叫呢?大概是在训练照顾者

2025-04-29 19:56·新京报

我们听不懂的语言——动物通讯行为管窥(1)

发布时间:2009-04-21 | 来源: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院重点实验室

来源:聆听史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