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新创业浪潮奔涌,青春力量汇聚三湘。“智汇潇湘 才聚湖南”2025年湖南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系列行动深入推进之际,湖南民生网推出“背着双肩包来湖南创业”故事集,通过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创业案例,深度展现湖南优质的创业环境、给力的政策支持和无限的发展机遇。期待下
编者按:
创新创业浪潮奔涌,青春力量汇聚三湘。“智汇潇湘 才聚湖南”2025年湖南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系列行动深入推进之际,湖南民生网推出“背着双肩包来湖南创业”故事集,通过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创业案例,深度展现湖南优质的创业环境、给力的政策支持和无限的发展机遇。期待下一个背着双肩包抵达的你,共同书写在湘创业传奇。
在长沙铜官窑古镇的工作室里,22岁的王豪正盯着3D打印机的喷头,看着陶泥在数字指令下逐渐勾勒出唐代釉下彩的纹路。
“这是我们刚为香港客户定制的花瓶,用数字技术复刻了铜官窑的经典纹样,3天就能出样品。”他指着打印机旁琳琅满目的成品,语气里满是自豪。从大二时尝试女书文化创业的青涩,到如今带领跨校团队打造非遗数字化平台的成熟笃定,这位长沙理工大学的本科生,在湖南创新创业生态的滋养下,走出了一条让千年非遗“破圈重生”的道路。
王豪和女书文化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胡美月握手。
湖湘文化浸润出的创业梦
王豪与非遗的缘分,始于平江老家节庆时的九龙舞。“鼓点一响,龙身翻腾,那种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力,从小就刻在我心里。”王豪说。进入大学后,这份热爱转化成了实际行动——他组建团队调研湖南非遗,首个对象是江永女书。
“当时觉得女书独特又神秘,想把它推向市场。”王豪回忆道。团队最初尝试设计女书文创产品,但女书核心是文字符号,缺乏合适实体载体支撑商业化。这次不了了之的创业经历让王豪明白,非遗创业不能只靠情怀,必须找到“文化根脉”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
转机出现在2024年8月。在湖南省青年创业英才训练营,他遇到了“泥人刘”品牌创始人、铜官窑陶瓷烧制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刘嘉豪,两人聊起非遗传承的痛点时一拍即合。
“嘉豪哥跟我吐槽,铜官窑有千年技艺、有实体产品,却卡在低效生产上。大师手工制作一件陶瓷要15天,节假日订单暴增时根本接不过来。”王豪眼前一亮说,“这不就是‘文化+科技’现成的落地机会吗?”
为了摸清铜官窑生产的痛点,王豪带着团队蹲守在“泥人刘”工作室近半个月,从清晨到深夜跟着匠人盯流程、记细节。他看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坤庭用布满皱纹的手捏制陶坯,一件精品要经过72道工序才能走向市场;年轻传承人因生产效率受限,只能眼睁睁看着订单流失......
“传统工艺要守,但不能困在‘慢’里。”王豪决定,用数字技术为铜官窑“提速”。
起初,团队内部争议不断。“有人说,用机器做陶瓷会丢了手工的魂。”王豪没急着否定,而是带着大家走访了196位非遗传承人,收集了1742份消费者问卷。“数据告诉我们,90%以上的消费者愿意为‘复刻手工质感’的数智产品买单,传承人也迫切希望技术能帮他们减轻负担。”王豪说。
最终,团队敲定了一套创新生产方案:将72道成型工序中制坯、塑形等29道基础工序交给数字设备完成,既保证精度又提升效率;而绘画、上色、窑变等43道核心工序,则留给匠人手工操作,确保每一件产品都保留铜官窑独有的文化本味。
王豪(右一)参加湖南省金芙蓉投资基金政策宣导会暨投融资对接会。
政策“风口”托举非遗创新路
“在湖南创业,就像站在风口上,总有资源主动向你靠拢。”王豪的这番感悟,源于团队发展中的一次次“意外之喜”。
团队组建初期,王豪曾因“校内组队出不了成绩”而苦恼。“最初的成员都是同校学生,懂设计的不懂技术,懂市场的不懂文化。”他无奈回忆道,“好几次竞赛要么卡在技术方案上,要么栽在文化价值阐释上,最后连省赛突围都难,团队的士气一次比一次低。”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挑战杯”省决赛上结识了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弟。“我请他吃饭,聊起项目的合规性难题,他立马表示‘这事我帮得上忙’,决定加入团队阵营。”
这次相遇让王豪意识到了“打破校际壁垒”的重要性。随后,他从中国科学院大学“挖”来技术达人搞3D建模,从中央财经大学请来会计能手管理财务,最终组建起跨6所高校的“窑光溢彩”团队。
在这支“六边形团队”的加持下,王豪牵头的“窑火智淬”项目一路突围,夺得了2025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湖南省赛的金奖。此后,省大学生创投基金主动抛来橄榄枝——“30个项目里选7个,我们就是其中1个,现在正在谈意向书。”更让王豪惊喜的是,项目还登上了湖南股交所大学生创新创业专板,他说:“以前找融资要自己跑机构,现在有专业平台对接,省心又高效。”
这片土地对“文化+科技”的偏爱,王豪感受得真切。“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提出要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后,湖南省委、团省委是真的用心在推。”他举例,“许多竞赛里专门开设了这条赛道,还组织了非遗传承人培训班、国际文化交流等活动,为我们在非遗数字化领域的创新创业铺好了道路。”
“这是东方美学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2024年底,团队受邀参加巴黎中法文化周,他们带去的3D打印铜官窑陶瓷得到了法国前总理拉法兰这样的称赞。
“在巴黎的展厅里,有华人指着我们的陶瓷说‘这是来自咱们中国的技艺’。这种自豪感,是湖南给我们的底气。”王豪说,湖南对非遗的重视,让他们能安心做“长期主义者”——不是赚快钱,而是真的把非遗做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如今,团队的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合作的陶瓷厂商从1家增加到8家。“我们不仅自己生产,还会把技术授权给厂商,帮他们接订单、做品控,再分取利润。”王豪解释道,“比如一家小厂商,以前一年只能接100万订单,用我们的技术后能接300万,我们也能从中获得稳定收益。”这种模式还吸引了女书、剪纸等非遗项目的主动合作。
王豪(左二)和团队成员商讨技术方案。
把根扎在湖南 把梦做向全国
“虽然计划拓展香港、深圳的市场,但根永远在湖南。”王豪告诉记者,如今已被保研至深圳大学的他,早已规划好了一幅“两地协作”的蓝图,“深圳的科创资源多,我们可以在那边建技术研发中心,优化3D打印和AI设计;湖南有非遗传承人,有政策支持,是我们的‘文化大本营’,负责守住技艺根脉、推进成果落地。”
“我们计划在3年内实现累计营收1700万元,2030年突破3000万元销售目标。”王豪说。目前,团队已与12家商业协会、文艺展馆牵手,后续会持续深耕湖南市场,推动非遗数字化产业规模化发展。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把‘数字铜官模式’复制到更多非遗项目上。”王豪骄傲地说道,“湖南有太多好非遗了,只要找到技术与文化的结合点,就都能‘活’起来,甚至‘火’起来。”
采访尾声,王豪带着记者来到长沙铜官窑古镇的体验店。店里,几位游客正用3D打印仪器制作陶瓷挂件,旁边的屏幕上播放着用数字技术还原的唐代铜官窑烧制场景。“以前游客来这里,只能看不能动;现在能亲手做、亲手定制,非遗就成了‘可触摸的文化’。”
王豪说,他最感谢湖南的,不仅是资源和政策,更是这片土地对创新创业的包容。“在这里,没人会嘲笑一个大学生‘复活’千年技艺的想法,反而会有人帮你找传承人、对接资源。”这种包容,让他从一个怀揣非遗梦的学生,成长为能带领团队逐梦的创业者。
“未来,我想让更多人知道,湖南不仅有张家界、臭豆腐,还有用数字技术重燃的千年窑火。”王豪看着窗外古镇里错落的窑厂轮廓,目光炯炯,“我们要让湘绣的针、苗银的花、女书的字,都借着数字技术的东风,从三湘大地走向更远的地方。”
预约(长沙站)活动
小伙伴们:
来源:中人社传媒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