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商南县这片充满活力的大地上,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潘银福。他以对水晶的热爱为火种,点燃了福宝水晶的辉煌之路。1992年,他在青山镇明家沟矿区第一镐开采水晶起步,到如今拥有线上线下六大销售渠道的现代化企业,成为全国水晶行业的佼佼者,潘银福用了三十载的光阴,书写
潘银福与贾平凹先生在鉴赏水晶产品
在商南县这片充满活力的大地上,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潘银福。他以对水晶的热爱为火种,点燃了福宝水晶的辉煌之路。1992年,他在青山镇明家沟矿区第一镐开采水晶起步,到如今拥有线上线下六大销售渠道的现代化企业,成为全国水晶行业的佼佼者,潘银福用了三十载的光阴,书写了一段关于创业、传承与创新的动人篇章。福宝水晶的发展历程,正是中国民营水晶企业从粗犷开采到精细制造转型的生动缩影。他坚持“以晶为镜,照见自我,服务大众”的服务理念,如同一根红线,贯穿于福宝水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这个理念,赋予了福宝水晶独特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力量。
1967年,潘银福出生于商南县青山镇的新庙村。家乡丰富的水晶矿产资源,成为他创业梦想的源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秦岭深处,这位土生土长的山里人敏锐捕捉到水晶矿的潜在价值。在那个“靠山吃山”的年代,他没有止步于简单的矿石买卖,而是远赴苏州拜师学艺,系统学习水晶眼镜、首饰的加工技艺。
1994年的新年伊始,潘银福凭借着他对水晶的敏锐洞察力和勇于探索精神,在新庙村开办了眼镜加工厂。这一小小的举动,成为他踏上水晶事业征程的第一步。
1996年,对于潘银福来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他带着“让山里石头焕发新生”的梦想,到商南县工商局注册成立了“商南县水晶眼镜制品厂”,在商南县党校院内租了两间平房,从事水晶和玉石加工业,生产了一系列的“福牌”水晶产品。
创业初期的艰辛可想而知。没有标准化的厂房,就在破旧的平房里搭建简易作坊;缺乏专业设备,就用最原始的手工工具反复打磨。潘银福至今记得,为了掌握镜片抛光技术,他连续三个月每天工作18个小时,手指被金刚砂磨得鲜血淋漓。不管条件怎样艰苦,他怀揣对水晶制品的热爱与执着,精心打磨每一件产品,逐渐在当地赢得了很好的口碑。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专注,让他的水晶眼镜在商洛市场一炮而红,水晶眼镜“清凉护眼”,口口相传,甚至吸引了西安客商驱车数百里前来采购。从此,开启了从矿石到工艺品的蜕变之路,一个属于潘银福的水晶品牌正式诞生。那时的厂房只是土木结构的两间平房,条件简陋,但潘银福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却丝毫没有放松。他亲自参与到每一个生产环节,从原材料的挑选到加工工艺的把控,都力求做到最好。
2010年,乘着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商南县福宝水晶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公司斥资引进数控切割机、高精度抛光机等先进设备,建立起从矿石分选、设计雕刻到成品检测的全流程生产线,形成集开采、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这些举措标志着福宝水晶从家庭作坊向现代企业的华丽转身。
在这个阶段,“以晶为镜,照见自我,服务大众”的理念已初现端倪。在福宝水晶的厂区内,“福泽桑梓,宝润民生”八个鎏金大字格外醒目。这不仅是企业的价值观,更是三十余年如一日的行动指南。潘银福在生产水晶制品的过程中,仿佛也在审视自己的初心与追求。他深知,每一块水晶都是大自然的馈赠,它们如同镜子一般,映照出匠人的用心与态度。而“服务大众”则体现在他对产品质量的严格要求上,他希望用优质的水晶制品,能够为大众带来实用的、具有美感的享受。他特别注重售后服务,如果产品出现任何质量问题,他承诺终生维修或调换,一条服务热线电话从那时沿用至今,成为了福宝水晶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见证。
随着市场对水晶制品需求的逐渐增加,潘银福的水晶眼镜制品厂也在不断发展壮大。2000年,为了扩大生产规模,他将厂址迁移到商南县木器厂院内。新的厂址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潘银福也开始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品牌的影响力。
2009年,是福宝水晶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要节点。这一年,潘银福注册了“商南县福宝水晶开发有限公司”,建立并开通了福宝水晶网站,再次注册了“福宝”水晶商标,并在商南县滨河路设立福宝水晶经销门店,开办了与水晶产品相适应展厅,更加直观地向广大消费者介绍产品,部分产品附国家级珠宝鉴定证书。展厅里陈列水晶原石、雕刻品、茶具等,满足不同消费需求。他的“福宝”商标由陕西省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题写,并为他题写“福宝吉祥”匾额,成为大众认可的品牌文化标识。这无疑为福宝水晶增添了一份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2016年,他又在商南县长新路建设加工基地,从此,福宝水晶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不仅有了更加规范的企业运营模式,还拥有了展示产品的专属空间,吸引了更多顾客的购买与关注他的产品。
在公司稳步发展的过程中,“以晶为镜,照见自我,服务大众”的理念不断深化。潘银福带领团队在设计和生产水晶产品时,始终将其视为一种自我表达与对大众需求回应的一种方式。每一款水晶产品,都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福宝水晶对产品质量的追求、对文化的理解以及对大众生活美学的洞察。他们不仅仅是在制作水晶产品,更是在创造能够与大众心灵产生共鸣的文化载体。
福宝水晶在潘银福的精心经营下,逐渐在市场上崭露头角,推动了地方特色产品与旅游经济结合,曾被评为商洛市优秀文旅商品研发企业,各类荣誉也接踵而至。
2010年4月,他将商洛本土文化元素融入设计,强力推出“福宝牌”金丝峡风光系列产品的水晶摆件和“闯王文化”系列饰品等文创产品,荣获首届中国秦岭生态旅游节“金丝峡杯”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银奖。
2011年,在第十七届东西部贸易投资洽谈会上,他的水晶雕刻工艺作品“国富民强”在陕西省技术监督局和陕西省珠宝协会举办的珠宝展上获得铜奖。这件工艺品凝聚了潘银福和他的团队的心血,展现出了高超的雕刻技艺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这些荣誉不仅是专业机构对福宝水晶产品设计的认可,更是对其将地方特色与水晶制品相结合的创新理念的充分肯定。这些举措使福宝水晶在同质化严重的水晶市场中独树一帜。
2011年12月26日,他的“福宝”商标被认定为陕西省著名商标,品牌影响力辐射全国。
2024年,福宝水晶入选商南县首批“商洛老字号”拟认定名单,其历史积淀和地方影响力被社会认可。
2012年12月,福宝水晶开发有限公司被陕西省技术监督局授予质量诚信单位。这一荣誉的背后,是潘银福对其产品质量始终如一的严格把控。他深知,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只有坚持诚信经营,保证产品质量,才能赢得广大客户的信任和市场的认可。
2013年,公司为天然水晶眼镜编辑了执行标准,这一举措在行业内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规范了天然水晶眼镜的生产标准,也提升了福宝水晶在行业内的话语权。同年,福宝水晶开发有限公司被商洛市评为“先进企业”,这是对公司整体发展的高度肯定。
2015年,福宝水晶眼镜、首饰品被商洛市政府评选为“商洛名品”。这一系列的荣誉,见证了福宝水晶从一个小厂逐渐成长为行业内知名品牌的历程,也让潘银福更加坚定了继续前行的信心。
这些荣誉的获得,正是“以晶为镜,照见自我,服务大众”理念的最佳注脚。福宝水晶通过对品质的执着追求和不断创新,映照出企业自身的价值与使命,同时以优质的产品服务大众,满足大众对高品质水晶制品的需求,提升大众消费者的生活品质与文化品味。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潘银福敏锐地捕捉到了线上市场的商机。数字化转型始于2015年。公司组建专业电商团队,在淘宝、抖音、快手等平台开设旗舰店,打造“直播+短视频+社群”的立体营销矩阵。特别注重内容营销,制作《水晶的前世今生》《非遗匠人日记》等系列短视频,累计播放量超2亿次。2023年七夕节期间,通过“水晶告白季”主题直播,单场销售额突破300万元。这些创新举措,让福宝水晶打破了地域限制,将产品推向了更广阔的市场。在福宝水晶的电商运营中心,主播正在抖音直播间展示新款水晶手链。“这款紫水晶手链含有天然钛晶包裹体,具有独特的能量磁场……”弹幕中不断闪过“下单”“已购”的提示。这种场景每天都会在福宝水晶的多个线上平台上演。
同年,法人潘银福同志被评为商南县电子商务协会副会长,公司为协会的成员单位。这不仅是对潘银福个人在电子商务领域探索的认可,也为福宝水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福宝水晶线下体验同样精彩纷呈。2006年,他在商南县滨河路布展了260平方米的福宝水晶展厅,展品扩展至水晶原石、雕刻品、首饰、茶具、酒具等多元化产品。在这座被誉为“水晶王国”的展厅,不仅是福宝水晶开发有限公司的形象窗口,更承载着创始人潘银福三十余年的匠心传承。展厅里还设置VR水晶矿洞体验区,顾客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走进”千米深矿,了解水晶形成过程。五里铺传承坊推出“DIY水晶手链”活动,游客在匠人的指导下亲手打磨专属饰品。这种沉浸式体验极大提升了品牌粘性,数据显示,60%的线上客户会到线下展厅复购。
创新的营销模式带来了显著成效。2024年公司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187%,客户覆盖全国31个省市,并远销意大利、俄罗斯等国。"线上扩大覆盖面,线下增强体验感,两者形成良性互动。"潘银福如是说。
在潘银福的带领下,福宝水晶不断创新经营模式,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推广和销售。通过线上店铺,福宝水晶的产品不仅销售到全国各地,还吸引了众多水晶爱好者驾车慕名而来购买水晶产品。每年,都有大量来自不同地区的顾客,因为福宝水晶的品质和口碑,走进商南,走进福宝水晶的门店购买他的水晶产品。
“以晶为镜,照见自我,服务大众”的理念,在互联网时代焕发出了新的活力。线上平台成为福宝水晶与大众沟通的桥梁,通过网络的加持,福宝水晶能够更直接地了解大众的需求,如同照镜子一般审视自身的服务与产品质量。同时,借助互联网的力量,福宝水晶能够更广泛地服务大众,让更多人感受到水晶文化的魅力,满足大众在不同场景下对水晶制品的需求。
福宝水晶的非遗传承体系独具特色。公司建立“以老带新”人才培养机制,将传统水晶加工技艺分解为选料、切割、粗磨、精抛等12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制定了详细的技术标准。例如,切割工序要求角度误差≤0.5°,抛光工序需达到镜面级透光率。为确保技艺传承不流失,公司还建立了非遗档案库,收录历代匠人的心得体会,开发出AR教学系统,让年轻工匠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学习传统技法。
在产品创新方面,福宝水晶走出了一条差异化发展之路。针对现代人用眼疲劳的痛点,研发出含有天然矿物质的护眼镜片,经陕西省质检院检测,其紫外线阻隔率高达99.6%。取得这样的成就,离不开福宝水晶传承非遗技艺的现代密码。在非遗传承坊里,72岁的老匠人武师傅正在指导徒弟们进行水晶镜片的手工打磨。他说:“水晶硬度高,打磨时必须顺着天然纹理,稍用蛮力就会崩裂。”他手中的金刚砂轮与水晶片摩擦出细碎的火花,这种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正是福宝水晶的核心竞争力。
2021年,福宝水晶开发有限公司被评为商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水晶手工制作技艺)传承基地,潘银福被定为非遗文化制作传承人。这一荣誉赋予了潘银福更大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他深知,传统水晶手工制作技艺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不遗余力地传承。
为了肩上的这份责任,潘银福积极培养年轻的传承人,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和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在公司内,形成了一种浓厚的学习与传承氛围,年轻一代的工匠们在潘银福的指导下,认真学习传统水晶手工制作技法,力求将这一技艺发扬光大。同时,福宝水晶还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宣传传统水晶手工制作技艺的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一非遗文化。
“以晶为镜,照见自我,服务大众”的理念,在非遗传承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传统水晶手工制作技艺如同镜子,映照出福宝水晶对文化根源的追溯与对自身责任的认知。通过传承技艺,福宝水晶不仅在守护文化的瑰宝,更是在服务大众对传统文化的精神需求,让大众能够通过水晶制品,感受到历史与文化的深厚沉淀,实现自我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提升。
2020至2022年,三年疫情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福宝水晶却在困境中找到了新的发展机遇。潘银福带领公司通过网络平台直播销售,将福宝水晶产品推向了全国乃至海外市场。在疫情期间,人们的出行受到限制,但对水晶产品的喜爱并未减少。福宝水晶通过直播,让顾客能够直观地了解产品的细节和特点,增加了购买的信心。
直播带货销售不仅让福宝水晶的产品畅销全国各地,部分产品还远销到俄罗斯、意大利等海外市场。这一创新的销售模式,不仅缓解了疫情对公司经营的影响,还为福宝水晶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潘银福在疫情期间的果断决策和积极应对,展现出一位企业家的智慧和勇气。他通过抖音等网络平台推广产品,举办“福宝水晶18周年店庆”活动,顾客评价其产品“凉凉的,感觉舒服,真好”“做工精细”“透光率高”,认可其护眼效果和工艺品质,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
在逆境突围的过程中,“以晶为镜,照见自我,服务大众”的理念成为福宝水晶前行的指路明灯。面对疫情的挑战,福宝水晶如同照镜子一般审视自身的应变能力与创新潜力,通过直播这一形式,更好地服务大众在特殊时期对美好的追求和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每一场直播,都是福宝水晶与大众的一次心灵的对话,传递着温暖与力量。
走进福宝水晶的智能化生产车间,电子看板实时显示着各生产线的运行数据。这只是公司现代化质量管理体系的冰山一角。近年来,福宝水晶以《产品质量法》《工业产品生产单位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为指导,构建起覆盖“生产-销售-服务”全链条的质量管控体系。
生产环境实现数字化管理闭环,即销售部签订合同后,24小时内将包含产品规格、数量、交付日期的《生产订单需求表》上传至生产管理系统。生产部门据此制定安排生产计划,执行切割、打磨、抛光等,生产工序进行数据监控。在数控切割机安装了激光定位装置,确保每个镜片的切割角度误差控制在0.3°以内。
质量管控实施“三检三查”:建立“自检-互检-专检”三级检验制度,及时对半成品进行15%的抽检,对成品实行100%的质检。引入AI视觉检测系统,可自动识别镜片中的棉絮、冰裂等瑕疵。对于不合格品,严格执行“三不放过”原则:即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未明确不放过、整改未落实不放过。近年来,产品抽检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9.2%以上。
供应链管理打造“透明链条”:他们与商洛市地质矿产研究院合作建立矿石溯源系统,每块水晶原石都有唯一的“身份证”,记录开采时间、矿区位置、成分分析等信息。仓储环节实现成品按订单分区存放,每日核对库存确保账物误差率≤0.5%。发货前由质检部门进行二次复检,确保产品流向可追溯性。
如今的福宝水晶开发有限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公司拥有员工19人,其中管理层4人,普通员工15人。从学历结构来看,本科以上学历3人,占15.7%,高中以上学历10人,占52.6%;从职称结构来看,高级职称1人,占5.2%,中级职称1人,占5.2%。公司的建筑面积达到1100多平方米,门店营业面积90平方米,公司拥有多处加工基地和展厅。
2023年,福宝水晶开发有限公司又开发了福宝水晶铂金灌注艺术,与实用一体茶具多款成功注册版权,深受市场欢迎,销量递增。这一新产品的成功,再次展现了福宝水晶的创新能力。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福宝水晶正在大刀阔斧地快速发展,努力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
在经济效益方面,福宝水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从经营数据来看,2022年营业额120万元,2023年125万元,2024年130万元,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利润总额也在不断增加,2022年13万元,2023年15万元,2024年18万元。税金也从2022年的0.5万元增长到2024年的0.8万元。这些数据的背后,是福宝水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提升的结果,也是潘银福多年来精心经营的成果。
在社会效益方面,福宝水晶为推动商洛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商洛的特色产品,福宝水晶多次代表商南县地方特产参加西安西部洽谈会、首届杨凌农科城博览会、陕西省珠宝质检会、商洛市特色产品会等展会,受到展会主办方和全国各地客商的一致好评。
在社会责任担当方面,不仅带动了当地水晶产业的发展,还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福宝水晶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模式,与周边5个村签订水晶原石收购协议,直接带动300余人就业,其中80%为本地农民。使农户人均年收入增加6000余元;2014年,公司向商南县光彩事业促进会捐赠50万元;2020年疫情期间,向湘河镇捐赠价值30万元的防疫物资;连续五年资助新庙村基础设施建设,帮助12户贫困户脱贫。
2020年,公司被认定为商洛市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企业;环境保护同样是福宝水晶的重要责任。投资200万元建设污水处理系统,实现生产废水零排放;采用光伏太阳能供电,每年减少碳排放120吨;建立水晶废料回收机制,将边角料加工成文创产品,资源利用率提升至95%。这些举措使公司荣获“陕西省绿色制造示范企业”称号。
如今的福宝水晶,将“以晶为镜,照见自我,服务大众”的理念融入到企业的每一个细胞。从企业规模的扩大到效益的提升,每一步都在审视自身的发展是否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是否为社会创造了价值。福宝水晶不仅是一个门店、一个商业实体,它更是一个服务大众、回馈社会的文化使者,它用自身的发展照亮了当地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道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福宝水晶正以“让水晶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为使命,持续推进技术创新、文化创新、模式创新。从秦岭深处的星星之火,到全国知名的水晶品牌,福宝水晶的故事仍在续写。正如展厅里那尊“水晶之魂”雕塑所寓意的那样:历经岁月磨砺,方能绽放璀璨光芒。
为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潘银福拟用id机器人参与产品营销,把福宝水晶产品推广到世界各地,让福宝水晶成为陕西商洛市一张靓丽的明信片。
回顾潘银福的创业历程,从1994年的眼镜加工厂,到如今的福宝水晶开发有限公司,三十载风雨兼程,他始终坚守着对水晶的热爱和对“以晶为镜,照见自我,服务大众”理念的践行。在传承传统水晶手工制作技艺的同时,不断创新经营模式,适应市场变化。福宝水晶在他的带领下,从一个小作坊发展成为全国水晶行业的佼佼者,不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还为传承和弘扬水晶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望未来,潘银福和他的福宝水晶将继续在水晶之路上砥砺前行,继续秉持“以晶为镜,照见自我,服务大众”的服务理念为指引,以创新为动力,以传承发展为使命担当,让福宝水晶的光芒照亮更广阔的世界,让每一块水晶都将成为一面镜子,映照出福宝水晶对卓越品质的追求、对企业文化的传承以及对大众深深的服务之情。在未来的征程中,福宝水晶将不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让世界看到商南水晶产品和水晶文化的魅力,让“福宝”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水晶爱好者心中最璀璨的明珠。
采访后记:本文创作过程中,笔者多次探访了福宝水晶的生产线、门店与展厅,目睹了他的各种产品,了解他的团队参与网络直播的过程。也曾经多次与潘银福同志促膝长谈,聆听他的创业故事,见证他三十载风雨兼程,始终坚守着对水晶的热爱。在传承传统水晶手工制作工艺和弘扬水晶文化方面所做出了重要贡献。
来源:翱翔诗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