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距此不远,位于营口辽河老街的营口市新华书店老街书局(鸟浪主题书店)里,店员正整理着新到的地方文献,几位晨练后的老人已捧着刊物坐在阅读区;同一时间,老边区路南镇向阳社区的“向阳花学堂”里,大学生志愿者正带着孩子们读绘本;在民营书店书书好城市书房内,上班族李敏趁着
清晨7点半,营口市图书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玻璃门被准时推开,准备考研的王宇熟练地刷身份证进入,在靠窗位置放下书包;
距此不远,位于营口辽河老街的营口市新华书店老街书局(鸟浪主题书店)里,店员正整理着新到的地方文献,几位晨练后的老人已捧着刊物坐在阅读区;同一时间,老边区路南镇向阳社区的“向阳花学堂”里,大学生志愿者正带着孩子们读绘本;在民营书店书书好城市书房内,上班族李敏趁着早餐时间,拿起一本散文合集翻看……
这是营口“城市大书房”日常图景的一角。从公共图书馆到特色书店,从社区学堂到乡村阅览室,再到扎根居民区的民营城市书房,这些散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文化细胞”,正以最贴近民生的方式,勾勒出营口全民阅读的生动画卷,推动着这座城市的文明跃迁。
民营力量:打造“家门口的普惠文化空间”
营口的“城市大书房”并非单一主体唱“独角戏”,民营书店的加入,让这一文化生态更显多元与鲜活。作为营口市知名的民营书店代表,书书好城市书房自创办之初,便以“以读者为中心,打造普惠、开放、多元的公共文化空间”为核心经营理念,打破了传统图书馆与商业书店的边界,更打破了时空限制,让阅读服务真正融入市民生活肌理。
不同于大型公共图书馆的规模化布局,书书好城市书房面积虽不算宏大,却处处透着“小而美”的精致与贴心。书架上既有经典文学名著、热门畅销书,也有针对周边居民需求的生活技能类书籍、儿童绘本,甚至专门开辟了“二手书交换角”,鼓励读者将家中闲置书籍带来分享,让每一本旧书都能遇见新的读者,让知识在流转中传递温度。
在这里,没有严格的借阅时限,读者可以点一杯咖啡,在柔和的灯光下安静读一下午;周末时,书房还会举办小型读书分享会、亲子绘本共读等活动,吸引着不同年龄层的居民参与。
“以前周末带孩子要么去商场,要么在家看电视,自从到了这里,孩子每周都盼着来这儿,不仅爱上了读书,还认识了不少小伙伴。”家住附近小区的居民赵女士的感慨,道出了民营城市书房的独特价值。它像一位亲切的邻居,用开放包容的姿态,为忙碌的都市人提供了一处可以慢下来、静下心的精神角落,也为民营力量参与城市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了生动样本。
特色载体:文化空间的“营口印记”
在民营书房提供温暖补充的同时,国有文化单位打造的“文化空间”,则以鲜明的地域特色,成为承载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走进营口市新华书店老街书局,墙面装饰着营口湿地特有的“鸟浪”剪影,蓝色与白色的主色调搭配,仿佛将辽东湾的灵动与湿地的静谧搬进了室内;书架上专门开辟的“营口地方文献专区”,从《营口史话》《辽河故事》到记录本地非遗技艺的《营口皮影戏》,一本本透着墨香的书籍,让本地读者能触摸家乡的历史脉络,也让外地游客通过文字读懂这座城的河海风情。
夜幕降临,营口辽河老街开启了夜经济的大幕,当熙熙攘攘的人流从墙上蜿蜒着爬山虎的书局门前经过,总有一份恬淡和安静向人们招手呼唤。推门而入,满屋的书香和安静读书的读者,让人们感受到闹市区里的海风鸟浪,书韵茶香。书店里不但有河海文化的城市推介、产品展台,还设立了鸟浪文化,在水一方的情景式代入。
书店总经理刘洪家介绍:书店创新采用“图书+文创+咖啡”的经营模式,吸引更多的读者驻足文化空间。货架旁摆放着以“鸟浪”“辽河”为设计元素的笔记本、书签等文创产品,角落的咖啡区飘着浓郁的香气,读者可以一边翻阅书籍,一边品味闲适时光。这种“在地化”设计与“体验式”服务的结合,让书店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商业空间,而是成为引领文化休闲生活的“文化容器”。
作为营口“城市大书房”的核心枢纽,营口市图书馆则以规模化、专业化的服务,为市民提供全方位的阅读保障。这座创建于1956年的图书馆,历经近70年发展,从最初800平方米、藏书3万册的小型场馆,成长为如今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馆藏纸质文献97万册的“国家一级图书馆”,2019年新馆开放后,更以“零门槛”全免费公益服务的姿态,成为市民心中的“知识殿堂”。馆内设有20个服务窗口、1892个阅览坐席,而“通借通还大流通”服务体系的建立,更让阅读服务突破空间限制——以市图书馆为总馆,各县(市、区)图书馆为分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为补充,甚至吸纳企业、学校图书馆加入,形成覆盖城乡的服务网群,真正实现“一馆办证、多馆借书,一馆借书、多馆还书”。
贴心服务:让“书房”满含“家的温度”
无论是公共图书馆还是特色书店,“营口式”的贴心服务,都让“城市大书房”充满了“家的温度”。市图书馆里,每到寒暑假,自学区“一座难求”的问题曾让不少家长犯愁,图书馆很快调整布局:在一楼增设亲子自学专区,摆上低矮的书架和卡通靠垫,既解决低龄儿童吵闹影响他人的问题,又让家长能陪伴孩子学习;三楼借阅区加设200多个临时阅览座席,还贴心配上充电插座和护眼台灯;针对上班族和夜读爱好者,24小时自助图书馆全年无休,刷身份证即可进入,自助借还设备让借阅流程仅需几十秒。
不仅如此,图书馆还积极拥抱“互联网+”,打造智慧化“智阅空间”,配置100余台读者计算机、10余台触屏式阅读设备,免费开放多个数据库,提供海量数字资源服务。市民通过图书馆APP,即可在线阅读电子图书、观看学术讲座,数字资源年浏览量达400万次,让“随时随地阅读”成为可能。
这份温度,还延伸到了对特殊群体的细致关照中。市图书馆的视障读者阅览区里,盲文书籍整齐排列,语音读屏设备、盲用打字机随时待命,工作人员定期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视障读者送书;“文化助盲”活动中,志愿者会把绘本“读”给视障儿童听,用生动的语言为他们搭建想象的世界。
在乡村,“城市大书房”的触角同样温暖。31个省级以上文明村镇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的“新媒体有声图书馆”和数字化农家示范书屋已全部投入使用。在大石桥市黄土岭镇七一村的农家书屋里,喜马拉雅朗读亭、有声听读机、多功能电视等设备一应俱全,村民既能翻阅纸质书籍学习种植技术,也能通过有声听读机收听农业讲座,还能在线观看红色电影,传统的“乡村读书屋”变成了深受农民欢迎的“悦听悦读场”。“以前种果树全靠老经验,遇到病虫害就慌了神,现在来书屋查资料、听讲座,跟着专家学技术,果子产量高了,品质也上去了。”一位村民拿着刚借的《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脸上满是笑容。
文明培育:从“知识传播”到“新风养成”
营口的“城市大书房”最动人的力量,在于它不仅是知识的传播地,更是民生服务的延伸点、文明新风的培育场。
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面对家长们头疼的“暑期看护难”,老边区路南镇向阳社区把“向阳花学堂”搬进了社区书房,大学生志愿者辅导孩子作业、教书法绘画,科普工作者带孩子们做“火山喷发”“水的浮力”等趣味实验,还组织他们去探访社区独居老人,帮老人读报纸、打扫卫生。“孩子在学堂不仅完成了作业,还学会了关心他人。”居民刘女士的话,道出了“书房+民生”模式的深层价值——它不只是教孩子读书,更教他们做人,让文明的种子在童心深处发芽。
书书好城市书房也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定期联合社区开展“书香进万家”活动,为留守儿童捐赠书籍,组织志愿者走进养老院,为老人读书读报;鸟浪主题书店结合营口文旅特色,推出“书香伴旅”活动,为游客提供“一书一城”导览服务,推荐与营口历史文化相关的书籍,让游客在游览老街的同时,更能深度感受城市的文化底蕴;市图书馆推出的“书香惠民”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把流动图书车开到了工地、学校、养老院:在建筑工地,农民工兄弟能在休息时读上一本小说、一本技能培训教材;在养老院,老人们能看到最新的杂志、听到喜欢的戏曲选段;在偏远学校,孩子们能收到图书馆捐赠的绘本和科普书籍。北方图书城的“小小图书管理员”活动,让孩子们穿上工作服学习分类书籍,不少孩子从此养成了爱惜书籍的习惯,还会主动把家里的书捐给乡村学校。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像涓涓细流汇聚成文明的长河,让“爱读书、懂礼貌、乐奉献”的风尚慢慢融入城市的日常。
如今,营口的“城市大书房”还在不断拓展边界,与城市文化活动深度融合:市图书馆每年开展200余场线上线下全民阅读推广活动,“艺書对话”“雅趣艺塾”等品牌活动吸引数万市民参与;“辽河之夏”文化艺术季期间,书房与剧院、广场联动,将读书分享会、诗歌朗诵会搬进文化盛宴;夜幕下的希望广场,“百姓大舞台 有才你就来”草根歌手展演热闹上演,旁边的流动图书角前,总有市民驻足翻阅,形成“歌声与书香共舞”的动人画面。
文明跃迁:书香浸润城市肌理
走在营口街头,“城市大书房”带来的变化清晰可见:公交车上,有人捧着书安静阅读;公园里,家长带着孩子读绘本成了常见风景;社区里,读书分享会、二手书交换市集的报名总是很快满员;商场中,民营书房的落地让购物间隙多了一份文化选择;乡村里,数字化书屋的灯光照亮了农民的致富路……
这些变化印证着,一座城市的文明跃迁,从来不是靠宏大的口号,而是靠一个个贴近生活的文化空间,靠一次次触手可及的阅读体验,靠国有与民营文化力量的协同发力。从公共图书馆的专业服务,到民营书房的温暖补充,从主题书店的文旅融合,到乡村书屋的惠民利民,营口的“城市大书房”以多样性的形态、普及化的覆盖,让书香像阳光、空气一样,渗透到城市的每一寸肌理,滋养着市民的精神世界。它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文明的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连接着个体与城市,让营口这座河海相拥的文明之城,因文化而更有温度,因文明而更有魅力,在书香的浸润中,朝着更高质量的文明不断迈进。(来源:营口市文明办 编辑:孙玮)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