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刷到个热搜,安徽有位妈妈收拾儿子书包时,翻出个笔袋——笔袋内侧用马克笔歪歪扭扭写着“我是废物”“没人喜欢我”,最下面还画了个哭脸。她拿着笔袋问儿子,14岁的男孩头埋得低低的,半天憋出一句:“你不是天天说吗?说我考这点分,不如别念了,就是个废物……”
14岁男孩把“我是废物”刻在笔袋上,妈妈翻到后当场崩溃!
前几天刷到个热搜,安徽有位妈妈收拾儿子书包时,翻出个笔袋——笔袋内侧用马克笔歪歪扭扭写着“我是废物”“没人喜欢我”,最下面还画了个哭脸。她拿着笔袋问儿子,14岁的男孩头埋得低低的,半天憋出一句:“你不是天天说吗?说我考这点分,不如别念了,就是个废物……”
这位妈妈当场就哭了,说自己就是随口说说,哪想到孩子真往心里去了。评论区里炸了锅,有个网友说:“我妈以前总说我‘猪脑子’,现在我一遇到事就慌,总觉得自己肯定做不好,这不就是她当年说的样子吗?”
你有没有过这种时候?辅导作业时,孩子算错三道题,你忍不住吼“你怎么这么笨”;看到邻居家孩子考了90分,你随口跟孩子说“你看人家,再看看你,一点都不上心”;孩子想帮你洗碗却摔了盘子,你脱口而出“这点事都做不好,净添乱”。
你可能觉得“我就是气头上说说”“为了他好才骂的”,但你不知道,这些话就像小刀子,一刀刀刻在孩子心上。更可怕的是,你越骂他“笨”“没用”,他就真的会越来越笨、越来越没用——这不是吓唬人,是认知心理学里实打实验证过的事,就叫“标签效应”,简单说就是:你给孩子贴什么标签,他就会活成标签里的样子。
第一个争议点:你说他“烂泥扶不上墙”,其实是你没教他怎么“站着”!
我表嫂以前总跟我吐槽侄子“没救了”,说这孩子上课走神,作业拖到半夜,上次月考数学才考58分,她指着卷子骂:“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不上进的?烂泥扶不上墙!”
直到有次我去她家,正好赶上侄子写作业。他对着一道应用题皱着眉,笔握了半天没写一个字。表嫂凑过去一看,立马炸了:“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你上课是不是没听?”侄子头一低,眼泪就掉下来了。
我赶紧把表嫂拉到一边,拿过侄子的卷子看——那道题是求面积,得先算长方形再减三角形,步骤确实有点绕。我蹲下来问侄子:“你是不是不知道从哪一步开始算?”他点点头。我又问:“那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你记得不?”他小声说“长乘宽”。我说:“对呀,那咱们先把长方形算出来,再看三角形怎么减,一步步来,行不行?”
结果二十分钟不到,侄子自己把题算出来了,眼睛都亮了。后来我跟表嫂说:“你总说他‘烂泥扶不上墙’,可你从来没教过他怎么‘站起来’——他不会做题,你不教方法,光骂他笨,他能不慌吗?越慌越不会,越不会你越骂,这不就绕进去了?”
表嫂后来跟我反馈,说她试着不骂孩子了,遇到不会的题,先问“哪步卡住了”,再陪着一起想办法。才一个月,侄子作业写得快了,上次小测数学还考了72分,回家主动跟她说:“妈,这次我比上次多对了三道题!”
你看,不是孩子“天生不行”,是你总用“嫌弃”堵死了他尝试的路。就像你教孩子骑自行车,他摔了一跤,你不扶他起来,反而说“你怎么这么没用,连车都骑不好”,他下次再看到自行车,肯定躲得远远的——不是他学不会,是他怕了,怕再摔,更怕再被你骂。
第二个争议点:别再说“我是为你好”!你的“比较”,正在杀死孩子的自信
我同事张姐的女儿今年小学三年级,特别喜欢画画,画的小动物看着就跟活的一样。可张姐从来不当回事,总拿她跟楼上的小男孩比:“你看人家乐乐,数学每次都考95分以上,你呢?画画能当饭吃?赶紧把心思放学习上,别总搞这些没用的!”
有次学校办画展,女儿兴冲冲地把自己画的《小猫一家》拿给张姐看,想让她帮忙装裱一下。张姐扫了一眼,随口说:“画这有啥用?不如多做两张数学卷子。”女儿的手一下子垂下来,默默把画收进了书包。
后来张姐在女儿的日记本里看到一句话:“妈妈喜欢乐乐,不喜欢我,因为我数学不好,画画也没用。”她当时就哭了,说自己从来没想过要否定孩子的画画天赋,就是觉得“跟别人比,她还差得远”,想让她更努力。
可你知道吗?这种“比来比去的嫌弃”,比直接骂孩子更伤人。你拿孩子的短处跟别人的长处比,就像拿兔子跟豹子比跑步,跟鱼比游泳——兔子跑不过豹子,难道就不是好兔子了?鱼不会游泳,难道就没用了?
我之前看到过一个数据,儿童心理机构做过调研,70%以上的孩子,最害怕的就是父母说“你看别人家孩子”。因为这句话藏着的意思就是“你不如别人”“我对你不满意”,说多了,孩子就会觉得“我真的很差,爸妈都不喜欢我”,慢慢就会不自信,甚至干脆不努力了。
就像小区里的浩浩,以前特别爱打篮球,可他爸总说“打篮球能当职业吗?你看隔壁小宇,钢琴都考十级了,你啥都不会”。后来浩浩再也不打篮球了,放学就躲在房间里玩手机,问他为啥,他说“反正我干啥都不如别人,不如玩游戏”——你看,你越是拿他跟别人比,他就越往你讨厌的样子里钻。
第三个争议点:比打骂更狠的是“语言暴力”!你说的话,正在刻进孩子的骨头里
可能有人会说:“我小时候也被我爸妈骂过,不也好好长大了?”但你仔细想想,那些小时候被骂过的话,真的没留下痕迹吗?
我有个朋友,今年30岁了,每次做方案都要改十几遍,明明自己觉得没问题,可就是不敢交,总怕“老板觉得我做得不好,说我笨”。她说小时候写作文,每次写完都要给妈妈看,妈妈总说“写的什么玩意儿,根本看不懂”,后来她就特别怕写东西,总觉得自己写得不好。
这就是“标签效应”的威力——孩子小的时候,还不知道自己是谁,就靠爸妈的话来判断“我是什么样的人”。你总说他“笨”,他就会觉得“我就是笨,再努力也没用”;你总说他“不上心”,他就会觉得“我再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爸妈的要求”。
更吓人的是,这些负面标签一旦贴上,可能会影响孩子一辈子。有个儿童心理医生说,他接诊过很多青春期孩子,有的沉迷游戏,有的不愿上学,有的甚至不想活了,问起原因,大多能说到小时候父母的负面评价——“我妈总说我没用,我觉得游戏里能赢,能证明我不是没用”“我爸总说我不如别人,我不想上学,不想再被比来比去”。
你可能觉得“我没打骂他,就是说两句,能有啥大事”,但语言的伤害,比打骂更藏不住,也更持久。打骂是疼在身上,过几天就好了;可你说的“你真笨”“没人喜欢你”,是疼在心里,会一直记着,甚至长成心里的疤。
最有用的3个方法:不用吼不用骂,孩子会慢慢变好
其实想让孩子变好,根本不用靠“嫌弃”“打骂”,只要换种方式说话,换种态度对待,孩子就会不一样。
1. 孩子做错事/失败时:别说“我早说过你不行”,要说“我们一起找办法”
孩子考试没考好,你别骂“你怎么这么没用,又考这么差”,可以说“这次哪几道题错了?咱们看看是不会做,还是粗心了,下次咱们专门练这些题”。就像我表嫂那样,不指责,只帮孩子找问题,孩子反而会更愿意努力。
2.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叛逆时:别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要说“我想听听你的想法”
孩子想买彩色笔,你觉得“没用”,别直接拒绝说“买那个干啥,浪费钱,听话,别买了”,可以说“你想买彩色笔是想画画吗?跟妈妈说说,你想画什么呀?”——你愿意听他说,他才愿意跟你沟通,不会跟你对着干。
3. 孩子不如别人时:别说“你看人家,再看看你”,要说“你有自己的优点,慢慢来”
孩子数学不如别人,但画画好,你别骂“画画有啥用,数学才重要”,可以说“你画的小猫真像,妈妈觉得你特别有天赋,数学咱们每天多练一道题,慢慢就会越来越好”——你看到他的优点,他才会有自信,才愿意去补自己的短处。
还有个特别简单的“21天改变计划”,你可以试试:
- 第1周:每天找一个孩子的具体优点,比如“今天你主动把碗放进水池,真懂事”“你刚才算对了那道难题,很厉害”,别光说“你真棒”,具体的肯定才有用;
- 第2周:每天留10分钟,放下手机,听孩子说学校的事,哪怕是“今天小明上课睡觉被老师骂了”这种小事,也别打断,认真听;
- 第3周:说话时把“你应该”换成“你觉得”,比如“你觉得先写作业还是先玩10分钟?”“你觉得这道题咱们该怎么算?”——让孩子觉得“我能做主”,他才会更有责任感。
写这篇的时候,我想起我小时候,第一次学骑自行车摔了,我妈没骂我,反而跑过来问“疼不疼?咱们再试一次,这次妈妈扶着你”。后来我学会骑车,第一时间骑到她面前,她笑着说“我就知道你能行”。直到现在,我遇到难的事,都会想起这句话,觉得“我能行”。
其实孩子就像小树苗,你骂他“长不直”“没用”,他就会蔫蔫的,甚至往歪了长;可你要是告诉他“你能长很高”,再帮他扶正,给他浇水,他就会慢慢长直、长高。
你不用逼孩子做“别人家的孩子”,也不用急着让他变得多优秀。难的不是孩子考了满分,而是当他考了50分时,你能蹲下来跟他说“没事,咱们一起看看错在哪,下次加油”;难的不是孩子听话懂事,而是当他叛逆、犯错时,你能忍住不骂他,而是说“我相信你不是故意的,咱们一起解决”。
别忘了,你是孩子最亲的人,也是他最大的底气。你说的每一句“我相信你”“咱们一起想办法”,都会变成他心里的光,让他敢往前走,敢去尝试——而这份光,比任何分数、任何奖状都重要。
图片取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来源:蘇彦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