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17年上任以来,特朗普政府频繁挥舞"关税大棒"的做法已演变为其标志性的经济外交手段。这种反复无常的贸易政策不仅令国际社会瞠目结舌,更在全球供应链、金融市场和国际贸易秩序中制造了前所未有的混乱。根据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追踪数据,特朗普政府在其首个任期
自2017年上任以来,特朗普政府频繁挥舞"关税大棒"的做法已演变为其标志性的经济外交手段。这种反复无常的贸易政策不仅令国际社会瞠目结舌,更在全球供应链、金融市场和国际贸易秩序中制造了前所未有的混乱。根据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追踪数据,特朗普政府在其首个任期内对超过3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同时对欧盟、加拿大等传统盟友的钢铁、铝制品征收高额关税。这种单边主义做法直接导致美国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在2018-2019年间累计上涨3.2%,给美国消费者带来沉重负担。
历史经验表明,美国政府的保护主义政策往往适得其反。1930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将进口关税平均提高20%,结果引发全球贸易萎缩66%,加剧了大萧条;2002年小布什政府对钢铁产品征收8%-30%关税,最终导致美国损失20万个就业岗位。当前特朗普政府重蹈覆辙的做法,已引发包括美联储前主席耶伦在内的众多经济学家警告。摩根士丹利最新研究报告显示,若中美关税战持续升级,2025年美国GDP可能因此损失0.5个百分点。
更值得警惕的是,特朗普政府将关税异化为政治讹诈工具的本质。其惯用手法是通过突然宣布加征关税制造市场恐慌,再以"豁免"或"延期"作为谈判筹码。这种"极限施压"策略在短期内或许能迫使部分国家让步,但从长远看正在严重透支美国的国际信誉。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最新民调显示,在G20国家中,对美国贸易政策持负面看法的比例已从2016年的43%飙升至2024年的68%。这种信任危机正在加速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经贸体系重构,多国央行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比已连续六个季度下降。
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前财政部长劳伦斯·萨默斯的最新研究显示,特朗普政府实施的关税措施堪称美国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经济政策"。根据其团队建立的宏观经济模型测算,若现行关税政策持续至2025年底,将直接导致约200万美国就业岗位消失,平均每个美国家庭年收入将缩水5000-8000美元。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损失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农业等关键领域,中西部"铁锈地带"的失业率可能因此飙升3-4个百分点。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专项报告进一步印证了这一判断。该所高级研究员、前财政部官员加里·赫夫鲍尔指出,特朗普政府所谓的"对等关税"政策将产生三重冲击:首先,直接推高美国通胀率1.5个百分点,使核心PCE物价指数突破美联储设定的2%警戒线;其次,导致美国GDP增长率在2025年下降0.8-1.2个百分点;第三,引发股市震荡,标准普尔500指数可能因此下挫15%-20%。值得注意的是,就连长期支持特朗普的华尔街金融大鳄比尔·阿克曼也公开警告,这种极端贸易政策正在制造"经济核冬天"的灾难性前景,其旗下对冲基金已开始大规模减持零售和制造业股票。
国际社会的反应同样强烈。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贸易专家伊恩·贝格教授分析指出,美国此举实质上是在颠覆二战后建立的全球贸易体系。数据显示,目前已有28个国家宣布将对美国商品采取报复性关税措施,涉及贸易额高达9000亿美元。德国巴登-符腾堡州银行的监测报告显示,全球海运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在政策宣布后一周内暴跌12%,反映出市场对全球贸易前景的极度悲观预期。该行金融市场研究主管托马斯·迈斯纳直言,美国正在发动"21世纪的新贸易战争",其破坏力可能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
拉美地区也感受到强烈震动。阿根廷《号角报》的深度调查发现,受美国关税政策影响,南美共同市场国家对美农产品出口已骤降40%,导致该地区外汇储备一个月内减少58亿美元。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全球供应链正在加速重组。中国欧盟商会最新调查显示,68%的欧洲企业计划减少在美投资,转而增加在东南亚和拉美的产业布局。这种趋势若持续发展,将从根本上动摇美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核心地位。
翻开美国贸易政策史,关税手段的反复使用构成了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达特茅斯学院经济学教授道格拉斯·欧文的评价一针见血:"我们在21世纪的经济环境下拥有一位出生于20世纪的总统,然而他想让我们回到19世纪。"这种时空错位的政策取向,正在重蹈美国历史上多次关税战失败的覆辙。
19世纪末的贸易保护主义实验颇具代表性。1897年《丁利关税法》将平均税率推高至52%的历史峰值,这项由共和党人威廉·麦金莱签署的法案,表面上是为保护新兴工业,实则造成了多重恶果。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的档案显示,该法案实施后三年内,羊毛制品价格上涨37%,棉纺织品上涨29%,直接导致1898-1901年间美国生活成本指数累计上升12.5%。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麦金莱本人在遇刺前的最后一次公开演讲中承认:"商业战争无利可图"。
20世纪30年代的教训更为深刻。1930年《斯穆特-霍利关税法》的出台过程就充满争议——1028名经济学家联名致信胡佛总统警告其危害,包括欧文·费雪、保罗·道格拉斯等顶尖学者都指出这将引发贸易灾难。事实证明他们的预见完全正确:法案生效后,美国进口额从1929年的44亿美元暴跌至1933年的15亿美元,降幅达66%。更严重的是,25个贸易伙伴国随即实施报复性关税,导致全球贸易量在1929-1934年间萎缩约三分之二。耶鲁大学经济史学家道格拉斯·欧文的研究表明,该法案使美国大萧条持续时间延长了至少两年。
1971年的"尼克松冲击"则展现了单边主义的破坏力。8月15日宣布的10%进口附加税政策,导致当日东京股市暴跌7.2%,伦敦金融市场英镑兑美元汇率单日波动幅度创下战后纪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此举引发全球外汇市场持续动荡,1971年9-12月间主要货币汇率波动幅度是此前十年的三倍。美国自身也未能幸免:1972年通胀率攀升至3.4%(1970年为2.7%),失业率不降反升至5.6%。这场危机最终以美元贬值7.9%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告终,成为现代国际金融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进入21世纪,小布什政府的钢铁关税再次验证了保护主义的悖论。2002年3月实施的30%钢铁关税,虽然短期内使美国钢铁业就业人数增加约6000人,但根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测算,由此导致的钢铁价格上涨使下游制造业损失了约20万个工作岗位——相当于每保住1个钢铁业岗位,就要牺牲33个其他行业岗位。更严重的是,这项政策引发欧盟对佛罗里达柑橘等价值3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实施报复性关税,迫使小布什政府在2003年12月提前取消钢铁关税。
当前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正在重演这些历史错误。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研究显示,2018年对华关税导致美国上市公司市值蒸发1.7万亿美元,相当于标普500指数成分股市值的7%。农业领域遭受的打击尤为严重——2018年美国农业出口下降11%,农场破产申请数量创下2011年以来新高。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这些政策正在加速全球供应链重组:日本贸易振兴机构调查显示,43%的在华日企已启动"中国+1"战略,将部分产能转移至东南亚。
历史经验表明,美国每次挑起关税战都会产生三个共性后果:首先,短期内推高本国物价,损害消费者利益;其次,引发贸易伙伴报复,导致出口市场萎缩;最后,破坏全球供应链,削弱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些规律在近两个世纪的美国贸易史中反复验证,但似乎始终未能让决策者引以为戒。正如法国《世界报》所指出的,保护主义就像美国政治基因中的顽固片段,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显现出来,而每次发作都伴随着巨大的经济代价。
更值得警惕的是,特朗普的关税执念正在美国国内引发严重分裂。美国商会2023年的报告显示,超过60%的美国企业认为高关税损害了他们的竞争力;农业州的共和党议员也多次公开反对特朗普的贸易政策。这种内部分歧反映出,即便在美国国内,对关税武器的迷信也正在失去市场。历史经验表明,任何试图通过胁迫手段维持霸权的做法,最终都会适得其反。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正在成为这一规律的又一例证。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