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泾川大地上演安万秦腔大戏,“官民同乐,和谐有序。”这也许是民众最真切的一个感受。安万秦腔艺术表演,奉行“做好人,唱好戏。”的宗旨,扎根贫瘠的土地,冲破荒凉的压抑,感动着千万人心,所到之处深受老百姓喜爱,这是戏曲的盛宴,亦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
“安万”现象,一种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指向
一一一安万秦腔艺术剧院表演之浅见
□孟德生
泾川大地上演安万秦腔大戏,“官民同乐,和谐有序。”这也许是民众最真切的一个感受。安万秦腔艺术表演,奉行“做好人,唱好戏。”的宗旨,扎根贫瘠的土地,冲破荒凉的压抑,感动着千万人心,所到之处深受老百姓喜爱,这是戏曲的盛宴,亦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
连日来,泾川小县城一度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繁华、阜盛,各路商贾云集,泾州街车水马龙,梦回唐宋,缘此青绿,泾河两岸惊现清明上河图现代文明景观,坊间传闻有近三十万来自四面八方的游人涌动在宫山之巅、泾水两岸、大云广场共情安万大戏,这是人心所向,还是信仰所趋,抑或是宗教的力量。
然而,泾川县针对本次大型演出特意推出了“两不一免”政策,所谓“两不一免”,即违章不罚款、停车不收费,全县所有景点门票一律免。这一政策展现了泾川县海纳百川的开放姿态,方便前来观看演出的观众,也吸纳了更多外地游客来泾川,打开了泾川旅游发展的方便之门,让更多人有机会走进泾川,了解泾川的风土人情。这一举措充分展示了政府亲民、爱民、护民的执政力。老百姓只要出行便利,就会满心欢喜,甚至感恩戴德,人心就是茫茫的大地。
令人欣喜的是爱心人士新疆大亚湾建筑集团李老、泾川南北工贸集团张总出面赞助,解决演出经费及演员吃住问题。政府只管搭建平台,老百姓尽享戏曲文化筵宴,与民同乐,其乐融融。县上还从相关单位抽调人员组建“志愿者服务团队”在街头巷尾,在交通拥堵处扶老携幼、热情迎客。外地游客不但感受到了出行的顺畅,同时也感受到了来泾川游玩的温暖。
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上,安万现象无疑是近年来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2024年12月,46岁的安万,这位甘肃会宁籍的秦腔演员,凭借一场长达八天的演出在秦韵故都西安成功引起广泛关注以来,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掀起了秦腔热潮。安万所领导的一百五十八人的民营秦腔剧团,以强烈的现场表演气氛、与观众的直接互动以及依托快手平台的助推,以全新的运营模式呈现出了这门古老艺术形式持久迷人的魅力。
只有真正近距离完整地欣赏了安万秦腔艺术剧院戏曲表演,方可比较恰当地表达对安万秦腔演唱的总体感受。以下,我将对安万的表演以及他所引发的现象,以及对地域性经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试作探讨,以期引玉。
安万与秦腔的不解之缘。
凤凰卫视特邀观察员大牛采访安万后如此说:“大多数容貌有残缺的人,选择在公众视线之外生活。但安万却选择以油彩遮面,在聚光灯下创出了不同寻常的人生道路。如今这位克服重重困难的勇者,既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又是秦腔剧团的团长,更是致力于振兴古老秦腔艺术的民间文化运动领军人。”说安万自小酷爱表演,此话不假,但也未必。十岁时第一次登台演出后,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他感觉化妆后的舞台,才是适合他去的地方。在进入秦腔这一传统艺术领域后,经历了长时间的艰辛与探索。他宣言要将秦腔推进一步,通过创新与努力,他希望将这种地方文化推向更广阔的视野,特别是对于年轻一代,重燃他们对传统艺术的热情。如今,安万在艺术剧院中的领导地位不仅是他个人艺术成就的体现,更是对传统艺术的一种坚守。
安万现象的兴起,使得秦腔这一曾经辉煌而后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传统艺术,闪亮回归,并再次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像安万这样的民营剧团之所以在这个时代能够脱颖而出,离不开他对传统剧目的推广和对现代网络传播手段的融合,与时俱进的尝试让他在年轻观众中找到了知音。这次在泾川演出,规模之宏大,影响之深远,实属罕见,一位在外地务工的泾川籍秦腔爱好者风尘仆仆赶回,把家传43本秦腔剧本双手捧送安万。他说:“我虽爱好这个,留下也没啥用处,希望安总能把秦腔发扬光大!”这是对秦腔王安万的信任,也是发自内心的祝福。安万说“如果能通过网络让更多的年轻人关注秦腔,或许秦腔会走得更远一些”,不仅道出了他的心声,也反映了他对于戏曲艺术执着的守望。
对秦腔的情感表达及演出风格的革新。
安万在舞台上的表现,融合了对人物情感的深刻理解与对传统文化的拓展创新。在演绎《兴汉图》的潼关唱段时,他不仅利用肢体语言与音乐的结合,更是重点展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带动观众情感的共鸣。在谈及这些唱段时,安万说:“吴汉为了国家,老娘自尽,爱妻自裁,周围将士散尽;而他为了秦腔,妻离子散,父亲不认他这个儿子……”自身的遭遇及刻骨铭心的经历,使他对剧中人感同身受超出了常人的理解,这不仅是他个人的音乐演绎,更是在传达一个时代的情感和历史的回声。
秦腔的剧目多围绕社会生活、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展开,捕捉了人性深处的情感与幽微。八、九十年代的秦腔演出可以说是方兴未艾,那时,群众娱休闲娱乐方式单一,秦腔有着广阔的舞台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正是那个年代,秦腔剧目、台词深入人心,发挥了不可估量的社会教化作用。如今安万戏曲艺术剧院演出成功,赢得了广泛的赞誉。面对鲜花和掌声,他没有盲目自大也没有止步不前。而是谦逊有加,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不断创新的剧本选择与处理,让传统的秦腔在现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这种对古典剧目的尊重与对现代观众精神需求的考量,使他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年轻粉丝。尤其与其他剧团演出风格不同的是。他在演出前有开场白,在演出后有谢幕词。开场白虽三言两语,可谓魅语摄魂,已牢牢抓住了场内外观众的心;谢幕辞、即兴吟诗、唱段更是发人深省,不忍遽去。他的一句口头禅,“姑舅爸姑舅妈妈。〞叫得真切、深情,并借鉴大型演唱会的风格与观众荧光互动,老百姓就喜欢这样的实诚好人!
戏曲人物塑造、剧情演绎及舞美与阵容。
在安万剧团中,主演四十多人,据说宝鸡演职人员占到三十多人,这无疑是关陇文化的荟萃,秦腔东文西武的融合。许多演员素有多年的演艺经历,甚至曾因生计转行,而今在安万的努力下重返舞台。他们的故事构成了剧团整体气氛的一部分,也加强了观众对戏曲文化的认同与关心。在每一场演出中,演员们通过对角色的细腻刻画,展现人类情感的挣扎、追寻与奉献,既保留了传统戏曲的精髓,又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笔者观赏了4月4日午场《杨门女将》非常震撼:阵容强大,气场饱满;演职敬业,功底雄厚;舞美灯光,柔和淡雅;管弦钹铙,锁呐引亢;总之每个演员都挑战自我极限,每个细节都不留遗憾……感觉这才是真正的乡土文化,真正走心的秦腔表演艺术。最重要的还不是这个,其真正意义并不在秦腔表演的本身。而在于他作为草根的逆袭成功以及演出清明之风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影响着一个区域现有经济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
安万特别注重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的真实表达,这让他的舞台表现具有了超越机械表演的感染力。例如,剧团中演员袁红在说到观众的反响时,激动地分享了作为秦腔艺术工作者的自豪感和热情,这样的情感体验恰恰反映了安万的成功在于他不仅是在演出,而是在创造一种情怀的传承。安万剧院的演出在结构上别具匠心,通常采用全本演出,大规模的演员阵容使得场面气势恢宏,增强了戏剧效果。这与现代许多戏剧倾向于缩短时间、以片段化的方式呈现形成鲜明对比。在安万的剧团中,观众不仅能够欣赏到完整的故事,还能体味到每个角色的立体性与戏剧冲突及细节,这极大的增强了剧目的观赏性。
个人一点想法与观后感受
关于安万现象,我认为其本质在于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认同。在当今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如何将传统艺术与现代传媒结合,成为实现艺术重生的重要课题。安万通过社交快手视频直播吸引观众,展示传统文化的新颖方式,值得多个行业借鉴。
戏曲艺术,可谓众多艺术的总汇,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之一。但不是全部,希望这一波强势流量过后,大家各自安好,生活回归常态。当然,在公众场合也暴露出了些许民众根深蒂固的小市民意识。在城市化快节奏进程中,这也无可厚非。总之,唯愿安万的励志故事以及全体演职人员优良的台风,化作四月天骀荡的春风,吹拂万民心田,足矣!
艺无止境,就一个真正秦腔专业团队艺术表演而言,尽管安万团队的实力还有待提升,但他所展现出的对艺术的热情与执着,是任何成功背后都必不可少的勇气和动力。在与年轻观众的互动中,他极力传达出一种希望与梦想,激发了年轻人对传统艺术的好奇与认同。而这种认同感,正是每一个传统艺术生存下去的根基。
放眼未来,如何保持秦腔的本质,不失其传统文化基因;既能适时保持艺术的质朴与真实,又能适应现代民众审美与需求,这必将是安万及他的剧团所面临的新的挑战。对于传统表演艺术的重生与复兴,不应单单依靠个体的力量,应是整个社会对文化自信与艺术传承的重视。我们需要认真思索,在数字化时代,传统艺术如何才能持续发展。尤其是面对日益增长的大众审美需求与文化消费趋势,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
孟德生
作者简介:孟德生,网名胡杨擎青,中学教师,业余喜好诗歌,有诗文、小说等评论若干。追求生活的惬意,精神的诗意,人生的适意。
来源:齐居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