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美国疾控中心发了个通告,说一种叫“恰加斯病”的寄生虫病,已经悄悄蔓延到了全美32个州。
最近美国疾控中心发了个通告,说一种叫“恰加斯病”的寄生虫病,已经悄悄蔓延到了全美32个州。
这病主要通过一种叫“锥蝽”的虫子传播,因为它特喜欢叮人的脸,所以也被很多人叫作“接吻虫病”。
别看“接吻虫”这名字听起来有点浪漫,它带来的病可真不是闹着玩的。全球每年有超过1万人死于这个病,总感染人数估计超过500万。
最近一些保守派政客——尤其是特朗普和他的支持者——开始带节奏,说这病是从拉丁美洲通过非法移民传进来的。
这种说法一出,立马就炸锅了。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美国本土从来就不是什么“净土”。
南部几个州气候又暖又湿,本来就适合接吻虫生存。CDC早就记录到这些地方有锥蝽出现,本土传播案例几年前就有,只是一直没被重视。
把疫情甩锅给移民,说白了就是转移焦点。美国自己的公共卫生系统问题一大堆:投入不足、基层诊疗水平跟不上、防控意识薄弱……贴个“输入性疾病”的标签给移民,政府责任倒是推得干干净净。
有人可能觉得,恰加斯病很多时候是“无症状感染”,没必要大惊小怪。但事情没这么简单。
这病最麻烦的不是急性期,而是慢性感染。
大概三成的感染者,几十年后可能会发展成心肌病或者结肠问题,严重的话甚至会导致死亡。就因为症状潜伏期太长,很容易被忽略,普通体检根本查不出来。
再加上,很多美国医生对这病根本不熟悉。在不是传统流行区的地方,就算病人来看诊,他们也很少往这个方向去想。
也不是,在急性期,可以通过血液检测或者PCR检测发现它。慢性期也能靠抗体检测诊断。
治疗方法也有,一种叫苯并咪唑的药效果不错,价格也不贵。
那问题出在哪?出在整个系统根本“没上心”。
很多医院没把恰加斯病检测纳入献血筛查,医生缺乏培训,政策上也没有硬性要求。
说白了,不是没办法,而是没行动。
更让人心凉的是疫苗研发没人管。拉丁美洲的科研机构早就说研制疫苗是可行的,但因为这病主要在发展中国家流行,药厂根本觉得无利可图,谁也不愿投钱。
这不是什么学术问题,而是科普失败+政策惰性的双重后果。
说到底,美国公共卫生系统的问题又不是第一天了。早在新冠疫情的时候,医疗资源挤兑、系统脆弱、弱势群体得不到服务……这些问题已经暴露得一清二楚。
虽然疾病可以跨国,但把问题全推给移民,对防控一点用都没有。
真正的公共卫生治理,不是找替罪羊,而是老老实实补漏洞、强系统。
来源:时光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