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港分子戴耀廷:“撕裂”国旗,叫嚣“中国走向崩溃”,下场凄惨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2 23:33 1

摘要:戴耀廷,这个名字在香港曾与法律学术紧密相连,如今却成了“乱港分子”的代名词。他从香港大学的法学副教授,一步步走上政治舞台,最终因串谋颠覆国家政权罪被判入狱10年。

戴耀廷,这个名字在香港曾与法律学术紧密相连,如今却成了“乱港分子”的代名词。他从香港大学的法学副教授,一步步走上政治舞台,最终因串谋颠覆国家政权罪被判入狱10年。

戴耀廷,1964年7月12日出生于香港,成长在一个普通家庭。他早年在香港大学法律系完成学业,后赴伦敦大学深造,获得法律硕士学位。1991年,他回到香港大学任教,专攻宪法法,并在2000年至2008年间担任法律学院副院长。

学术生涯早期,他发表了不少关于香港宪制和法律体系的论文,在学术圈内小有名气。那时的他,更多是以学者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埋头研究法律问题,日子过得低调而平稳。

然而,2013年,戴耀廷提出了“让爱与和平占领中环”的口号,试图通过大规模公民抗命行动,迫使中央政府同意香港2017年行政长官选举实现所谓“真正普选”。这个想法最初听起来挺理想化,但到了2014年,却演变成了长达79天的“占领中环”运动。

这场运动让香港中环的交通瘫痪,商铺关门,市民生活受到严重干扰。虽然最终没能实现其政治目标,却让戴耀廷从幕后走向前台,成为反对派的重要人物。

“占中”之后,戴耀廷的身份彻底变了。他不再是那个只在课堂上讲法律的教授,而是开始频频出现在政治集会和媒体镜头前。他的学术背景成了他吸引支持者的资本,但也为他日后的争议埋下了伏笔。

“占中”运动失败后,戴耀廷并没有停下脚步。他似乎认定了自己是改变香港政治格局的关键人物,开始接连推出各种计划。2016年,他提出“雷动计划”,目标是通过协调反对派在立法会选举中的选票分配,争取更多席位。这个计划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也让政府和建制派警惕起来,认为他在试图操控选举。

到了2019年,戴耀廷的野心进一步暴露。他推出了“35+计划”,希望通过组织初选,让反对派在立法会70个席位中至少拿下35个,从而掌握否决权,甚至瘫痪特区政府的运作。

这个计划直接挑战了香港的基本政治框架,被政府视为对“一国两制”的威胁。当时正值香港修例风波,社会气氛紧张,戴耀廷的行动无疑是火上浇油。

除了这些选举策略,他还在公开场合发表过不少引发争议的言论。2018年,他在一次演讲中展示了一张被撕裂的五星红旗图片,并声称“中国将走向崩溃”。

这番话一出,立刻引起轩然大波。香港特区政府迅速回应,严厉谴责他的分裂言论,建制派团体也在街头抗议,要求严惩。撕裂国旗的举动触碰了很多人心中的底线,哪怕是他的支持者,也有人觉得他这次做得太过火了。

作为大学教授,戴耀廷的影响力不仅限于街头。他把课堂当成了传播政治理念的阵地,尤其是在香港大学执教期间。他曾在法律课上大谈如何通过“公民抗命”对抗法律权威,甚至在2019年修例风波期间,亲自指导学生参与抗议活动。

有报道称,他还在校内组织过类似“抗争培训”的活动,教学生如何应对警方行动。这让不少人质疑,一个学者到底该不该把学生卷进政治漩涡。

香港大学的学生群体本来就活跃,戴耀廷的存在无疑加剧了这种氛围。他利用自己的学术地位,给年轻人的思想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但这种做法也让他失去了很多同行和市民的尊重,有人批评他滥用教育资源,把学生当成了实现个人政治目标的工具。

戴耀廷的政治冒险最终让他付出了沉重代价。2019年4月9日,他因“占中”案被判处16个月监禁,这是他第一次正式尝到法律的滋味。不过,当时他获准保释上诉,得以暂时留在外面。但这并没有让他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地推动“35+计划”。

2020年7月1日,《香港国安法》正式实施,给了政府打击分裂行为的法律依据。同年,戴耀廷组织“35+”初选,被指控违反国安法。2021年1月6日,他与其他46人一起因涉嫌串谋颠覆国家政权罪被捕。这一次,他没能再逃过牢狱之灾。2021年3月2日,他被收押,结束了多年来在公众面前的高调姿态。

经过漫长的审讯,2024年11月19日,香港高等法院对“香港47人案”作出判决,戴耀廷被判处10年监禁,成为全案中最重的刑罚之一。法院认为,他是整个计划的主谋,多次煽动颠覆行为,对香港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这10年刑期,标志着他的政治生涯彻底终结,也让他从公众视野中消失。

戴耀廷的落网和判刑,在香港社会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支持他的人认为,10年刑期太重。一些学生和年轻支持者甚至在社交媒体上发起声援活动,称他为“民主斗士”。

但反对的声音同样强烈。很多人认为,戴耀廷的行为早就越过了言论自由的界限,撕裂国旗、鼓吹国家崩溃,这些都是对国家主权的挑衅。他的政治计划不仅扰乱社会秩序,还把无辜的学生和市民拖进冲突的深渊。判决公布后,不少市民表示支持,认为这是对乱港分子的应有惩罚,香港需要这样的震慑来恢复稳定。

这两种声音在街头巷尾、社交平台上激烈碰撞,反映了香港社会在政治问题上的深深撕裂。戴耀廷成了一个符号,有人视他为英雄,有人视他为罪人,但无论哪一方,都无法否认他的行为对香港带来的深远影响。

回过头看,戴耀廷的经历让人感慨。他本可以在学术领域继续深耕,凭着自己的才华留下更多研究成果。可他选择了另一条路,一条充满争议和风险的路。从“占中”到“35+”,从撕裂国旗到被判10年,他的每一步都像是把自己推向深渊。

这不禁让人思考,言论自由和国家安全之间到底该怎么平衡?戴耀廷的支持者可能会说,他是为了理想才不惜一切。但现实是,他的行为触碰了法律红线,也让香港付出了社会动荡的代价。法律的判决明确表明,任何挑战国家主权的行为,都不会有好下场。

另一方面,他的经历也提醒我们,学术和政治应该有清晰的界限。作为学者,戴耀廷本该用知识服务社会,而不是把课堂变成政治斗争的延伸。他的失败,或许能给其他教育工作者敲响警钟:教育是培养理性思考的地方,不是煽动激进的工具。

国安法的实施和他的判刑,向外界传递了一个信号:香港的繁荣稳定是底线,任何试图分裂国家、颠覆政权的行为,都会被法律严惩。

来源:墨渡熊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