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禹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与人文价值。德州是大禹治水重要区域,禹城市因与大禹治水的历史渊源而得名。为挖掘好、保护好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党的新闻媒体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地域文化研究与传承,大众网德州频道策划推出大禹文化专栏
【编者按】大禹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与人文价值。德州是大禹治水重要区域,禹城市因与大禹治水的历史渊源而得名。为挖掘好、保护好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党的新闻媒体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地域文化研究与传承,大众网德州频道策划推出大禹文化专栏。
□马宝涛
在小学课本里,大禹头戴斗笠、手持短耒的形象,是最具代表性的大禹“形象照”。不过,很多人不知道,这一深入人心的形象,来自山东的武梁祠,是武氏墓群石刻中的一部分。
在没有相机的年代,人们对大禹长相的认知,主要依靠代代口耳相传。若有文字记载或手绘图像留存,便显得尤为珍贵,否则只能凭借想象去勾勒。而在众多记录大禹形象的载体里,画像石因年代久远且相对稳定,成为研究大禹形象较为可靠的实物资料。
武梁祠大禹石刻像位于山东济宁嘉祥县,是公元2世纪东汉晚期武氏家族墓葬中的装饰画,创作手法为减地阳刻。在那里,大禹与伏羲、女娲、祝融、神农、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以及夏桀等人物画像,共同构成一幅独特的从“三皇”“五帝”到夏王的帝王“集体照”。
仔细端详武梁祠里的大禹画像,诸多细节跃然石上。大禹身体朝向左侧,头部却向右转,形成侧身回望姿态。头上所戴之冠呈三角形,顶部稍尖,边缘线条流畅规整,整体为斗笠造型。身着宽袖长袍,袍身线条简洁流畅。左手臂大致水平自然伸直,手掌自然展开,掌心朝右上,手指并拢;右手则向内弯曲上抬至胸部,手持一件短柄工具。经考证,今天人们多认为此工具应为“耒”。耒的柄部较短,柄前端连接的工作部分呈分叉状,有两齿,类似如今的叉子。在当时,耒既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用于翻松土地;也是治水的得力帮手,可挖掘泥土、疏通水道。
画像石左侧边栏,刻有竖排隶书题榜“夏禹长于地理,脉泉知阴,随时设防,退为肉刑”。“长于地理,脉泉知阴”说得是大禹精通地理知识,能精准把握水泉分布与流向,依据地形地势合理治水。“退为肉刑”可与《汉书·刑法志》中“禹承尧舜之后,自以德衰而制肉刑”相互印证,反映出大禹依法治国的理政思路。
这幅发现于山东武梁祠的大禹画像,凭借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大禹形象的经典代表,在各类出版物、纪念馆中频繁出现,让更多人得以通过它,跨越时空,感受大禹这位伟大治水英雄、华夏古帝王的风采,也为传播大禹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发挥着重要作用。
来源:大众网•德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