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欺骗了我们,项羽战败的真正原因找到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1 22:21 1

摘要:历史总是遮遮掩掩,因为封建时代的史官必须对上负责,所以凡是过往之人一旦被钉在耻辱柱上,是断不能让其下来的。尤其是我们现代读史,基本上都是来自课本的定论填鸭式教育。我们看到的项羽只有八个字:“刚愎自用、有勇无谋”。历史上的项羽真的是这样一个自以为是的蠢货吗?如果

文章提要:

历史总是遮遮掩掩,因为封建时代的史官必须对上负责,所以凡是过往之人一旦被钉在耻辱柱上,是断不能让其下来的。尤其是我们现代读史,基本上都是来自课本的定论填鸭式教育。我们看到的项羽只有八个字:“刚愎自用、有勇无谋”。历史上的项羽真的是这样一个自以为是的蠢货吗?如果是蠢货,为何他能打了一辈子的胜仗,而只有最后一败呢

项羽独孤求败,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历史评价项羽刚愎自用,不听人劝,这绝对是抹黑项羽。啥叫听人劝?有人劝你去跳坑、去吃翔,你不听就叫做不听人劝、刚愎自用吗?所以,说项羽刚愎自用、不听人劝根本就没有实锤的证据,全凭历史随意安排。

项梁、项羽叔侄听从范增的建议,拥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依旧称怀王。意思就是怀王未死,楚国未灭,这样能够团结原楚国的贵族和士人。如果项羽极力反对听从范增这个建议,那么项梁死后项羽就可以立刻干掉雄心,毕竟项梁死后项羽掌握了楚国的大权。但是项羽没有立刻这么干,证明项羽还是听得进建议的。

项梁死后,怀王和宋义有意打压项梁、项羽的势力,因此夺了项梁、项羽集团的军事指挥权。当章邯和王离率领30万秦军围攻赵国的时候,赵国请求楚国派兵救援赵国。怀王命宋义为楚军总指挥,项羽为副将,范增次之,率领楚军北上救赵。宋义模仿秦赵邯郸之战魏国晋鄙,让楚军在安阳驻扎下来,一停就是46天。项羽急得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劝宋义说救兵如救火,等到赵国灭亡,不但我们救援失去了意义,更重要的是大军空耗粮饷,最后赵国失败我们面对的秦军就少了一个对手。宋义不听,他说赵国知道我们前去救援,所以必然奋死抵抗,等到秦赵两国两败俱伤,我们再北上坐收渔利。

项羽实在看不下去宋义的做法,于是就假冒怀王的命令斩杀了宋义,夺取了楚军的指挥权。说白了,宋义敢做晋鄙,项羽就敢做信陵君魏无忌。项羽深知怀王打压项羽和项家在楚国的影响力,项羽想要自己上位掌权就必须掌握军队。项梁在定陶之战中被章邯所败,项梁损兵折将楚国精锐尽失,怀王以此为借口削夺了项羽的兵权。而且还把宋义拉出来压项羽一头,这样一来怀王就真正掌握了楚国的大权。项羽想重新上位,就必须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借机干掉宋义,并北上救赵击败秦军立威。

这个做法很聪明,关键点就在于项羽可以斩杀宋义后把军中不听话的将领全部斩杀,提拔年轻人。一方面杀了这些不听话的将领,腾出位置提拔年轻人肯定能得到一批年轻的死忠粉。另一方面,那些被斩杀的将领可以在跟秦军打完仗后向上报功,说他们是战死的,这样死者家属和楚国方面都会念项羽的好。

所以从上面项羽的操作来看,项羽绝对不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相反地他勇谋兼备,行事果断。当然,项羽能够在安阳假王命诛杀宋义,很难说没有范增的建议和支持。因为楚军中三个领军人物第一是宋义,其次就是项羽和范增,而范增本来就是项梁、项羽的人。所以三个将军出征,二打一,宋义是必死局。这也侧面证明了项羽听得进正确的建议,一个人知道建议正确必然会听。

竖子,不足与谋

项羽前期经历的唯一一次大败就是定陶之战,但定陶之战项梁是总指挥。由于接连大败秦军,所以项梁就飘了。宋义曾经告诫项梁盛兵而骄,早晚必败,项梁不听,项梁才是那个不听劝的人。饭馆项羽,在定陶战役中,曾经大败章邯,雍丘之战斩杀三川郡守李由占领雍丘,表现十分亮眼。可以说,项羽独立掌握军权后,除了最后的乌江之败外,基本上都是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这样辉煌的军事生涯,你很难说是一个刚愎自用有勇无谋的人能做到的。

得民心者得天下,关键是民心是什么

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叫“得民心者得天下”,好像得了民心就一切自然而然的得到了一样。其实这句话本身没有错,要么是表达方式有错,要么是我们普通人认知太低理解错了。举个例子吧,海瑞是个清官,深受人民的拥戴,结果被罢官免职了。得民心的海瑞连自己的官职都保不住,还谈什么得天下。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源出《孟子·离娄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看清楚了吧,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本意和我们今天的理解有很大差距。孟子说的“得其民,斯得天下”,得民才能得天下。而得民心是得其民的手段和过程,也就是说得其民的办法并不唯一。本来,民心就没有统一的,缺钱的想钱,缺娃的想娃,商人牟利,官员谋权,所以变乱复杂的人心是很难统一的。所谓大多数人的民心,只不过是精英的诉求罢了。

反过来我们再看另一句话叫做“得中原者得天下”,为啥不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反而是得中原者得天下呢?因为古代的中原,土地肥沃,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古代打仗打的是什么?打的是军队数量、后勤保障、兵源的可持续性。中原有人可以扩军,有粮可以养兵,有钱可以利货,所以才叫得中原者得天下。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孟子说的“得其民,斯得天下”,也就是说有了民就能够得天下。因为有地未必有人,而有人必占其地。举个例子,历史上的中国为啥大多数时间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根本无法统一中国,就是因为少数民族人少,核心力量不够,而不是所谓的民心。

唐代胡人俑

中国古代是精英治国,民心根本起不到决定作用。就像唐朝战乱期间,杜甫《石壕吏》中一家几口壮丁全部上了战场,留下孤儿寡妇连条裤子都穿不起(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民心想打仗吗?不想打仗就能不打仗吗?所以,古代一直是精英和贵族说了算。简单点说,就是得到说了算的人的心,才叫民心,而不是得到普通老百姓的心。所以,古代的民心是指精英阶层和贵族的人心。只不过当普通百姓的民心和精英、贵族的心有部分重叠的时候,让人们误以为最广大的普通百姓的心就是民心,这是极其错误的。

我们回到正题,项羽失去的不是民心,就像项羽身边只剩下28个骑兵的时候,这28人无一人投降,这是不是项羽得到的民心?这28人在西楚有没有代表性?当然有代表性了,有一个普通人跟着项羽,就意味着楚国有一批人愿意跟着项羽。只不过,项羽失去的是精英、贵族的人心,这才是项羽失败的原因之一。

项羽伐齐

就像韩信没当大将军之前既决定不了项羽怎么打仗,也决定不了刘邦怎么打仗一样,普通人是没有决定权的。而且,贵族和精英说让打谁就打谁,而不管被打的人有没有错,反正打就是了。当项羽肢解了三秦、三赵、三齐,把这几个传统强国都肢解好方便项羽管理它们的时候,这些诸侯王已经对项羽很反感了。所以赵国、魏国、齐国反复跟项羽对着干,项羽反复镇压它们。在这样的情况下,诸侯王会把心交给项羽么?当诸侯王都叛楚归汉的时候,也就是所谓的民心向背倒向了汉王刘邦,那么项羽失败就是必然的了。

项羽要的是领导诸侯王的快感

诚如上文所述,把民心解释成普通大众的愿望完全是认知太低。就像秦统一六国一样,秦国的耕战都能得爵位分土地,让普通人实现阶级跨越,六国的老百姓哪个不喜欢。但秦国二世而亡,就是因为秦国失去了破国灭族的六国贵族的心,所以在适当的时机下反秦是必然的。就像你家突然被邻居推倒房屋,屠杀你家人和牲畜,你会不恨邻居吗?就像一家大公司被另一家公司非法暴力夺走,你会不想恢复自己的公司吗?但你的公司被别的公司暴力吞并后,给你公司原来的员工都加薪进职,他们会不拥戴新公司吗?当我们厘清了这个逻辑,搞明白了这个认知,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很容易理解了。

对于项羽来说,他自己是楚国贵族,他不想秦国灭亡楚国,更不想当秦国的普通顺民,他依旧想当楚国的贵族和手握大权的人。自然地,他也十分理解六国旧贵族的想法,因此灭秦后裂土封国是必然的。项羽只想像春秋五霸那样,称谓诸侯国的霸主,称谓它们的兄长之国。先秦霸和伯是通假字,意思就是我是大哥国,你们小弟国就应该视长兄如父,事楚国如同侍奉父亲那样,项羽要的是家长式管理。

六国贵族当然不干了,春秋战国以来,从来都是列国平起平坐,你项羽来了我就必须听你的,凭啥?尤其是赵国和齐国,是传统的强国,军力强大,当然不听项羽的。所以双方矛盾一触即发,反复军事冲突,而每一次项羽都通过军事暴力美学打得诸侯国满身伤痕。所以,项羽不灭诸侯王,是给自己以后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项羽以不变应万变,是项羽必败的根本原因

刘邦的军事能力并不弱,我们都忽视了刘邦的军事能力,尤其被韩信那句大王带兵不过十万众耳给忽悠了。我们遍观刘邦用兵,包括后来刘邦平定彭越等叛乱,其军事能力一点都不弱。只要对手不是项羽,刘邦基本上都打赢了。所以说刘邦能先入关中是因为项羽拖住了秦军主力,或者刘邦运气好,是完全忽视了刘邦的能力。

因为项羽的春秋五霸思想和裂土封王的思想,导致了项羽治下的西楚只有九郡地盘。地盘小,就意味着资源、兵源、人才少。而项羽连年征战,楚国的资源只会越打越少。反观刘邦,占领了四川就领有好几个郡,占领汉中、三秦就又多出来十几个郡。所以你会发现项羽打来打去兵力永远就那十来万人,也就是项羽军事能力特别突出,换个人这十万军队早给折腾没了。

彭城之战

所以项羽从始至终,自己掌握的地盘只有九郡。兵在战争中损失掉了,就只能从这九郡中出。也就是说,项羽九郡中多出一个人,就会有少一个壮丁搞生产,经济实力就会一路下滑。打仗打什么,打的是人和资源,两者缺一不可。

看到这个图,你应该明白项羽为何最终战败

再看看刘邦,占领四川、汉中、三秦,后来更是派韩信占领了赵、韩、魏、燕、齐,这些地盘的资源和兵力都归刘邦使用。看看刘邦跟项羽的多次交战经历,每一次战败刘邦都几乎是光杆司令跑回去,见了韩信的军队就随手拉走了。所以项羽一败就被抹黑,那么刘邦在项羽面前败了那么多次,为啥能每次都东山再起,就是因为刘邦掌握的地盘、人口、资源比项羽多得多,而且越来越多。这就决定了,刘邦败一次,还有能力重新组织军队再跟项羽对决。

反观项羽,九郡的人口、资源几乎被项羽的多次对外战争给吸干。所以垓下战败后,项羽不是不想回到江东东山再起,而是九郡已经没有兵源和资源给项羽东山再起的机会了。项羽再能打,反复征伐齐国好几次,打赵国、魏国几次,每次都会有损失,每次回来都要补充。项羽跟刘邦的彭城大战、鸿沟对峙等都极大地消耗了楚国九郡的资源和实力。项羽是在攻而不得,再战无力的情况下,才会拉下脸去找韩信谈判,要韩信保持中立。垓下战败,项羽的西楚九郡只剩下五个郡还在项羽掌控中,项羽更是清楚知道楚国的国力已经见底,所以一旦战败,就绝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了,所以才会引颈自刎。

但凡项羽像刘邦那样无耻,像刘邦那样贪得无厌,到处灭人国家,占人土地,失败的一定是刘邦。因为这跟民心有关但关系不大,毕竟实力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不妨假设项羽占领齐国、韩国、魏国、赵国,然后派自己人笼络当地的精英贵族,把那些诸侯国都变成楚国的地盘,分给当地贵族足够的利益。那么项羽能够利用的资源会远远超过刘邦,以项羽的军事才能,灭刘邦还是很容易的。

在秦末那个时代,没有像秦始皇那样的雄心和占有天下为我独享的志向,是根本无法取得最终胜利的。因为战争打的是人口和资源,而人口和资源是跟地盘大小挂钩的。项羽守着九郡不变,想彻底消灭刘邦越来越大的地盘,根本不可能。关键是项羽在思想上还守着春秋以前旧贵族那种谦谦君子的灭人主而不伤其国,谈不拢就威服之,灭其国而不绝其祀的认知。每次攻打齐、魏、赵等国,兴师动众耗费万金,你只要低个头认个错,你继续当你的王,管理你的国,空耗自己的实力。所以齐国才有机会一再对抗项羽,放一次反一次。

作者点评:

项羽跟刘邦的楚汉之争,从根本上说项羽从地盘、人口、经济上就是一直在以寡击众、以小博大、以弱胜强。尽管项羽军事能力出众,国小民寡必须走精兵之路,因此项羽的十万军就像战国初期的魏武卒那样是特种兵的标准,这是项羽横扫列国的根本原因。

尽管如此,项羽与刘邦之间的战争,刘邦是不断做大做强,项羽却在一步步走下坡路。诸侯王在多次与项羽的战争中,已经把项羽消耗得精疲力尽疲于应付,国内匮乏、生产凋零。《孙子兵法》云,十万之师日费千金,年耗粮七十万石,这种长期消耗,只有九郡的项羽西楚,哪里能够长期支应。古代运输军粮,基本上运送路上就要消耗一半。尤其是路远,运十到一都不错了,因为运粮的队伍是往返都要吃饭。所以十万人出征,至少七十万人得做后勤不能搞生产。

项羽输在了四面树敌,以微小国力不断消耗自己去威服诸侯王,最终在刘邦不断做大做强的过程中慢慢消耗掉自己最后的一点英雄气,最终不得不自刎乌江。所以,所谓项羽不得民心,刚愎自用,有勇无谋,这种贬低别人的词很容易让后人接受,因为普通人的理解只有这样的才会失败,而且这样的人必须失败。我们正是中了这种非黑即白的二元是非观,才会对别人评价项羽的说辞中偏听偏信。就像好人不一定有好报,所以失败的未必就不是有勇有谋的正人君子。

来源:喜欢历史的涵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