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怀天下,窄守自然:国宝熊猫的生态与文化使命

B站影视 2024-12-05 08:00 2

摘要:所谓“旗舰物种”,译自英文“flagship species”,指某个物种对社会生态保护力量具有特殊号召力和吸引力,可促进社会对物种保护的关注,是地区生态维护的代表物种。

你肯定知道,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珍稀保护动物,是我们的“国宝”;

你可能知道,爱吃竹子,萌化人心的大熊猫其实是猛兽,是古人口中的“食铁兽”;

你应该知道,“花花”、“萌兰”、“滚滚”、“福宝”、“七仔”等等这些粉丝众多的网红熊猫……

但是,身为动物界顶级流量明星的它,有着更大的责任。

世界上所有的大熊猫都是中国公民。

如果你在世界其他地方的保护区或动物园看到一只大熊猫,那这只大熊猫实际上都是从中国借来的。

因为大熊猫是中国独有的,它数量稀少,体态可爱,是当之无愧的“国宝”。

但你也许不知道,“国宝”熊猫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那就是自然保护中的“旗舰物种”与“伞护种”

所谓“旗舰物种”,译自英文“flagship species”,指某个物种对社会生态保护力量具有特殊号召力和吸引力,可促进社会对物种保护的关注,是地区生态维护的代表物种。

“旗舰物种”是深受公众喜爱的珍稀濒危物种,通过对“旗舰物种”的保护可以有效带动对其他受到威胁物种以及相关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

因此,“旗舰物种”通常也是“伞护种”。

“伞护种”是1984年美国科学家布鲁斯·威尔科克斯提出的概念。“伞护种”的生态环境需求能涵盖其他物种的生存需求,从而对该物种的保护同时也为其他物种提供了保护伞‌。‌

因此,综合来说,“旗舰物种”就是在保护野生动物上极具号召力,而“伞护种”则是对其他动物承担起“保护伞”的作用。

大熊猫之所以能成为“旗舰物种”与“伞护种”,与其自身的特点紧密相关。

1、重大科学意义

大熊猫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至少800万年,经历了多次地质和气候变化。从热带潮湿森林到高山竹林,大熊猫都能够适应并生存下来,这种强大的适应能力和生存韧性,使得大熊猫在生物进化的历史长河中得以保留下来,例如体型、毛色、以及以竹子为食的习性等,都与其远古祖先相似。

这种高度的相似性使得大熊猫成为生物进化的见证者,也因此被称为研究古生物和地球历史的“活化石”,有极高的生态和科研价值。通过研究大熊猫,可以深入了解物种的进化历程、生态习性以及保护策略等,这对于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广泛社会号召力

大熊猫独特的黑白配色和憨态可掬的形象,深受全球公众的喜爱,能够激发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大熊猫的保护工作,可以推动更多人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动中来,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和行动力量。

3、生态系统保护作用

大熊猫体型较大,活动范围广,生态环境需求涵盖了多种自然生境和与之同域分布的其他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大熊猫的同时,也保护了其栖息地内的大量其他物种。

2021年,国家设立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公园的试点区规划范围包括四川省岷山片区、邛崃山-大相岭片区、陕西省秦岭片区和甘肃省白水江片区,整合了各类自然保护地80余个,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其中,四川片区1.93万平方公里,有野生大熊猫约1227只,伞护着川金丝猴、绿尾虹雉、珙桐、红豆杉等野生动植物8000余种。

我们保护“国宝”大熊猫,这些保护措施也带动了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

以一物护万物。

通过保护一个关键点,可以带动整个系统的健康与稳定,实现和谐共生的目标。

大熊猫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不仅是“国宝代言人”,更是保护行动的“代言人”。

1869年4月1日,法国传教士阿尔芒·戴维神父在邛崃山深处的邓池沟见到了一只成年大熊猫,充满生命力,矫健俊逸。

当天晚上,戴维就匆匆写下寄给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米勒·爱德华兹的报告。米勒·爱德华兹根据大熊猫的毛皮和骨架以及戴维的报告,作出结论:这是世界罕有的动物新种,初定名为“黑白熊”。后来,鉴于喜马拉雅山麓1821年已发现了食竹的小猫熊(Lesser Panda),动物学家将“黑白熊”定名为“大猫熊”(Giant Panda)。从此,“大熊猫”之名便在中国“约定俗成”,固定下来。

1869年4月1日,则成为戴维以科学眼光发现大熊猫的纪念日。

虽然大熊猫的科学发现至今不过155年,“大熊猫”这个名字的出现也不过百年,但大熊猫在我国的历史却源远流长。

早在先秦时期大熊猫就被称为,“貔”“貘”“白罴”“貔貅”“食铁兽”等。根据大熊猫的特征又衍生出各种叫法,比如人们认为大熊猫有很强的战斗力,就有了“猛豹”或“猛氏兽”之称;按照毛色又取名“玄貘”“白豹”“黑豹”“白狐”“银狗”“白熊”“白虎”“花熊”“文罴”“黑白熊”“竹熊”等。

在古人眼中,大熊猫是一种充满神秘与魅力的动物,其形象在诗词中有着广泛的描绘。

《诗经·大雅·斯干》中就有关于大熊猫的文字记载:“于熊于罴(pi)”,这是对大熊猫最早的文字描述。

李白在《蜀道难》中写道:“白熊黑豹隐深山,仙鹤神猿绕道边。”

杜甫在《秋兴八首·其六》中提到:“白熊懒动秋树根,黑猿高啸夜月魂。”

白居易在《寄微之》一诗中也有对大熊猫的生动描写:“白熊憨跳入竹林,黑麂惊窜出草丛。”

不仅如此,古代的诗人们还常常通过观察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来赋予大熊猫各种情感和人格特征。

王安石曾在一首诗中写道:“白熊独坐静如山,黑眼深邃似远天。”巧妙地将大熊猫的静态比喻为山岳的沉稳,将其深邃的黑眼比喻为浩瀚的天空,既赋予了大熊猫以高远的志向,又表达出对大熊猫深深的敬畏之情。

此外,在传统文化中大熊猫还被视为和平、吉祥的象征。

《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轩辕黄帝在阪泉之战中,曾“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清稗类钞》里说“貔貅”是似虎又似熊、毛色灰白,是大熊猫无疑。

因此,“貔貅”用以象征勇敢善战的战士,后又被人们赋予招财的功能,是一种瑞兽、仁兽。《洪雅县志》中还写道,“貔貅不伤人,性慈近佛,能吃虎豹,是以仁锄暴的典范。”

熊猫专家胡锦矗认为,“貔貅”、“驺虞”、“貘”都是大熊猫的古名,且“驺虞”还是仁兽的代表。

《毛诗故训传》记载“驺虞,义兽也,白虎黑纹,不食生物,有至信之德则应之”,表明驺虞是一种体色黑白、不主动捕食其他动物的仁义之兽。

《资治通鉴》也记载了“驺虞仁兽,故以解兵”,古人遵从礼仪,拥护仁君,推崇仁义之师,可以说大熊猫就是中华文化仁义的象征。

在唐代的《武功县志》中正式出现了“熊猫”一词,大熊猫被称为“白熊猫”,被视为 “瑶池玉树”的神兽,是祥瑞和吉祥的象征。

据此文化内涵,公元685年‌,武则天将两只大熊猫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天武天皇,以示友好往来,开启了中国最早的“熊猫外交”。

正是这样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大熊猫成为了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成为了中国的象征之一。

它们以黑白为衣,行走在青山绿水之间,向世界诉说着阴阳和谐、万物共生的真谛。

它们以悠闲为步,穿梭在翠竹清泉之中,向世人展示着豁达致远、美好共融的意境。

它们是山林间的精灵,更是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美好象征。

它们是中国自然的瑰宝,更是中国文化和精神的生动寓言。

它们的存在,不仅为中国增添了独特的生态景观,更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了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这种珍贵与独特,也正是中国文化和历史所赋予的宝贵财富。

来源:创客IP老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