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具体的执政理念、路线方针而言,显然杨秀清有其开明、务实且得人心的一面,那么如此一来,作为天王的洪秀全给人的印象又当如何呢?即便洪氏不在意这些,可是杨秀清屡屡违背其意志,他这个天王心里又当是何等滋味呢?而且杨氏杖责自己,固然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可自己身为
历来很多的所谓权力斗争、权力紧张,其直接起因可能并非是人们的权力欲使然,而往往是理念分歧、路线不同所造成的,不得不说,洪、杨之争也带有这一特点。
就具体的执政理念、路线方针而言,显然杨秀清有其开明、务实且得人心的一面,那么如此一来,作为天王的洪秀全给人的印象又当如何呢?即便洪氏不在意这些,可是杨秀清屡屡违背其意志,他这个天王心里又当是何等滋味呢?而且杨氏杖责自己,固然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可自己身为天王的颜面何在?又不得恣意妄为,该是何等憋屈!再者说,无论杨秀清主观上有无打压自己的动机,可客观上都在进一步消弱自己的权威,那将来自己又当如何自处呢?理念冲突本质上也是权力冲突,每个人都希望贯彻自己的主张。
洪秀全显然是一个心胸狭隘、欲壑难填、不甘人下之徒,诚然杨秀清并无加害或取而代之之意,至少暂时是如此,可是洪氏岂会满足于只做一具不得随心所欲的政治木偶?若是杨秀清城府够深,预做防范,洪秀全等人断然不敢下手,即便下手也难以成功,可偏偏杨氏不仅平素积怨于众人,又不识人心,乃至于一味自高自大、疏于防范,终于给了洪秀全等人以可乘之机!
天历七月初九这天,即阴历咸丰六年七月十五日,洪秀全被“天父”召至东王府,“天父”问洪道:“尔打江山数载,多亏何人?”洪答:“四弟。”“天父”再问:“尔既知之,当以何报?”洪答:“愿即加封。”待洪秀全出了东王府,随即向众人宣布道:“嗣后均宜称东王为万岁,其二子亦称万岁。”【3】
洪秀全明面上答应了杨秀清的请求,并且表示要于天历八月十七日也即是杨氏生日这天,举行正式的加封典礼。可是在私下里,洪秀全却在以口头传信的形式,密召韦昌辉、秦日纲、陈承镕等诸王与重臣,这些人平素对杨秀清的不满乃至仇视都已被洪氏所知晓,众人也早已经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一同出手将杨氏拿下!即便是像石达开这样与杨氏关系尚可的天国肱股之臣,他平素也对杨氏颇有微词,因此并不会为了一个东王而同洪秀全等人反目。
与杨秀清不同的是,韦昌辉其人的城府颇深,太平天国本来就等级森严,即便像作为翼王的石达开仅比北王韦昌辉低一个名位,但二人在一起接见外国使节时,石达开都表现得相当拘谨,他只是注视恭听,最多不过插一两句话;韦昌辉平素在杨秀清面前更是唯唯诺诺,石达开后来在自供状中就曾说韦氏屡受杨氏之辱,但韦氏却将满腔的仇恨深埋于心,丝毫不加表露,这就令杨氏麻痹大意起来。
据《太平天国战纪》中的记载说,杨秀清权威日盛,天国上下只知有东王,而不知有天王;凡是东王的教令,称为“金谕”,每常东王谕旨传到时,官吏、将帅们都须在十里外摆上香案跪迎,并须焚香诵读,否则就会受到重谴。各地都设有东王的监察人员。杨秀清看重石达开而厌恶韦昌辉,韦氏便竭力加以逢迎,使得杨氏越发骄矜自大。韦昌辉以宫室、声伎享乐引诱杨秀清,韦氏百般趋奉,令东王府穷极奢丽,其中妃妾多达数百人,杨秀清在其中昼夜淫佚,连他身旁执役的都是美女。杨秀清在楼上造了一辆“龙车”,命侍妾们裸着身子拖拽,如此放纵之下,久而久之就有了性功能障碍。韦昌辉于是发榜四方,许诺能医东王者赏高官厚禄。杨秀清向韦昌辉谈及自己的病症,韦氏黯然下泪,杨氏于是越发赞许韦氏。杨秀清出入仪卫堪比天王的乘舆,东王乘舆上放置了一张榻、四张宝座,两个太监在其中服侍,负责抬舆的丁夫有三十二人,都穿着极为华丽的衣服,以青、白二龙为前驱,日夜必定演戏剧为娱乐【4】。
韦昌辉眼见杨秀清对洪秀全逞其威福,曾伺机劝洪杀杨,但考虑到时机等方面,洪秀全对此不置可否,但也没有一力回绝,显然他的态度还是比较明确的。等到了所谓“逼封万岁”这个节骨眼上,既有了一个可让洪天王借机发难的由头,也让他抓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为了保密,并且怕一旦事败遭杨氏清算,洪秀全的诛杨密诏便以口头形式传达。
罗尔纲在其《太平天国史》中说道“天王密诏韦昌辉、达开回京诛杨秀清”,另也有一些史料指出石达开参与了这场密谋。但是我们仅从石氏的为人及眼光来看,显然他是不会同意在这个节骨眼上除掉杨秀清这样一位天国杰出统帅的,因为这无异于自断臂膀!他平素大概也流露过这类想法,再加上他生性不喜乱杀人,尤其是不愿杀自己人,因此洪秀全多半是不会给他发出除杨密诏的;此外,再从石达开离开武昌前线的时间看,那已经是杨秀清被杀之后的几天了。
韦昌辉是一个较为无能,也缺乏大局观的人,他为着个人私怨,不惜自毁长城,一旦接到天王密诏之后,即使正处在江西抗敌第一线,韦氏也不惜损兵折将而星夜回返天京(这种举动倒也容易起到一种掩护作用)。此外,正在东线的金坛城外指挥作战的顶天燕秦日纲也接到了洪天王的密诏,因此悄悄离开军营,潜回了天京。
在这段时期,身为佐天侯、天官正丞相、朝内官领袖的陈承镕掌握着天京城门的钥匙。陈氏为人有权略,虽然识字不多,但生得短小精悍,一向很有心计,因而被杨秀清委以总理国务、传宣上达的重任,不过陈氏一向不满于东王的专横,而且因为一件小事,他还被杨氏下令杖责二百,由此愈发怀恨在心。为了除掉杨秀清,陈氏便利用洪、杨之间的矛盾,对洪秀全的疑神疑鬼加以迎合,他不断捏造杨秀清进行篡位的证据——洪秀全本来就不出宫门一步,又不问政事,陈承镕的出头“告密”,也是促使他最终下决心除掉杨秀清的重要推力。
天历七月二十六日深夜,韦昌辉、秦日纲等人在天京城外与天王的心腹亲兵悄悄汇齐后,陈承瑢又暗中将其放入城中,随即全城戒严,军民人等一律不准通行。当时杨秀清的很多嫡系人马不在城中,东王府也疏于防备,政变队伍于是以半夜突袭的方式攻入了东王府,最终一举杀死了杨秀清父子、家丁二十七口、王娘五十四口及一些侍女人等。
由于太平天国比较缺乏可靠的记载,关于杨秀清被杀时的具体情形,野史笔记中的相关记述也多无法确证。这里我们不妨引用一下涤浮道人《金陵杂记附续记》中的记载,以略窥其大概。
原文为文言,这里翻译为白话:话说洪秀全回到了天王府,随即下令天王府兵将在府外所修筑的土城上布置了大批枪炮,以防杨秀清派人前来暗算;另一方面,洪秀全又派出心腹去到江西调韦昌辉回天京。韦昌辉到达天京面见洪天王之后,先是派出了北殿承宣去到东王府传召杨秀清前来天王府议事【5】,杨秀清怒而不往,并且还将来人给捆在了大厅的柱子上,然后用大炮将其轰死;另一方面,杨秀清又命东殿尚书傅学贤领着东王府兵将驻扎于汉西门大街以待韦昌辉部来攻。不想韦昌辉已经率领所部人马从后街一举杀入了东王府,杨秀清急忙逃到了望楼,又自行撤去楼梯,并在楼顶擂鼓以便召集兵将前来东王府护驾。韦昌辉身边有一位大头目,即北殿右二十承宣许宗扬(别称“许十八”),但见许宗扬带着刀从望楼的柱子上攀爬而上,杨秀清情急之下只得从望楼上跳了下来,藏匿到了茅厕里。许宗扬追上来抓住了他,将其捆上带到了韦昌辉面前。杨秀清道:“我们都是金田起义的首领,你如今不能杀我!”韦昌辉道:“你想要夺位,我奉二哥命令前来杀你,今日之事是手足情义与君臣大义不能两全,不杀你,那我此刻就当死。”韦昌辉拔剑假装要自刎,身边的大小头目们争相前来夺剑,夺下之后随即对着杨秀清一阵乱砍,将其当场杀死,又杀死了其家口二十七人,另有被册封为王娘者五十四人也一并杀死,侍女中凡有身孕者一概不留活口,其余侍女则得以侥幸活命。
总之,经过一场迅雷不及掩耳的政变,年富力强且有望重振河山的杨秀清从此告别了天国的东王大位,也告别了历史大舞台,想来他的心中也必然充满了无尽的怅恨……应该说,杨氏是中国历史上有机会旋乾转坤、主宰华夏沉浮的极少数人之一,若他得以不死,至少曾国藩将很难取得最终的成功。
【3】参见涤浮道人《金陵杂记附续记》
【4】《太平天国战纪》主要据韦昌辉的嫡子韦以成的《天国志》编撰而成,虽然其中多直笔,但由于其身份,恐怕也难免带一些个人偏见,比如该书就认为“秀清屡图篡,欲迫秀全禅位”。
【5】东王府在今瞻园,原系明朝开国功臣徐达的府邸,天王府原为两江总督署,后为南京总统府,两地相距约四公里。
来源:王者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