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舌诊基础,认识舌象的结构与形成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5 22:22 1

摘要:谢老师微微一笑,神态亲切却不失威严:“好,今天就从基础说起。舌诊是中医传统诊断方法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它通过观察舌象,来了解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此法经历数千年的理论积淀和临床实践,已经发展出一套完整而系统的诊断体系。”

读故事学中医

“小王,今天我们来讲舌诊。”谢老师放下手中的《黄帝内经》,目光温和地看向站在一旁的小王。

“好,老师。”小王点头应答,立刻从书包里拿出笔记本,坐到谢老师对面,眼里闪烁着专注的光芒。

“你可知,舌诊在中医中,素有‘窥舌知病’之说?”谢老师将手指轻叩桌面,语气中带着期待。

“略知一二。”小王腼腆地笑了笑,“知道舌诊是望诊之一,但其细节和机制,尚未明了。”

谢老师微微一笑,神态亲切却不失威严:“好,今天就从基础说起。舌诊是中医传统诊断方法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它通过观察舌象,来了解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此法经历数千年的理论积淀和临床实践,已经发展出一套完整而系统的诊断体系。”

小王忙不迭点头,飞快地在笔记本上写下:“舌诊——中医望诊中极具特色的一种,通过舌象观察体内生理与病理变化。”

谢老师微微颔首,继续说道:“舌象,包括舌质与舌苔两部分。舌质是舌的本体,体现的是脏腑精气的盛衰,舌苔则是附着其上的苔状物,反映的是脾胃功能状态和病邪的轻重。”

小王认真记下每一句话,甚至在“舌质”与“舌苔”两个词上分别用红笔做了标注。谢老师看着他的举动,眼中闪过一丝欣慰。

“老师,那舌象是怎么形成的呢?”小王问道,眉头轻蹙,似乎在思考前因后果。

“问得好。”谢老师的目光一亮,“这就涉及舌的组织结构与生理特性。”

他轻轻拉开抽屉,取出一幅彩色舌头解剖图铺在桌上。

“你看——舌为横纹肌组成的肌性器官,扁平而长,附着在口腔底部。它的自由部分称为舌体,舌体的上方叫舌背,下方是舌底。”谢老师一边指着图,一边详细解释。

舌尖、中、根、边,正中沟,人字沟……”小王一边看图一边念着,飞速记录,“舌底中央是舌系带,两侧有舌下络脉,左金津,右玉液,为津液上潮的孔穴……”

“对。”谢老师微笑点头,“你已掌握基本部位,再来讲讲舌乳头。舌面覆盖一层半透明的黏膜,其上突起即为舌乳头。根据形态,分为四种——丝状、蕈状、轮廓和叶状乳头。”

小王抬头:“请问老师,它们和舌象有什么关系?”

“丝状乳头最为密集,形成正常的薄白舌苔,其角化表层脱落细胞混合食物残渣、细菌等形成苔状物。若丝状乳头角化加重或代谢异常,就会形成病理性厚苔。”谢老师的语调中带着一丝严谨的节奏。

“那蕈状乳头呢?”

蕈状乳头分布在舌尖舌边,色红而少,因其表面上皮透明,可见毛细血管。它的颜色、形态变化,是舌质变动的标志。

“哦……原来舌质变红、瘀、淡、裂等多反映在蕈状乳头。”小王自言自语地总结,眼神充满了兴奋。

谢老师目光慈爱,缓缓道来:“舌为心之苗,脾胃之外候。你记住,《舌鉴总论》云:‘舌乃心苗,心属火,其色赤;心居肺内,肺属金,其色白。’故正常舌象应淡红舌质,薄白舌苔。”

“原来舌苔也和肺、脾、胃功能有关。”小王若有所思地写下:“正常舌象=淡红舌质+薄白舌苔。”

“不错。你再看。”谢老师翻开《伤寒杂病论》,指着某页说:“张仲景最早提出‘舌胎’之说,后人改称‘舌苔’。《伤寒绪论》谓:‘邪气传里,如有所怀,故谓之胎。’

“那老师,舌苔是如何生成的呢?”小王歪着头问。

谢老师缓缓合上书,缓声道:“健康之人,胃气充盈,蒸化谷气上承于舌,形成薄苔。若外邪入里,或饮食积滞,脾胃浊气上升,蒸腾不畅,便形成厚腻之苔。”

“像地之苔?”小王忽然一拍脑门,“《伤寒指掌》说得好,‘地之苔,湿气上泛而生;舌之苔,胃蒸脾湿上潮而生。’”

谢老师笑出声来,目光中满是赞许:“你已能举一反三,难得。”

“谢谢老师。”小王低头一笑,脸颊泛红,神情腼腆却又带着些骄傲。

来源:言身医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