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亿成吉思汗子孙?象棋、奢侈品起源蒙古?网友:比韩国还能编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2 14:59 1

摘要:Speed(甲亢哥)昨天蒙古行,在遭遇断网危机后,转为参观特色地标,然而没想到他在蒙古博物馆遭遇一连串的“史诗级暴击”!

Speed(甲亢哥)昨天蒙古行,在遭遇断网危机后,转为参观特色地标,然而没想到他在蒙古博物馆遭遇一连串的“史诗级暴击”!

开头就没有绷住,蒙古解说直接说全球有接近三亿人都是成吉思汗的后裔。

(我的头条视频里有完整的参观过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

所谓"2.8亿后裔"的说法,本质上是一个统计学魔术:

偷换概念将"可能携带相同Y染色体"等同于"成吉思汗直系后裔",荒谬推算假设每个携带者都有同等数量的女性后代,完全忽视人口衰减和断代,研究仅覆盖现代部分人群,却外推到全球。

对此speed也直接反讽说道:

然后我们接着解说员介绍的国际象棋开始说起,这个只是开胃小菜,后面解说员还说某运动产品阿迪和某奢侈品都是蒙古人发明的。

我们先从头说起,甲亢哥进了博物馆后,解说员开始一本正经地宣称:“国际象棋其实是蒙古人发明的,2000年前匈奴王就和罗马皇帝下过棋!

在参观过程中,解说员指着古代复原棋盘,信誓旦旦地说:

“国际象棋的雏形源自蒙古骑兵战术!棋盘象征战场,‘马’代表骑兵,‘车’是战车,‘王’就是可汗!”

Speed听完直接开启“甲亢模式”,一脸不可置信,没想到解说员淡定回应:

“没错!匈奴时期,蒙古人就把象棋带到欧洲,后来被波斯人‘改良’了。”

Speed当场表演“瞳孔地震”,聊天室的国内网友笑疯:“好家伙,都说韩国人最能编,没想到蒙古人更能编。”

所以象棋到底是谁发明的?

国际象棋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主流观点认为:

印度起源说(6世纪“恰图兰卡”)波斯改良说(“沙特朗兹”演变成现代象棋)中国象棋(与蒙古象棋有相似之处,但规则不同)

然而,蒙古学者提出新论点

蒙古学者提出的观点主要基于以下论据:匈奴时期的棋类游戏考古发现匈奴墓葬中有类似棋盘的刻痕,但无明确棋子证据。历史记载匈奴贵族喜爱博弈,但无法证明是象棋前身。蒙古帝国时期的传播成吉思汗西征时,波斯文献记载蒙古人熟悉“沙特朗兹”,但未提及改良或发明。欧洲象棋(如“皇后”强化)在15世纪才定型,远晚于蒙古帝国时期。语言学证据薄弱蒙古象棋术语,如“Shatar”直接借自波斯“Shatranj”,无原生词汇。

然而国际象棋的起源在学术界尚无定论,唯一的三种起源论中,根本没有蒙古起源一说。

印度起源说(6世纪“恰图兰卡”)目前最广泛接受的理论认为,国际象棋的前身为印度笈多王朝的“恰图兰卡”,意为“四兵种”(象、马、车、步兵)。棋盘为8×8,棋子象征古印度军队,但规则与今日象棋差异较大,例如:没有“后”,由“维齐尔”(大臣)代替“象”走法不同(斜跳两格)胜负以“杀王”为准

波斯传播说(7世纪“沙特朗兹”)

象棋经丝绸之路传入波斯,演变为“沙特朗兹”(Shatranj),规则更接近现代国际象棋。

波斯文献《列王纪》记载了象棋作为智力游戏的记载,并传入阿拉伯世界。

中国象棋的平行发展

中国象棋(象棋)可能独立发展,但受中亚影响,例如:

“炮”为中国特色,但“车”“马”布局与蒙古象棋(Shatar)类似

蒙古象棋与中国象棋的“将/帅”均不能易位

蒙古象棋(Shatar)的独特性

蒙古象棋(Shatar)确实存在,且规则保留了一些古老特征:

“王”(Khan)不能易位(类似中国象棋)“车”(战车)走法与国际象棋相同“马”无蹩脚限制(不同于中国象棋)“后”称为“狗”(Ber),象征护卫,走法有限

但关键问题在于:蒙古象棋是独立发明,还是受波斯/印度影响?

答案肯定不是第一个,蒙古象棋更可能是波斯象棋的地方变种,而非独立起源,“蒙古发明国际象棋”的说法缺乏直接考古或文献支持,属于民族主义叙事。

后苏联时代,蒙古国强调“游牧文明贡献”,部分学者过度解读考古发现。博物馆为吸引游客,可能夸大历史关联(类似“韩国发明汉字”争议)。

————————

回到画面,说完了象棋,解说员话锋一转指着一具古代女性的复原模型,语出惊人:

"她脚上穿的是阿迪达斯早期版本,三条纹设计源自蒙古战靴""身旁的皮质包袋可视为Gucci的原始雏形""经过织物分析,她的裤子可能是现代牛仔裤的最早形态"

Speed当场表演"经典甲亢表情":"Wait...你是说这个2000年前的女士是潮流鼻祖?!"

甲亢哥虽然表现的很惊讶,其实也可能只是表演效果,他自己心里也许压根就不信,这个蒙古解说振振有词的编故事,希望看过的网友们不要真信了,下面我就用考古事实来告诉他吧。

考古发现的客观描述

经过笔者查证,根据蒙古国立博物馆公布的资料,这具服饰来源的遗骸编号为MNM-2021-047的女性出土于蒙古国后杭爱省的一处匈奴时期墓葬(约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考古团队对其服饰进行了详细记录:

1. 足部服饰
遗骸足部保留有皮质靴子的残片,经测量靴高约25厘米,靴筒处可见三条平行缝线装饰。材质分析显示为羊皮制作,缝线采用动物筋腱。

2. 随身配饰
腰部位置发现一个皮质囊袋残件,尺寸约为18×15厘米,表面有几何纹样压花。袋口处残留有铜质扣件。

3. 下装保存状况
下肢骨骼周围检测到蓝色染料痕迹,织物残片分析显示为羊毛与骆驼毛混纺,编织密度为每平方厘米12×10根纱线。膝部和臀部位置有加厚处理。

学术界的常规解读

在国际考古学界的所有论文里,从未有主流专家过度解读那一次的考古发掘,而对普通人来说,需要科普如下的这些发现的普遍认知:

1. 关于靴子装饰
三条缝线是欧亚草原游牧民族的常见工艺,主要功能是加固靴筒。类似装饰广泛见于:

俄罗斯图瓦地区的斯基泰墓葬(公元前5世纪)哈萨克斯坦的乌孙文化遗址(公元前2世纪)中国新疆尼雅遗址(公元3世纪)

2. 皮质囊袋的性质
游牧民族常用的"荷包",用于存放针线、火镰等随身物品。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同期匈奴器物中,有20余件类似制品。

3. 下装的工艺特点
加厚处理符合骑射民族的需求,与帕提亚帝国(公元前3世纪)壁画中描绘的裤装工艺相似。蓝色染料可能来自当地生长的菘蓝植物。

"现代品牌关联说"的考证

1. 阿迪达斯三条纹的源流
阿迪达斯公司官方档案显示:

1949年:创始人阿迪·达斯勒注册三条纹商标设计灵感:源自公司早期生产的钉鞋需要三条固定带1997年:公司在商标诉讼中提交的设计溯源文件,未提及任何古代服饰影响

Gucci的品牌历史
根据Gucci集团公布的史料:

1921年:创始人在佛罗伦萨开设第一家店铺1950年代:推出经典竹节包,灵感来自马术用具设计传承:明确源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皮革工艺

牛仔裤的演化过程
美国史密森尼学会的纺织史研究指出:

1873年:李维斯·斯特劳斯与雅各布·戴维斯获得铆钉加固工装裤专利​前身:参考了热那亚水手裤和法国尼姆工人服考古对照:19世纪前的裤装均无门襟、铆钉等关键特征

跨文化传播中的常见误区

在物质文化研究中,存在几个需要厘清的概念:

形式相似性≠源流关系
人类解决相似需求时可能产生雷同设计。如:

全球多个古文明独立发明了针线东西方都发展出了类似马镫的骑具

技术传播的复杂性
真正的文化影响需要:明确的传播路径证据(如贸易记录)、技术参数的连续性(如织机类型、文化符号的一致性。

年代学的严谨性
现代工业产品与古代手工艺之间存在:

材料革命(化学染料vs植物染料)

生产体系变革(标准化生产vs个体制作)

功能定位差异(时尚符号vs生存需求)

游牧服饰的真实贡献

虽然直接关联现代品牌的说法欠妥,但匈奴服饰确实体现了重要的技术创新:

服饰设计:

防风保暖的立领设计,便于骑射的分裆裤,适应迁徙的模块化缝制等等。

材料工艺:

皮革鞣制技术(使用动物脑浆和烟熏法),羊毛防水处理、利用羊脂浸泡,立体剪裁技术、不同于中原地区的平面剪裁

文化影响:
通过丝绸之路,这些技术传播至:

中国:影响唐代"胡服"改革

波斯:被萨珊王朝服饰吸收

欧洲:促成哥特时期服饰变革

科学考古的研究方法

要建立古代与现代的可靠联系需要

多学科交叉验证:

纺织考古:分析纤维种类、纺纱方式,染料化学:鉴定色素成分、染色工艺,年代测定:碳14测年结合地层学等等…

比较研究:

建立完整的器物类型学序列,绘制技术传播时空图谱,区分独立发明与技术传播。

文献佐证:

古代文献中的服饰记载,贸易文书中的材料流通记录,绘画雕塑中的形象资料等等…

在想象与实证之间

蒙古考古发现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严谨的学术研究需要避免将现代概念简单投射到古代。解说员的说法或许源于民族自豪感,却模糊了历史的真实图景,真正的文化自信,应该建立在扎实的考据基础上,而不是胡编乱造。

每一根古代丝线都在讲述真实的故事,我们需要的不是为它编织新的传说,而是学会倾听它本来的声音。

#

来源:且上留云听月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