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7日下午,徐汇区上市服务系列活动之科创板深化改革“1+6”政策解读专题培训在漕河泾会议中心举办。活动吸引了众多科技企业、金融机构及专业服务机构的代表参与。现场既有企业与中介机构的深度对接,也有同行间的热烈交流,成为新政落地后上海科技企业把握资本市场机遇的
9月17日下午,徐汇区上市服务系列活动之科创板深化改革“1+6”政策解读专题培训在漕河泾会议中心举办。活动吸引了众多科技企业、金融机构及专业服务机构的代表参与。现场既有企业与中介机构的深度对接,也有同行间的热烈交流,成为新政落地后上海科技企业把握资本市场机遇的“及时雨”。
培训现场
“1+6”新政,打开科创板包容性新空间科创板作为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2025年迎来“1+6”政策重大改革,在上市标准、交易机制、持续监管等方面实现多项突破,体现了国家支持硬科技企业发展的坚定决心,也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进一步拓宽了科技企业上市路径,提升市场活力。为帮助企业深入理解新政内容、把握科创板IPO机遇,本次活动特邀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知名律所、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及银行的权威专家,围绕政策解读、实务操作、财务规范、金融支持等维度展开全面分享。
活动中,上海证券交易所市场发展部上海区域主任傅诺对“1+6”政策进行了系统解读,梳理了科创板最新监管导向和制度创新。“以前申报后就像‘冻结’了股权融资,现在审核期间能增资,对我们这种研发投入大的民企太关键了。”熹贾公司财务总监李俊坦言,公司从传统橡胶制品转型半导体材料,去年研发投入占比超13%,正处于扩大产能的关键期,新政的融资灵活性让他看到了更多可能。粒界科技财务总监胡女士则对科创成长层充满期待:“分层管理能让市场更清晰识别企业价值,也为我们争取了更充足的成长时间。”
企业关切,财务规范与路径选择成核心焦点“上市不是‘凑指标’,而是要通过财务数据讲清硬科技成色。”安永大中华区审计服务市场联席主管合伙人汤哲辉的观点,引发现场企业共鸣。他以案例警示,某科技企业因将低毛利的流量代运营收入计入主营业务,导致科创属性被质疑,最终上市遇阻;另有企业因研发费用核算不规范,将未立项的研发支出计入费用,被现场检查发现后终止审核。
汤哲辉聚焦财务规范,提示上市过程中需关注的关键财务议题
这些案例让现场企业深受触动。李俊表示,熹贾公司虽已建立研发工时记录制度,但对比新政要求仍有提升空间:“我们现在按产品线细分研发投入,接下来要进一步完善电子签档和项目台账,确保每一笔研发费用都经得起问询。”胡女士则关注收入结构优化:“汤老师提到的‘用分部报告体现盈利潜力’很实用,我们可以把成熟业务的盈利数据与新兴业务的增长数据分开呈现,让投资者更直观看到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
左右滑动查看各界权威专家进行全面分享
此外,竞天公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马宏继结合案例,详细讲解了科创板IPO的实务流程与常见问题。中信证券TMT组副总裁郑绪鑫从行业视角分析了科技型企业在新政下的上市机遇。上海农商银行投资银行部胡小勇介绍了针对科技企业的特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为企业提供全周期融资支持。“上海农商银行深耕科技金融多年,通过‘鑫动能’计划为科创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科技企业贷款规模等多项指标居上海同业前列,成功参与上海首单知识产权ABS发行等。我们也将持续以金融力量赋能区域科创企业成长。”上海农商银行徐汇支行副行长钱凯介绍道。
培训实效,政企协同搭建上市“服务网”这场培训不仅是政策解读会,更是企业对接资源的“桥梁”。会前,徐汇区商务委、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徐汇资本的工作人员忙着为企业牵线搭桥;会后,企业也与银行机构探讨科技金融产品合作,初创企业间也在交换业务需求,现场气氛热烈。
与会嘉宾在会前、会后互动热烈
“徐汇区的企业服务很‘接地气’,从政策解读到中介对接,再到日常的注册、人才服务,都能快速响应。”胡女士说,公司2023年搬到漕河泾开发区,漕开发帮公司解决了办公场地扩容、政策申报等问题。李俊也表示:“这种‘保姆式’服务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我们对明年B轮融资和后续上市更有信心了”。
据悉,本次培训是徐汇区持续优化企业上市服务生态、助力科技创新的又一举措,体现了政府、市场机构与企业多方协同、共促发展的良好格局。对于企业而言,新政的落地与配套服务的完善,正为其打开通往资本市场的更宽道路。徐汇区也将继续开展系列化、精准化的上市服务活动,为企业对接资本市场提供坚实支撑,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次活动由徐汇区商务委、漕河泾开发区总公司、徐汇资本联合主办,徐汇区融资服务中心、上海农商银行徐汇支行、上交所资本市场服务徐汇漕河泾开发区基地、漕河泾创业中心共同承办。
编辑:陈海笑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
来源:上海徐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