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镇、入村、进社区……长三角的媒体为何都在关注湖州的基层治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9 13:13 1

摘要:秋意渐浓,太湖之滨的湖州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9月17日至18日,长三角8地市基层治理观摩队、中央驻浙媒体、长三角法治媒体记者组成调研团,深入湖州基层一线,探寻村社网格团队基层治理的鲜活事例,全方位了解湖州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创新实践。

秋意渐浓,太湖之滨的湖州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9月17日至18日,长三角8地市基层治理观摩队、中央驻浙媒体、长三角法治媒体记者组成调研团,深入湖州基层一线,探寻村社网格团队基层治理的鲜活事例,全方位了解湖州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创新实践。

创新机制,

多元调解构建和谐社区

调研首站来到吴兴区八里店镇“三源”共治中心。走进这个现代化的治理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实时跳动的数据大屏。在大厅另一侧的“徐根林调解工作室”里,正上演着温馨的一幕:楼上楼下两户居民因装修噪音问题前来求助,调解员徐根林耐心倾听双方诉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步步化解彼此的心结,最终促使双方握手言和。

作为湖州市城市副中心,八里店镇实有人口已超过8万。随着外来务工人员不断涌入,劳资纠纷等非警务类警情呈现频发态势。面对这一治理难题,吴兴区公安分局依托属地党委政府支持,创新构建了“三源”共治中心。

吴兴区八里店镇党委委员吴谦介绍:“我们打造的这个共治中心就像基层治理的‘智慧大脑’,通过多部门协同联动,让老百姓遇到问题能有地方找、有人帮,把服务真正做到大家心坎上。”该综合治理平台采用“1+4+N”架构模式,以警情流转处置为核心,形成多部门协同的共治机制。中心不仅常驻16名专业民生服务队员,还根据需要引入司法、综合执法、劳动监察等9个部门的力量,创新推出支部联建、部门联动、人员联勤等“7联”工作体系。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组建了由中心负责人、法官、律师和人民调解员组成的专业团队,创新运用“云端”共享法庭和巡回审判庭模式,同时还积极吸纳新兴领域的新生力量为基层治理注入活力。

随后,调研团来到德清县雷甸镇塘北村。刚进村口,“微笑塘北”四个大字映入眼帘,与整洁的村容村貌相映成趣。这个与杭州市临平区交界的村庄面临独特挑战:新居民人口达1.2万人,是户籍人口的4倍,登记出租屋1700余套。人口倒挂带来了一系列治理难题——日均垃圾量高达15吨,年均环境治理费用超过170万元;邻里纠纷频发;消防隐患突出;村容村貌亟待提升。

面对这些挑战,塘北村创新建立“微笑塘北”协同治理体系,将信用契约机制与多元共治深度融合。通过深化新居民议事会,搭建“云议事厅”,创新“1+1+1+X”网格联户机制,今年已收集社情民意318条,办结率超过90%。设立“老乡调解团”,发挥新居民“以新治新”优势,成功化解纠纷17起。同步推行“治理积分银行”,居民参与治理可兑换生活服务和生活用品,配合“新居民子女入学积分”的动态激励,极大提升了参与积极性。

多方联动,

跨界共治提升治理效能

从新居民治理实践出发,调研团第三站来到安吉县春天尚居小区。午后阳光下,“向日葵亲子小屋”外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家长们带着孩子在此休闲互动,其乐融融——这正是安吉“熟人计划”赋能社区治理的生动缩影。

该小区作为安吉县探索现代小区治理的实践样板,创新提出“新治理合伙人”理念。安吉县委社会工作部常务副部长金枫涛向调研团介绍:“我们推行‘熟人计划’,就是要让社区从‘猫眼里的陌生人’变成‘客厅里的自家人’,通过‘治理合伙人’机制,把快递小哥、热心阿姨等都变成社区的‘亲情管家’,让温暖在邻里间自然流淌。”

这一创新举措构建起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融汇公益组织、人大代表、居民骨干及新就业群体的多元协同治理架构。通过建立“治理联席会”机制,成功推动各方主体从“旁观者”向“参与者”转变。在实践层面,小区通过巧妙整合闲置资源,打造了“暖心亭”“楼道会客厅”等物理空间,使其成为议事协商和邻里服务的微阵地。创新实施的“网格+新就业群体”机制,引导外卖员、网约车司机担任“流动网格员”,组建“蓝骑义工队”,利用其职业特性成为社区的“移动探头”和“顺手公益”使者。这些创新举措共同构建了多元共治、富有温情的“熟人”治理新模式,不断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带着社区治理的温暖感悟,调研团第四站来到太湖畔的乔溇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湛蓝的太湖水面波光粼粼,与工作站蓝白相间的建筑交相辉映。

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推进,环太湖沿线毗邻的湖州织里镇与江苏苏州七都镇,两省4.6公里的交界线区域曾是治安防控的“难管地”、安全隐患的“多发地”和生态保护的“薄弱地”。工作站以一体化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打造环太湖毗邻区生态共治样板。自2021年建立乔溇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并持续深耕跨省生态警务合作以来,目前已升级为4000平方米的环太湖毗邻区生态共治基地,实行织里、七都两地公安、生态环境部门常态入驻,消防救援、行政执法等5部门轮值驻守的“2+5”模式。

这里的群防群治队伍从最初112名志愿者,发展到由“老兵驿站”“溇港卫士”等共治团队领衔的204人“生态义警”队,实现了守护生态力量从一元到多元的跨越。工作站打造了拥有两张金名片的生态义警工作室。一张是四代治水人宋松元——从他父辈开始70多年一家四代接续治水,如今他仍为青年讲述治水故事。另一张则是55年来织里上空“永不消逝的电波”——王金法广播。王金法退休后,依旧活跃在宣讲一线,时常深入田间地头,带领群众开展生态守护活动,架起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从太湖畔离开,调研最后一站来到长兴县洪桥镇陈家埭村。这个掩映在绿树丛中的美丽乡村,正演绎着基层治理的民间智慧故事。

村里的和治理事会展现了基层治理的独特魅力。作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自治组织,理事会秉持“让有德者有得”的原则,深度融合文明诚信建设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构建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新型治理模式。

和治理事会主导文明诚信档案建设,以自然村为单位推进“抓两头、带中间、树典型”工作,通过“党员联户评户、承包组长联片评户”及“联评联审”制度,建立“诚信示范户”“诚信达标户”“一户一码”诚信体系,并大力提倡“文明诚信结果运用”,以“三美创建”为载体,创新推出系列“鸿信+”运用品牌。自运行以来,理事会推动的文明诚信体系实现了全村100%知晓率,带动全镇上万户居民参与评比,有效减少了社会矛盾,为陈家埭村赢得了省级民主法治村、省级垃圾分类示范村等诸多荣誉。

两天行程,5个站点,每处都展现出湖州基层治理的创新活力和实践成效。从城市到乡村,从本地居民到外来人口,从传统社区到生态保护区,湖州用一个个鲜活案例,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下一步,湖州将持续深化党建引领下的多元共治机制,推广这些基层治理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推动治理资源更均衡、治理反应更灵敏、治理服务更温暖,努力打造更具辨识度和影响力的基层治理‘湖州模式’,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更多湖州智慧。”湖州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熊华表示。

来源:中庸乡村怪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