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6种传染病,可通过饭口传播!特别是最后2个,宝妈们要格外注意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9 10:47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867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医生,我家孩子也太容易拉肚子了吧?是不是肠胃差?”

带着三岁孩子来医院看病的王女士满脸困惑。孩子最近总是腹泻,吃点东西就肚子疼,一连换了好几次奶粉也没改善。

可医生却摇了摇头:“不是奶粉的问题,是家里有人把病菌吃进去了。”

进一步检查发现,孩子感染的是诺如病毒,而问题的源头,正是家中一次家庭聚餐。

饭桌,本该是联络感情的地方,却也隐藏着不少健康隐患。很多人不知道,有些传染病就是“吃”出来的。

今天,我们就来讲清楚:6种可通过“饭口”传播的传染病,尤其最后两个,宝妈们一定要看完。

很多人以为传染病都靠飞沫、接触传播,其实“粪-口传播”才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传播路径之一。

所谓“粪-口传播”,就是说病原体从患者的粪便中排出,经过手、餐具、水源等“转道”,最后通过口进入健康人的体内。

一不小心,我们就把病毒或细菌“吃”进了肚子。

以下6种病,就是典型的“饭口传播”高发疾病。

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急性病毒性肝炎,传染性极强,多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传播。

餐厅、食堂中若存在餐具清洗不彻底、厨师带病上岗等问题,就可能成为“甲肝传播中心”。

感染后会出现发热、乏力、恶心、黄疸等症状。虽然大多能自愈,但老人、儿童感染后更容易出现肝功能损伤。

预防关键:

饭前便后洗手。

避免生食海鲜,尤其是贝类。

疫区儿童应接种甲肝疫苗。

诺如病毒是引起急性胃肠炎的头号病原体之一,10个病毒粒子就能致病,其传播速度远超很多人想象。

它常在学校、托幼机构、养老院等人群密集场所爆发。一次不洁聚餐,就可能导致多人集体“上吐下泻”。

更麻烦的是,诺如病毒在患者康复后仍可排毒几天,使用过的碗筷、毛巾若处理不当,病毒很容易再次传播。

预防关键:

聚餐后厨具要用高温消毒。

出现腹泻症状者应避免做饭。

不喝生水,不食生冷食品。

这是一种肠道致病菌,广泛存在于鸡、鸭等禽类体内。

很多人在家做菜时忽视了“生熟分开”的原则,导致熟食被污染,吃完之后不久就开始腹泻、发热,甚至呕吐。

尤其是未煮熟的鸡蛋、蛋黄流油的溏心蛋,是沙门氏菌的高发源。

预防关键:

生肉、熟食分开处理。

蛋类务必煮熟煎透。

冰箱内生熟食分层放置。

这是一种生活在胃黏膜的螺旋状细菌,我国成人感染率高达50%以上。它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癌密切相关。

感染途径之一就是共用餐具、夹菜、喂饭

尤其是家中父母喜欢用嘴“嚼碎”喂孩子的饭,或习惯一人夹菜全桌吃,很容易在无意中完成传播。

预防关键:

使用公筷公勺。

宝宝食物不要嘴对嘴喂。

家中有人感染,建议全家检测。

轮状病毒是导致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元凶之一,几乎所有儿童在5岁前都感染过至少一次

主要通过粪-口传播,孩子玩具、餐具、奶瓶被污染后,病毒就可能进入体内。

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危及生命。

预防关键:

定期给宝宝接种轮状疫苗。

奶瓶、玩具每日高温消毒。

宝宝腹泻时,家长也要做好手部清洁。

很多人以为手足口病只通过飞沫传播,其实它也能通过污染的餐具、食物传播,尤其在幼儿群体中更明显。

病毒可通过患儿唾液、粪便污染食具,其他孩子接触后,吃饭时就可能被感染。

初期表现为发热、口腔溃疡、手脚疱疹。多数是轻症,但极少数可发展为脑炎、肺水肿,需警惕。

预防关键:

幼儿园餐具每日高温消毒。

家长出现感冒症状时避免与孩子共餐。

避免带病孩子参加聚餐。

很多传染病的传播看似“无迹可寻”,其实就藏在餐前那双未清洁的手上。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饭前便后洗手可以降低约40%的肠道疾病风险。

用流水+肥皂或洗手液,至少揉搓20秒,才算达标。别小看这个动作,关键时刻能救命。

饭桌,是家的温度,也可能成为健康的盲点。

我们无法控制身边的每一个细节,但可以从自身做起:洗手、消毒、分餐、接种疫苗,每一个动作,都是保护家人的屏障。

尤其是家有孩子的家庭,孩子抵抗力弱,一旦感染,后果更严重。别让一次聚餐,变成全家的烦恼。

参考资料:[1] 国家疾控局.《诺如病毒感染防控指南》. 2023年版
[2]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甲型肝炎诊疗指南(2022版)》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来源:中医内科程医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