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L2 转战 L4 无人车,佑驾创新为什么不卷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9 13:56 1

摘要:9 月 15 日下午,在面对媒体关于其无人车业务盈利模式的提问时,佑驾创新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刘国清如是说。他表示,在无人车行业,佑驾创新希望在价格里做到同行里的平均水平,使命寿命更长,运营效率够高。

作者:308

编辑:经纬

「我们在这里面一定不是最激进的,我们价格一定不是最低的」。

9 月 15 日下午,在面对媒体关于其无人车业务盈利模式的提问时,佑驾创新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刘国清如是说。他表示,在无人车行业,佑驾创新希望在价格里做到同行里的平均水平,使命寿命更长,运营效率够高。

刘国清强调,会把视角拉得更长一点。

对于在 L2 市场采用渐进式路径耕耘多年、并且已经在 2024 年登陆港交所的佑驾创新来说,通过无人车继续深耕 L4 赛道,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小的跨越,甚至可以说是冒险的。

但在冒险之外,初涉无人车赛道的佑驾创新,又同时是非常谨慎和小心的。

实际上,在玩家已然众多、资本疯狂涌入、且早已经开始内卷的无人车赛道,佑驾创新是一个相对迟到的入局者——尽管如此,在发布会采访中,刘国清反复提到「稳健」这两个字。

L2 资深玩家,入局 L4 无人车

相比于 L4 级的无人物流赛道,佑驾创新对 L2 的耕耘和理解,都更加深刻。

实际上,自 2014 年成立以来的十多年时间里,佑驾创新基于「为智能汽车赋能」的理念,在技术路线上坚持智能驾驶发展的渐进式路线,布局了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车路协同三大业务线,在落地上也更加侧重与整车厂合作实现前装量产。

根据佑驾创新官方公布的数据,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佑驾创新已累计与 42 家车企达成量产合作,相关搭载车型出口至欧洲、澳大利亚等海外市场。

当然,丰富的车型落地和前装量产经验,也成为佑驾创新顺利在 2024 年 12 月登陆港交所的核心业绩支撑。

不过,需要明确的是,长期浸润于 L2 赛道的佑驾创新,早就盯上了 L4 赛道。

实际上,在登陆港交所之前,佑驾创新就已经开始布局 L4,并且搭建了致力于无人赛道的 iRobo 产品线。不仅如此,佑驾创新 L4 也已经实现商业化落地——比如,2025 年半年报显示,佑驾创新 iRobo 业务上半年营收突破千万元。

在这种情况下,佑驾创新选择在 2025 年 9 月 15 日发布旗下无人物流专属品牌「小竹无人车」,更像是其 L4 技术面向无人物流细分赛道的一个业务延伸。

那么,佑驾创新为何要入局 L4 级无人物流?

对此,刘国清表示,无人车领域正在迎来爆发期,一方面是市场对无人车的需求和认可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政府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100 多个城市都在开放路权。

刘国清关于「无人车正在爆发」的判断,也能够在外部得到印证。

比如,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24 中国智慧物流发展报告》预测,2025 至2028 年物流无人车保有量将进入爆发期,年均增速超 60%,市场规模有望突破 200 亿元。

另外,公开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上半年,全国已有 103 座城市开放无人配送车路权,覆盖 80% 以上主要物流节点城市。

当然,除了外部环境的助力,入局 L4 级物流无人车,也是佑驾创新在自身的业务选择。

在对话中,刘国清表示,在一众自动驾驶企业中,佑驾创新从开始到现在都属于比较保守的那种人设,之所以现在开始选择 robobus 和无人物流,是因为从佑驾创新自身的能力范围出发,它真的是可以赚钱的。

刘国清强调,「我们有测算过它的财务模型」。

不过,从无人物流赛道的细分维度来看,这个赛道实际上早已经有不少玩家,甚至有些还在寻求上市,从时间先后顺序来说,佑驾创新似乎是这一赛道的迟到者——这时候入局,会不会晚了?

对于这个问题,刘国清表示,现在入局,肯定不晚。

他表示,这个领域确实在今年进入到快车道,但是跑得最快的也就是交付几千台车,还有一些是早期产品,「使用寿命能超过一年两年就不错了」。

刘国清强调,这个时间点进来,还是赶趟的。

借前装量产经验,发布及交付

这次发布会,佑驾创新在发布「小竹无人车」品牌的同时,发布了两款无人车型,其型号名称分别是 T5 和 T8。

具体来看,小竹无人车首款车型 T5,在货箱空间优化后,车辆能够释放 5.5m³ 容积并实现同级最大载重 1000kg,最高续航 180km,主要服务于快递城配、商超零售、生鲜配送等细分场景。

另一款车型 T8 则拥有 8.5m³ 容积,能够更满足大运量运输需求,最大载重 1700kg,最高续航 240km,可广泛应用于城配与工业物流,并可深入矿区与港口等更多专业场景。

在智能化感知方面,小竹无人车采用多传感融合的方案,包括 3 颗激光雷达及 11 颗摄像头,实现 360° 无盲区视角,精准识别路况,守护车辆行驶安全。

在算法层面,佑驾创新在基于以往 L2 前传量产经验的基础上,拥有对真实道路场景的理解、在算法和数据方面的扎实根基,以及数据闭环体系,这也奠定了小竹无人车产品功能的体验基础——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佑驾创新从 L2 跨越到 L4 的核心优势。

另外,考虑到复杂路况和恶劣天气,小竹无人车全车摄像头标配了气吹自清洁功能,自动清除雨雪沙尘,避免摄像头因脏污而导致视野遮挡。

刘国清强调,T5 和 T8 两款无人车的核心零部件均为车规级,不仅仅稳定耐用,还有成本优势。

这背后的逻辑在于,佑驾创新拥有丰富的前装量产经验,因此小竹无人车的智驾关键零部件可完全复用佑驾创新前装量产项目选型,共享供应链资源;得益于乘用车项目大量的零部件采购需求,小竹无人车的 BOM 成本也在最大程度上摊薄了。

当然,作为一家以前装量产方案起步的智驾公司,快速迭代是佑驾创新的过往 10 余年行业深耕的立身经验,也是小竹无人车在产品定义阶段就被刻下的基因。

由此,刘国清在发布会上透露了小竹无人车的未来产品规划。

他表示,小竹无人车的下一代产品,将高度集成地平线的双征程 6M 芯片、速腾聚创最新一代的 EMX 激光雷达产品,以及四维图新的定位系统 P-Box,在智能化方面可以进一步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在发布会现场,佑驾创新还专门请来了地平线创始人兼 CEO 余凯、速腾聚创董事长邱纯鑫和四维图新 CEO程鹏来为之站台,三家公司还在现场与佑驾创新签署了合作协议。

当然,作为典型的 To B/G 产品,小竹无人车在发布之前,就已经找到了第一波买家。

实际上,早在本次发布会之前,佑驾创新基于小竹无人车的产品,就已获深圳邮政与东部公交的认可——三方也已经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因此,在本次发布会上,佑驾创新也公布首批无人车成功下线,并正式向包括快递行业在内的客户进行了交付。

对此,刘国清表示,小竹无人车实现「发布即交付」。

另外,在发布会现场,来自深圳市、成都市、西安市、江阴市等多地政府的嘉宾,也共同见证了此刻——而这些城市,也将是小竹无人车首批落地的重点城市。

用「根据地打法」,不卷价格

对于任何一个 L4 级物流无人车赛道的玩家来说,发布产品只是并不太艰难的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在商业化落地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客户。

这一点,其实也是佑驾创新在小竹无人车走向商用落地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

不过,关于这个问题,刘国清在发布会上也明确强调,小竹无人车的落地路径概括为「根据地打法」,也就是集中资源点域深耕,从而构建运营范式面域复制。

那么,佑驾创新为何要采用「根据地打法」?

对于这个问题,刘国清表示,其实小竹无人车的整体成本,除了 Bom 成本之外,还有运营成本,而降低运营成本,正是选择「根据地打法」的核心逻辑。

举例来看,在一个城市里投的无人物流车越多,它所需要的单位运营成本就越低;在一个城市里有 300 到 500 台的体量的时候,才有机会做一些规模化的运营,从而摊薄运营成本,才有机会去赚钱。

「如果是这儿三台,那儿五台,就很难赚钱,部署成本就很高」,刘国清表示。

关于「根据地打法」,佑驾创新副总裁郭龙也表示,其实佑驾创新采用根据地打法的另外一个逻辑,是希望能够更好地服务客户。

他表示,在当前的无人物流行业里,也有玩家在「广撒网」,但是「广撒网」的问题是,没有办法聚焦资源,给到客户的服务是不好的,即使售价很低,客户花比较小的成本就买过来,但是用起来很容易耽误事,这样就很难产生复购。

「所以我们一开始的做法是聚焦」,刘国清表示。

不过,他也强调,在初期的「根据地」之后,一旦构建了一些点,就希望把这些点串起来,形成线,在形成面,从而拥有更大的规模的优势。

那么,从商业化的角度,小竹无人车的近期具体交付目标是多少?

对此,佑驾创新副总裁郭龙表示,预计年底前将交付 400 至 500 台车辆,明年销量预计达到一万台的交付规模,营收有望实现约 4 至 5 亿元,毛利率保持在 20% 至 30%。

那么,面对当前市场的激烈竞争,佑驾创新又该如何应对?

对此,刘国清表示,这个赛道现在其实还是刚刚起步,它的量本身没有到竞争阶段,因为市场规模还没有完全起来,当然行业里确实有人因为先「开枪」把节奏带出来了——但实际上,市场格局、生态的答案还没有被写「死」了,大家对于所谓顶着高科技光环烧钱的打法已经在逐步祛魅了。

他强调,「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用一些不可持续的方式打这个市场,不一定能走得下去」。

正是因为如此,刘国清强调,佑驾创新入局无人车,不会特别盲目的给一个低价就要跟上,不会去死拼价格,这也不是佑驾创新切入这个赛道想要做的方式。他表示:

「我希望在价格里做到同行里的平均水平,使命寿命更长,运营效率够高是我们关心的。我们会把视角拉得更长一点。」

无论如何,在 L2 赛道经历了超过十年的耕耘之后,身为一家港股上市公司的佑驾创新,已经面向竞争异常激烈的 L4 无人车赛道发起了冲锋。只不过,相比于一些急于上市的无人车公司,佑驾创新选择了更加稳扎稳打的方式,而非盲目烧钱扩张。

有意思的是,对于佑驾创新的入局,资本市场目前的反馈尚且比较积极——截至 9 月 18 日港股收盘,佑驾创新的港股股价比 9 月 12 日收盘时高了 10% 以上。

来源:智见Time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