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角生育期划分及各期管理重点措施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3 06:38 1

摘要:豆角,作为一种在蔬菜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农作物,以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风味深受消费者喜爱。对于种植户而言,深入了解豆角的生育期划分以及各生育期的管理重点措施,是实现豆角优质高产的关键所在。下面将对豆角生育期划分及各期管理重点措施展开详细阐述。

豆角,作为一种在蔬菜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农作物,以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风味深受消费者喜爱。对于种植户而言,深入了解豆角的生育期划分以及各生育期的管理重点措施,是实现豆角优质高产的关键所在。下面将对豆角生育期划分及各期管理重点措施展开详细阐述。

一、出苗期(播种至幼苗出土)

土壤条件

豆角生长对土壤要求较为严格,应选择疏松肥沃的土壤。疏松的土壤结构有利于种子萌发时幼根顺利下扎,使根系能够更好地伸展,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肥沃的土壤则为种子发芽和幼苗初期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满足其早期生长需求。在播种前,可通过深耕、增施有机肥等方式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一般每亩施入充分腐熟的农家肥2000 - 3000千克,并配合适量的过磷酸钙和硫酸钾,然后进行深耕翻土,深度保持在25 - 30厘米,确保土壤疏松细碎,为种子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水分管理

足墒播种是确保豆角顺利出苗的重要环节。播种时土壤含水量应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60% - 70% 。若土壤墒情不足,种子难以吸收足够的水分启动萌发过程,会导致出苗缓慢甚至不出苗;而土壤水分过多,又易造成土壤透气性差,种子缺氧,引发烂种现象。在播种前,若土壤墒情不足,需提前进行灌溉造墒,可采用畦灌或滴灌的方式,使土壤均匀湿润。待土壤墒情适宜时再进行播种,以保证种子正常萌发。

温度控制

豆角属于喜温作物,适宜的播种温度对于种子发芽和出苗至关重要。一般来说,豆角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为25 - 30℃ 。温度过低,种子的生理活动受到抑制,发芽速度减缓,且容易遭受低温冷害,影响出苗率和幼苗的健壮程度;温度过高,种子呼吸作用过强,消耗过多养分,同样不利于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季节变化,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确保播种时地温稳定在适宜范围内。例如,在春季露地播种时,可通过覆盖地膜的方式提高地温,促进种子发芽和出苗。

种子处理

采用包衣种子直播是提高豆角出苗率和幼苗质量的有效措施。种子包衣是在种子表面均匀包裹一层含有农药、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成分的种衣剂。种衣剂中的农药可以有效防治种子携带的病菌和土壤中的病虫害,保护种子在萌发和幼苗生长初期免受侵害;肥料能够为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提供额外的养分,促进幼苗健壮生长;植物生长调节剂则可以调节种子的生理活动,增强种子的抗逆性,提高发芽率和出苗整齐度。在播种前,应选择质量可靠的包衣种子,并按照说明进行播种,确保包衣效果的充分发挥。

二、苗期(出苗至抽蔓)

间定苗

当豆角幼苗长出2 - 3片真叶时,应及时进行间苗,去除病苗、弱苗和过密的幼苗,保证幼苗分布均匀,每穴保留2 - 3株健壮幼苗。当幼苗长至4 - 5片真叶时,进行定苗,根据品种特性和种植密度要求,确定每穴最终保留的幼苗数量,一般大架豆角每穴保留2株,小架豆角每穴保留3株。间定苗过程中,操作要轻缓,避免损伤保留幼苗的根系,同时要及时拔除田间杂草,减少杂草与幼苗争夺养分、水分和光照。

中耕松土

苗期进行中耕松土具有多重作用。一方面,中耕可以疏松土壤,改善土壤通气性,促进根系呼吸作用,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和发育;另一方面,中耕能够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起到保墒的作用;此外,中耕还可以清除田间杂草,减少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在豆角苗期,一般进行2 - 3次中耕,第一次中耕在幼苗出土后,结合间苗进行,深度为3 - 5厘米;第二次中耕在定苗后,深度为5 - 7厘米;第三次中耕在植株开始抽蔓前,深度宜浅,为3 - 4厘米,以免损伤根系。

肥水调控

苗期肥水管理的关键是调控适宜,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在基肥充足的情况下,苗期一般不需要过多施肥,以免造成植株徒长。若基肥不足,可在幼苗长至3 - 4片真叶时,追施一次稀薄的氮肥,每亩施尿素5 - 7千克,以促进幼苗生长。同时,要注意控制水分,保持土壤见干见湿。浇水过多易导致土壤湿度过大,引发根部病害;浇水过少则会影响幼苗生长。一般每隔5 - 7天浇一次水,具体浇水次数应根据土壤墒情和天气情况灵活调整。

搭架引蔓

当豆角植株长至30 - 40厘米高,开始抽蔓时,应及时进行搭架引蔓。搭架方式有多种,常见的有“人”字形架、直立架和平棚架等。“人”字形架具有稳固性好、通风透光性强等优点,应用较为广泛。搭架材料可选用竹竿、木棍等,架高一般为2 - 2.5米。在搭架后,要及时将豆角蔓引上架,可采用人工绑蔓的方式,每隔3 - 4节将蔓固定在架材上,使蔓均匀分布在架上,避免相互缠绕,以利于植株通风透光和生长。

三、结荚期(花序抽出后至结荚盛期)

培土

在豆角结荚期,随着植株生长和结荚量增加,对土壤养分和根系固定能力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此时进行培土,可以加厚土层,保护根系,增强根系的吸收能力和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培土一般在植株开始结荚后进行,结合中耕施肥进行操作,将行间土壤培于植株基部,培土高度为10 - 15厘米。培土时要注意避免损伤根系,同时可在培土过程中混入适量的有机肥或复合肥,为植株生长提供持续的养分支持。

肥水调控

结荚期是豆角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对肥水需求较大。在肥料管理方面,应重施花荚肥,以满足植株开花结荚对养分的需求。一般在植株开始现蕾时,每亩追施三元复合肥20 - 25千克;在结荚盛期,每隔7 - 10天追施一次速效氮肥和钾肥,每亩施尿素10 - 15千克、硫酸钾5 - 7千克,同时可结合叶面喷施0.2% - 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每隔7 - 10天喷一次,连续喷施2 - 3次,以提高叶片的光合作用和结荚率。在水分管理方面,要保持土壤湿润,避免忽干忽湿。一般每隔3 - 5天浇一次水,以满足植株生长和结荚对水分的需求。但在浇水时要注意避免田间积水,防止根部病害发生。

控旺促壮

在豆角生长过程中,由于肥水管理不当或气候条件适宜等原因,植株可能会出现旺长现象,表现为茎蔓细长、节间拉长、叶片薄大、开花结荚少等。旺长会严重影响豆角的产量和品质,因此需要及时进行控旺促壮。可通过合理整枝、控制肥水、化学调控等措施来实现。合理整枝是指及时去除植株下部的老叶、黄叶、病叶和无效分枝,改善植株通风透光条件,减少养分消耗;控制肥水是指在植株出现旺长趋势时,适当减少氮肥和水分供应,增施磷钾肥,以抑制植株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化学调控可选用多效唑、矮壮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按照说明进行喷雾处理,但要注意使用浓度和时机,避免产生药害。

植株整理

在结荚期,对豆角植株进行合理整理有助于提高产量和品质。除了前面提到的去除老叶、黄叶、病叶和无效分枝外,还应及时摘除植株上的畸形荚、病荚和过多的小荚,保证养分集中供应给正常生长的豆荚。同时,要注意调整植株蔓的生长方向,使豆荚分布均匀,避免相互遮挡,影响光合作用和豆荚的生长发育。此外,对于一些生长过密的花序,可适当疏除部分花朵,以提高坐荚率和豆荚的商品性。

病虫防控

结荚期是豆角病虫害发生的高峰期,常见的病害有锈病、炭疽病、根腐病等,虫害有蚜虫、豆荚螟、红蜘蛛等。病虫害的发生会严重影响豆角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必须加强防控。在病虫害防治上,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首先要加强田间管理,保持田间通风透光良好,降低田间湿度,及时清除病株残体,减少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源;其次要采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方法,如设置黄板诱杀蚜虫、利用性诱剂诱捕豆荚螟、释放天敌昆虫防治害虫等;最后,在病虫害发生严重时,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化学防治,但要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进行操作,注意安全间隔期,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总之,豆角的生育期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个生育期都有其独特的管理重点和技术要求。只有深入了解豆角的生长发育规律,科学合理地做好各生育期的管理工作,才能实现豆角的优质、高产、高效种植,为种植户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来源:风趣一半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