曦园春意浓,墨池弦歌振!成都七中举行建校120周年系列活动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2 23:57 1

摘要:从校友报告会上的校友分享,到学术会上的长远育人探讨,从校庆音乐会里的弦歌雅颂,到“家·年华”活动中的校友共叙,从办学成果展的多元呈现,到校庆系列书籍里的厚重沉淀,成都七中建校120周年系列活动围绕“何以七中,七中何为”校庆主题开展,海内外校友以线上线下方式齐聚

从校友报告会上的校友分享,到学术会上的长远育人探讨,从校庆音乐会里的弦歌雅颂,到“家·年华”活动中的校友共叙,从办学成果展的多元呈现,到校庆系列书籍里的厚重沉淀,成都七中建校120周年系列活动围绕“何以七中,七中何为”校庆主题开展,海内外校友以线上线下方式齐聚一堂,忆青春、叙故事、述情感、谋互助。

从“百年”到“百廿”,从“何以”到“何为”。4月12日上午,成都七中建校120周年庆祝大会暨校友报告会在成都七中(林荫校区)举行。

校友向母校报告,七中向时代报告。四川大学校长汪劲松,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李政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裴娣娜等嘉宾和当代教育名家,成都七中开校校长后人,刘国璋、戴高龄、王志坚、吴丽、刘国伟等历任校领导,以及成都七中离退休教职工、在岗教职工、学生代表、各兄弟学校代表、各省市兄弟学校代表等,和全球七中校友一起,以线上线下的形式聆听了报告。

为何以“何以七中,七中何为”作为百廿校庆主题?“何以七中”是对双甲子办学历程的回溯与叩问,而“七中何为”是一场教育思辨,更是对七中未来发展的深刻追问,希望以这样的两问,引领历届校友和年轻学子们知成都七中的来路,明成都七中人的去处。

两个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但每个成都七中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墨池为源,百廿润物无声。上午9时许,当87岁的四川大学体育学院前院长、成都七中高1956届毕业生沈际洪登台,全场掌声雷动,校友报告会上篇《何以七中》,正式拉开序幕。

随后,成都七中党委委员、副校长李晓东老师,成都七中党委委员、成都七中(高新校区)教务处主任杨力老师,成都七中(林荫校区)总务处主任门维婷老师,成都七中副校长、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党委书记、成都七中初中教育集团总校长李笑非老师,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博士生、平果高级中学第一届“成都七中全日制远程直播教学”学生曾楷徽依次登台。

从“拉着架架车搬迁新校”到“一班两院士”的佳话;从致敬风雨年代中艰难创校的先辈校长,到四代校歌回顾;从动荡年代里对七中文脉的舍命守护,再到历时600多天完成七中《百年校志》编撰;从集团化办学让“七系”成为城市教育中坚力量,到云端七中网校跨越山海彰显名校担当……嘉宾们带着对“何以七中”的追问,回顾成都七中百廿征程,溯源百廿七中文化。

致敬先辈环节

台上是龚藩侯、解子光、叶乃需三位先辈校长的后人

曦园为壤,教育思想恒新。在校友报告会下篇《七中何为》,成都七中退休数学教师、校友联络办刘正平老师,中国石油川庆钻探国际工程公司办公室主任、成都七中高2010届校友马里,2019年度中国“最美孝心少年”、成都七中高2022届校友于琪巍,成都彩虹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成都七中初1966届校友刘荣富,四川大学华西天府医院副院长、成都七中高1993届校友祝烨,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华为终端BG首席科学家、IEEE/ACM Fellow、成都七中高1987届校友田奇,哔哩哔哩董事长兼CEO、成都七中高1997届校友陈睿依次登台。

从“老三届”校友孙剑明在成昆铁路以身许国,到今天年轻校友们遍布全球的足迹;从风雪中坚信人生的春天,到大雨中为陌生人递去的一把伞;从医疗帮扶助力乡村振兴,到打造大国重器展现中国科技新巅峰……每一位杰出的校友,他们都是七中,但七中又不只是他们。“七中何为”,问的不只是成绩,更问的是初心,是使命,是责任,是担当。

校友报告会上,成都七中党委副书记、校长张翼老师和成都七中党委书记易国栋老师,先后带来主题报告。

以“曦园沃土”为引,张翼老师回顾了代代七中校长薪火交响的百廿传承。从解子光校长“不当教书匠,要做教育家”的教育召唤,到叶乃需校长的32字教学指导原则,从杨礼校长率先提出的成都七中素质教育八大目标,再到戴高龄校长的“三体”教育,以及王志坚校长的“以人为本,重在发展”,刘国伟校长的“人文滋养,个性成长”,这些都是“三体”教育思想的传承与践行,曦园沃土上,恒新的不只是园子里的日升月落,更有对教育的求索与赤诚。

以“精神长相”为题,易国栋老师围绕“何以七中,七中何为”的百廿校庆之问,结合社会对成都七中“名在何处”的关切之问,给出了七中人的思考和作答。“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易国栋老师说,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做时代向上、向善的力量,坚定信念,追求真理,崇尚团队,追求卓越,不仅是代代七中人的精神长相,更是120岁的成都七中依然正青春的文化内核。

成都七中到底有什么办学秘密?这是外来参观交流者最高频的提问。

成都七中名校之名,到底名在何处?这是七中人内心最恒久的追问。

4月12日,成都七中以学术会、双新成果展和校庆系列书籍出版发行等丰富形式,给出了成都七中对两个问题的作答。

12日下午,“科技教育促进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学术会在成都七中(高新校区)举行。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教授戚业国、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刘莉莉、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田爱丽作为主持人,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李静波、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郭传杰、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陆一、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李政涛和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甘肃省陇南市第一中学、成都七中等相关负责人分别带来主题分享和实践交流。

此外,在学术会上,还同步举行了“教育要淡化功利,育人要立足长远”现场倡议,并成立“全国中学名校长工作室研究联盟”。

为何成为名校,成都七中的答案简单且质朴,“坚守学校的优良传统,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尊重教育的基本规律,尊重每个人成长成才,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成才的可能。”

名校名在何处,成都七中在办学成果展和系列书籍出版等活动中公布了最新的一组数据。

2010年9月,成都七中的新校区在城南富华北路落成开校。迄今为止,成都七中教育集团已经有了26所学校、32个校区,“七系”成为城市教育生态的一支重要力量。

墨池的新脉,不只在蓉城流淌,也通过互联网技术,在云端奔涌。

今年是成都七中开办网校的第24个年头。现在,每天有来自四川、甘肃、广西、新疆等13个省份,371所教育薄弱地区中学的近10万名学生,与七中学生同上一堂课,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每天全国各地近9000名教师与成都七中的教师一起协作教学。

“名校不应该只是名在历史、名在荣誉、名在成绩,更应该名在胸怀、名在境界、名在责任担当。”这是七中人面对百廿新征程铿锵的启航作答。

“全球七中人,欢迎回家!”

4月12日,成都七中举行了校园“家·年华”暨“青春足迹”校友返校活动。从林荫九景,到高新十景,抖落旅途上的风尘,全球校友在百廿校庆当天陆续“回家”。

一声声熟悉的“老师好”,一幕幕故园里的旧时光,一张又一张似乎总是拍不完的师生合影、同窗合影……这一刻,于所有的七中人而言,回家了。

为了让校友们更好地感受家的温暖,成都七中除了为各届校友准备了叙旧的教室,还在校园多处地方做了精心布置。

此外,学校还专门为80岁老校友们开设了返校专场。在师生志愿者的陪同下,老校友们走进校园,不时驻足沉思或是相互交流,历数学校的变迁,共同回忆当年在母校的求学岁月。

再见恩师,再见同窗,自然还应有丝竹相伴。

4月12日,主题为《致敬》的成都七中建校120周年师生音乐会在城市音乐厅举行,广大七中校友、师生及嘉宾齐聚一堂,以宫商为笔,以丝竹为墨,通过致敬祖国、梦想、岁月、墨池、青春、奉献、情怀、校友、担当九大板块,采用交响乐、合唱、情景剧等多元形式,在旋律和歌声中,重温成都七中星河奔涌的百廿征程,见证母校群星灿烂的百廿辉煌,彰显成都七中“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担当。

来源:升学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