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医之根在民间,铃医之术乃民间智慧之结晶,不可失也。”老中医的感慨,道出了铃医文化在中医传承中的重要价值。在中医传承的道路上,有这样一位人物——王栋,他作为中医博士,却对鲜为人知的铃医文化痴迷不已,并积极投身于铃医的传承事业,为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着自己
“中医之根在民间,铃医之术乃民间智慧之结晶,不可失也。”老中医的感慨,道出了铃医文化在中医传承中的重要价值。在中医传承的道路上,有这样一位人物——王栋,他作为中医博士,却对鲜为人知的铃医文化痴迷不已,并积极投身于铃医的传承事业,为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王栋与铃医的缘分,始于大学时期一门别具一格的课程——中医外治学。这门课程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他对中医认知的新领域。王栋本就是个好奇心强、勇于探索的人,中医外治学中那些打破传统认知的外用法、验方,瞬间点燃了他的热情。第一次上课,他仿佛进入了一个奇幻的世界,各种新奇的调理方式让他兴奋不已。原来,中医治病并非只有喝汤药这一种途径,针刺、放血、塌渍等外治法同样有着独特的疗效。而这些方法的常用者,正是铃医。
铃医,在中医的历史长河中,似乎一直处于被忽视的角落。与宫廷御医、医馆郎中相比,他们文化程度不高,很多人连一条汤头歌都背不下来。这是因为铃医的存在主要是为了生存,他们的技术传播全靠口口相传,以经验为依托。然而,铃医内部却有着自己的传承和规矩。他们将孙思邈尊为“祖师爷”,并把孙思邈与老虎的故事视为铃医的起源。
传说,孙思邈在一次为村子调理结束后,走在乡间小路上,被一只老虎盯上。老虎不紧不慢地跟在他身后,孙思邈心中十分害怕,紧走一段也没甩开,只好坐在石头上休息,心想自己可能难逃此劫。没想到老虎过来,微张虎口,并无伤害他的意思。孙思邈回过神来,发现老虎有求于他,便从包袱中取出铁环撑住虎口,伸手查看,原来是异物卡住了喉咙。孙思邈取出异物、上药后,老虎不仅没有恩将仇报,反而一路护送他前往各个村落。从此,铃医们有了自己的“祖师爷”,也有了手持“虎撑”、背着药葫芦、扛着幌子、手持膏药的特征。虎撑“铃铃”作响,成为铃医的标志,穷苦百姓听到声音,便知道铃医来了,病有救了。
铃医虽靠口传身授,但也有自己的习惯和规则。比如路过医馆不能摇铃,因为医馆供奉孙思邈,在店门口摇铃是对祖师爷的不敬。在调理和选药方面,铃医们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遵循“贱、验、便”三字诀。正如名老中医所言:“铃医之法,贵在贱验便,为百姓解疾苦。” “贱”指药物价格要低廉,因为铃医服务的是穷苦百姓;“验”要求调理效果要快且经得起检验,毕竟他们游走乡间不会长期停留;“便”则强调药物取材要便利,田间地头都能获得。一代代铃医正是凭借这些严苛要求,为穷苦老百姓撑起一片天,保障了各个朝代平均寿命的“基本盘”。
王栋老师身材中等,面容沉稳,眼神中透露出对中医的坚定信念。他不仅学识渊博,还掌握了许多实用的中医外治法。在课堂上,他总是耐心细致地讲解铃医文化,亲自示范各种外治法的操作。有学员感冒,他让学员切几片蒜贴在脚心,一觉过后感冒就好了;有学员的孩子贪凉腹泻,他让家长取花椒粉敷在孩子肚脐上,两天后痊愈;对于晕车严重的学员,他用肉桂粉缓解症状。他常说:“铃医的智慧就在我们身边,厨房里的很多东西都能成为治病的良药。”
然而,铃医虽然有着独特的价值和神奇的疗效,却因自古以来的低调,知道的人少之又少。王栋老师深知铃医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他表示:“铃医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有责任将其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受益。”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铃医、学习铃医技术。
在中域教育的支持下,王栋老师积极开展铃医文化的推广活动,开设相关课程,举办讲座,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对铃医感兴趣的学员。他就像一位使者,将铃医文化传播到更广泛的人群中,让这一中医瑰宝得以传承和发扬。
正所谓:“铃医走巷负笈行,虎撑摇响济苍生。悬壶济世情无限,妙手仁心传美名。”王栋老师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着铃医文化传承的新篇章,让这一古老的中医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来源:厚德之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