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疆 如TA所愿丨繁花似锦,山河共证——专访“今日新疆,如Ta所愿”大型联动报道活动参与媒体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9 10:00 2

摘要:在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的倡议与全国多家媒体积极响应下,一场以笔为桥、以情作舟的联合协同报道行动全面展开。媒体人们齐心协力,打捞散落在岁月中的建设者记忆,书写跨越山河的时代对话。9月14日,我们特别采访了多位参与该活动的媒体人,聆听他们心中的新疆故事与报道感悟。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宋建华

在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的倡议与全国多家媒体积极响应下,一场以笔为桥、以情作舟的联合协同报道行动全面展开。
媒体人们齐心协力,打捞散落在岁月中的建设者记忆,书写跨越山河的时代对话。
9月14日,我们特别采访了多位参与该活动的媒体人,聆听他们心中的新疆故事与报道感悟。

济宁晚报执行总编李凤鸾:鲁疆情,笔下行

曾经作为一名援疆人才,李凤鸾谈起此次联动采访活动时深情地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重要时刻,能通过两地媒体联合采访再续新疆情缘,她倍感激动与荣幸。

“书本里的新疆,终究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唯有真正踏上这片土地,丈量它的山川原野,才能读懂什么叫‘幅员辽阔’,感受边疆的雄浑与壮美。”她说,“老一辈建设者以热血为墨、汗水为笔,书写了不朽的兵团精神与胡杨精神——它们如永不熄灭的火炬,穿越时空,依然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一年援疆时光,短暂却珍贵。李凤鸾与英吉沙县各族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那些毫无保留的笑脸,像阳光般温暖;困难时伸出的援手,如春雨般暖心。”她动情地回忆,“新疆更是一片文化交融的沃土,从英吉沙土陶到十二木卡姆,多彩文化共绘绚丽画卷。这是一个只要你来过,就再难忘记的地方。”

尽管离开已四年,援疆岁月仍历历在目。她与曾经的援疆同事们依然常聚,话题总离不开英吉沙的新变化:新修的柏油路、村里的文化广场……每一点进步都令人欣慰。她与新疆老同事也始终保持联系,一句问候、一段分享,延续着这份跨越山河的情谊。

明年,李凤鸾计划带孩子重游新疆,“让他亲身感受祖国的壮美和新疆人民的热情,把这份情感传承下去。”

谈及此次协同采访,李凤鸾表示已征集到一批鲜活线索。“我们聆听的不仅是老一辈的奋斗往事,更是山东与新疆之间山海相连的深情。这是两地文化融合的美美与共,是中华文明‘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生动体现。”她感慨道,“从济宁儿女远赴边疆,到两地文化交融共进,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片热土的受益者——新疆以其博大与美滋养了我们,而我们,也终于在这片土地上,读懂了‘祖国’二字的厚重与伟大。”

安庆晚报编辑部主任张丽:笔墨相联共心声

虽未亲身到访新疆,张丽却一直以新闻人的敏锐持续关注着这片辽阔的土地。“透过镜头与报道,我看到新疆公路铁路纵横延展、新楼迭起、民生温馨、民族和睦,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新疆正生动地展现在眼前。”她感慨道,“那里的人们热情善舞,那里的发展日新月异——这一切都让我对新疆充满向往。”

作为安庆媒体人,能借助此次“今日新疆,如Ta所愿”联动报道与远方的新疆产生深刻联结,张丽感到意义非凡。“我们安庆有许多曾奔赴新疆的建设者,他们不仅是亲历者,更是两地深厚情谊的见证人。他们的故事,既是个人青春的注脚,也是皖疆之间情感与精神共鸣的真实写照。”

张丽说 ,安庆晚报已拟定清晰的三步报道计划:一是启动线索征集,目前已联络到多位曾参与新疆建设的安庆老乡;二是联合乌鲁木齐晚报,共同追寻建设者当年的足迹,借助老照片、老物件与今日新貌的对比,实现跨越时空的对话;三是运用“实地走访+云端联动”的方式,融合图文、短视频等全媒体形态,推出系列报道,实现传播共振。

张丽认为,此类联动报道不仅是媒体融合的创新实践,更是情感与文化共鸣的催化剂。“通过挖掘‘安庆人’与‘新疆事’的血脉联系,既提升了家乡人民对新疆的认同,也为两地文化交流与经济合作注入了更多温度。我们愿以真实、细腻的故事,献礼新疆七十华诞,让皖疆人民的心,靠得更近。”

齐鲁晚报时政新闻中心主任崔岩:泰山天山同见证

齐鲁晚报时政新闻中心主任崔岩曾多次赴新疆实地采访山东省援疆工作,并先后推出《山东医疗援疆: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伍》《打造“立体组团式”教育援疆山东样板》等深度报道,对喀什地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有着深入的了解。

自接到中国晚协的倡议以来,齐鲁晚报高度重视、积极响应,广泛寻访早年赴疆的第一代山东建设者。目前已成功联系到一批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进疆投身屯垦事业的山东女兵,并以小切口映射大时代的方式,持续挖掘鲁疆两地之间深厚而动人的故事纽带。

崔岩说,无论是亲身走访还是多方了解,新疆日新月异的发展都令人印象深刻——“不仅是教育、民生和基础设施的飞跃,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植与升华。”

“我们将与乌鲁木齐晚报同仁紧密协作,共同书写这段跨越天山与泰山的深厚情谊,将往昔的峥嵘岁月与今天的繁花似锦真切呈现给读者。”崔岩说,“此次联动不仅为两家媒体创造了协同创新的契机,更借助第一代建设者的动人故事,让山东与新疆的人民心贴得更近。”

北京日报城市新闻部记者王琪鹏:七十年共愿,京疆心相连

北京日报城市新闻部记者王琪鹏曾多次参与新疆相关报道并亲赴当地采访。新疆最令他震撼的,是其辽阔博大——“占中国约六分之一的疆域,让我真切感受到何为‘幅员辽阔’,也由衷为我国地域之广袤而自豪。”

他感慨地说,新疆不仅经济充满活力,各民族之间更是团结和睦、亲如一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这里有着最真实、最生动的体现”。通过深入和田等地的采访,他亲眼目睹了当地翻天覆地的发展变迁。

自治区成立70年来,新疆与首都北京始终血脉相连。从感人至深的“库尔班大叔上北京”,到如今北京持续援建和田——就像和田市那条“北京路”,既见证着这片古老土地迈向现代化的沧桑巨变,也记录着首都援疆的无私奉献,更承载着新疆人民对未来的坚定信心。

王琪鹏此前到访乌鲁木齐时,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印象深刻,更亲眼看到农民以手机为“新农具”、以直播为“新农活”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正是这些细微而深刻的变化,成为新疆飞速发展的生动注脚。

不久前,他采写了长期扎根和田开展小麦育种与推广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专家张胜全,并于今年7月25日发表报道《麦田守望者》,讲述这位80后专家十余年来奔波十万余公里、致力品种改良的动人故事。这也成为京疆两地情深意重、携手同行的又一真实写照。

王琪鹏说,值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晚协发起这项大型采访活动意义非凡——“它不仅让全国读者更全面、更真切地看到新疆的发展与成就,更将推动更多人了解新疆、热爱新疆,众志成城,把祖国的新疆建设得更加美好。”

据悉,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成立于1985年10月,是由民政部批准、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管的全国性新闻界行业组织,致力于推动晚报媒体融合发展与行业交流协作,截至目前拥有会员单位170余家。

拾珠成链 致敬热土

作为一名乌鲁木齐晚报社的全媒体记者,我深感荣幸能参与这场跨越山河的媒体接力。当全国20余家晚报的头版同时亮出“今日新疆,如Ta所愿”的主题时,我看到的不仅是版面上的墨香,更是一代代建设者青春与热血的回响。

在寻访中,我听到济宁援疆干部李凤鸾动情讲述英吉沙的笑脸,看到安庆老照片里泛黄的军垦岁月,触摸到北京专家在和田麦田里播下的种子。这些碎片般的记忆,如同散落的珍珠,被全国媒体人一一拾起,串成一条照亮七十载光辉之路的项链。

最打动我的,是那句“如Ta所愿”——它不仅是写给那些在新疆这片热土挥洒青春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也是写给我们每一个见证者。当我通过视频连线看到老一辈建设者凝视今日新疆时湿润的眼眶,我终于明白:这场报道不仅是全国各地的一次新闻的协作,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情感共振。笔下的每一个字,都是对奋斗者的致敬,也是对这片热土最深沉的表白。

山河为证,笔墨留情。愿我们的书写,能让世界看见一个繁花似锦的新疆。

来源:天山瞭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