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乡们背着竹篓往桌角堆冬瓜和晒干的小籽花生,村支书黄杰穿着民族风外套坐在手机前,声音平淡却实在:“今天卖老乡家的板栗,老品种,没打药,有虫眼的都挑出来了。
湖南麻阳官东村的傍晚六点,村委会服务大厅热闹得像个集市。
老乡们背着竹篓往桌角堆冬瓜和晒干的小籽花生,村支书黄杰穿着民族风外套坐在手机前,声音平淡却实在:“今天卖老乡家的板栗,老品种,没打药,有虫眼的都挑出来了。
”屏幕上网友刷着“村长放心拍”,镜头外七十多岁的“生姜奶奶”正等着结货款,这是黄杰用抖音电商助农的第三个年头,也是这个深山苗寨慢慢变样的三年。
说实话,黄杰的人生绕着“大山”转了个圈,1991年出生在山区,小时候总听老人说“走出大山”。
他考去海南学航海技术,想当海员,结果2013年入伍去了西藏。
在扎达高原看到边境村落的坚守,他忽然想通:“不是只有外面才有天地,每个地方都需要有人做事。”
2018年退伍后在长沙做青少年宫运营,日子安稳,但每次回村都觉得堵得慌,脱贫攻坚让土木房换成了砖房,可产业还是空的,老人打牌、小孩打游戏,“像被时代落下了”。
2020年村支书因病辞职,乡镇干部找到他时,黄杰没犹豫。
可最初搞“菜篮子经济”办合作社,一年下来村里没啥变化。
直到2023年刷到湖北村支书直播卖货,他眼睛一亮:“大山里没别的优势,互联网总该用得上吧?”跑去湖北学了一圈,回来把村委会办公室当直播间,设备只有一部手机,连麦克风都没有。
刚开始直播可不容易,黄杰性格内向,说话声不洪亮,朋友总催他大声点。
乡镇领导觉得他不务正业,老党员说“村支书该跑项目不是拍视频”,老乡们也疑惑:“对着手机说话能卖货?”转折出现在2023年9月底,他在乡镇集市播卖花生板栗,屏幕突然卡了一下,在线人数从20多直接涌进几千人。
“我当时脑子空白,那天卖了700多单。”他说,激动的不是赚了多少钱,是觉得这条路走得通。
爆单后新问题来了,山里交通不便,官东村到县城要两小时,到贵州铜仁的快递点只要40分钟,他和搭档每天开两台小车去贵州发货。
总有人问湖南的货为啥从贵州发,每场直播都得解释。
山村农货都是非标品,有网友收到带虫的板栗投诉,黄杰没追责老乡:“老人家种点东西不容易,十几块钱的事,不能让他们难受。
”但他紧接着定了标准:干辣椒要啥色泽,花生要挑掉坏粒,还在直播间公开成本。
这么一来,网友反而更信任,小品种农货在抖音成了小众宝藏。
现在黄杰平均每场直播能卖一万多,@青山村长每季度播40场。
最有成就感的是给老乡发钱,生姜奶奶的菜每月卖两千多,黄桃种植户月结12万货款,冬瓜南瓜再也不烂在地里。
在外务工的老乡回来打包,大学生来做拍摄剪辑,村委会舞台上跳傩戏的人也多了。
这深山苗寨里,互联网给了他们走出去的底气,直播电商成了村里的新事业。
烟台母子直播卖樱桃爆单!无话术无剧本,凭啥让网友狂下单?和黄杰一样,阿玮退伍后也选择了返乡。
2022年回到烟台龙口,母亲老金刚关掉粮油店,守着老房子。“他放心不下我,我也舍不得他在外飘着。”老金的话里是母子俩的牵挂。
闲着没事,阿玮想拍短视频记录生活,第一条视频就火了,老房子木门“吱呀”一声自己倒了,娘俩吓一跳,老金在窗台砖下找钥匙的老习惯,引得无数网友共鸣。
“没策划,随手拍,一晚上浏览量破百万。”阿玮说,像“玄学”。
前半年阿玮在焦虑中摸索,拍自家地里的瓜果,吐槽“我妈为啥种这么多地”,反响都一般。
直到第二年农忙,他跟着老金下地,镜头里不再刻意演绎:老金弯腰摘草莓,阿玮算收成,汗水滴在泥土里的样子被拍下来,“就这么真实地拍,效果反而起来了”,不到一年粉丝涨到20万。
让他们下定决心助农的,是2023年夏天的“樱桃危机”。
烟台福山区的贵族红冰樱桃熟了,市场价二三十块一斤,可马上要下雨,一淋雨就裂口,村民急得团团转。
有人找到阿玮:“能不能帮我们把樱桃卖出去?”阿玮没直播经验,只拍了条视频,镜头里满是红樱桃:“这樱桃贵,但不能烂在树上。”
没想到订单铺天盖地,五斤装的樱桃被抢空,就这次成功,让他们认准了直播助农这条路,下半年正式直播,把山东农货搬上屏幕。
没专业设备,没剧本话术,只说“这是自己尝过的好东西”,第一场就卖出上千单,但真做起来才知道农货的“较真”有多重要。
有次卖玉菇甜瓜,跟供应链约定要两斤以上的果子,下播验货发现混了不少小瓜。
老金当场跟供应链吵起来,阿玮也硬气:“我们带的货从没翻过车,不能从这开始。”
从那以后,娘俩立了规矩:商家寄样品后,亲自买店里的货对比;去果园考察,老金蹲地里一个个挑果子。
生鲜容易坏,发葡萄时包了气柱还有损耗,阿玮没犹豫,坏了就赔,全坏了就全额补。
今年卖蓝莓,为了避免混入坏果,给每个工人弄了专属条形码,能追溯到个人。
这种较真让他们的事业连爆:卖蓝莓时十一个大棚的货半小时卖空,卖地瓜库存一小时清零,卖桃子四小时卖了七八千单。
直播间里,老金打包时跟网友聊天,阿玮拍下地日常,教大家“怎么挑秋月梨”“怎么分辨甜瓜熟没熟”。
没剧本,全是真实农家生活,这种真实让他们和粉丝的联系越来越紧。
现在娘俩成了村里的“名人”,阿玮鼓励年轻人带货,老金觉得这事有意义,带着泥土香的农货,正走向更远的远方。
00后农学大学生拒绝百万流量变现:他用“招生减章”改写乡村命运丁习功的农业情结,是从楚雄老家的核桃林里长出来的。
“从小跟着长辈下地,摘核桃、翻土,上学放假回来还是去地里帮忙。”填大学志愿时,他毫不犹豫选了农学专业。
课堂上的咖啡种植、农业机械实操,对他来说不是枯燥理论,而是能和老家土地对应的实用技能。
那时他还不知道,这份“和土地的联结”,后来成了走红网络的核心。
和抖音的缘分始于“无心插柳”,2022年大二,丁习功在实验地干活时随手拍了条视频,穿着沾满泥土的工作服调侃“在农大不用挖地”。
这条被网友称为“招生减章”的视频突然爆火,点赞量突破百万。
“丁同学”出圈带来了粉丝,也有巨大压力,突然涌来的流量不知怎么承接,身边没人有过类似经历,只能自己摸索。
有人劝他趁热变现,找机构包装,甚至提出买账号,但丁习功都拒绝了。
哪怕账号停更过半年,他也坚持:“就算几个月更一条,也希望每条内容都有质量。”他选择把流量“沉”下去,沉到农业里。
学院申请咖啡专业,他拍咖啡种植日常;去实验地干活、跟导师做科研,他拍机械实操教程,“想让更多人知道,农业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样子,也有新方法”。
对丁习功来说,流量是“泼天的富贵”,也是考验,比起被热度推着走,他更想帮云南农户卖好农货。
他的助农模式不算“聪明”:没专业团队,核心成员四五个,大部分内容自己拍自己剪,靠自然流量,一个月就几场直播,但一定“在哪拿货,就在哪播”。
选品时让采购先去产地,确保品质再上架,团队不搞预售和噱头,采摘的农货过机器分选,不好的直接筛掉。
“去年苹果好评是98%,今年想做到99%,用户信任比单量更重要。”让他难忘的不是卖了多少货,而是农户的反应。
有位种核桃的老人,之前核桃只能本地低价卖,丁习功帮他直播后,不仅卖上了好价钱,还接到外地长期订单。“直接帮到农户”的感觉,比账号涨粉更让他开心,农户拿到收入,粉丝买到新鲜农货,抖音电商成了连接两者的桥梁。
现在开学上大四的丁习功,在当地农作物研究所实习,一边做科研一边兼顾助农带货。
他觉得未来不一定一直做直播,但肯定留在农业领域,“可能做技术员,可能做科研,但不会忘记从土地里来的初心”。
对于“新农人”这个标签,他说:“直播电商时代,助农赛道的确火热,但对新农人来说,更关键的是学好农业知识、承受辛苦,农业不是‘风口’,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事。”
来源:念寒尘缘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