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用血的教训证明三大铁律:俄乌六种先进武器在战斗中完全没用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2 18:15 1

摘要:在俄乌战争爆发之前,全球军事观察家们的目光常常聚焦于各国武库中最先进、最昂贵的“撒手锏”武器。俄罗斯方面,T-14“阿玛塔”主战坦克无疑是地面力量现代化的象征,这款坦克的公开宣传中,其“阿富汗石”(Afghanit)主动防御系统(APS)被描绘成能够有效拦截来

那些跌落神坛的高精尖?

在俄乌战争爆发之前,全球军事观察家们的目光常常聚焦于各国武库中最先进、最昂贵的“撒手锏”武器。俄罗斯方面,T-14“阿玛塔”主战坦克无疑是地面力量现代化的象征,这款坦克的公开宣传中,其“阿富汗石”(Afghanit)主动防御系统(APS)被描绘成能够有效拦截来袭弹药的“金钟罩”。

乌克兰战场严酷的现实,特别是廉价、灵活且无处不在的FPV(第一人称视角)无人机的广泛应用,给“阿玛塔”的前景打上了一个巨大的问号。主动防御系统在面对特定威胁,尤其是低空慢速的小型无人机时,其实际反应速度据称比操作手册中标注的理论值慢了0.3秒。

当一架成本仅数百美元、由士兵远程操控的FPV无人机携带简易爆炸物,以刁钻角度扑向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先进坦克顶部或后部等薄弱环节时,这0.3秒的滞后就可能成为防御系统无法及时启动拦截弹、导致车辆被击毁或重创的关键因素。

无独有偶,曾经被誉为“飞行坦克”、“树梢杀手”的武装直升机,如俄罗斯空天军大量装备的卡-52“短吻鳄”和米-28“浩劫”等型号,其在乌克兰战场的表现也与战前的普遍预期存在落差。理论上,这些拥有强大火力和先进传感器的空中平台,应能在低空有效压制敌方地面部队,摧毁坦克、装甲车和炮兵阵地。

实际战况显示,俄军投入的数百架先进武装直升机,并未能完全瘫痪乌克兰军队的炮兵火力,也未能阻止乌军装甲单位在前线的活动。乌军炮兵利用分散部署、快速转移等战术,并辅以日益增强的野战防空能力(包括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MANPADS和更复杂的系统),使得俄军直升机面临的风险显著增加,难以长时间、低风险地在前线空域活动。

高昂的造价(单价动辄数千万美元)和战损(已有多架被证实击落)与未能达成预期的战场压制效果形成了对比,迫使人们重新评估在现代高强度对抗、防空火力日益扩散的环境下,传统武装直升机的作战效能和生存能力边界。

海空“利器”显尴尬:用武之地何在?

将视线转向海上和空中,一些同样被寄予厚望的现代化平台,在俄乌冲突的特定环境下也遭遇了定位和效能上的尴尬。俄罗斯海军近年来着力发展的21631型“暴徒-M”级和22800型“卡拉库尔特”级导弹护卫舰,是俄海军近海作战力量更新换代的重要成果。这些舰艇装备了先进的“口径”系列远程巡航导弹,具备对陆打击能力。

在黑海的实际军事行动中,这些新锐舰艇的作用似乎更多地被局限在了一个相对单一的角色上。它们缺乏足够强大的舰载防空系统来为己方舰队或登陆部队提供可靠的空中保护伞,也缺少能够对岸滩进行有效火力压制的主炮或其他武器系统来直接支援登陆作战。同时,在执行海上封锁或拦截任务(例如阻止乌克兰的粮食运输船只)方面,似乎也力有不逮或优先级不高。

最终,这些现代化舰艇最常被提及的战场贡献,是在远离乌克兰海岸线、相对安全的黑海水域,作为移动发射平台,向乌克兰纵深的战略目标发射“口径”巡航导弹。这使得这些投入巨大资源建造的舰艇,其功能在实战中显得有些单一化,更像是一个个昂贵的远程导弹载体,而非能够执行多样化海上任务的多面手。

空中力量方面,米格-31“猎狐犬”截击机的情况也颇具代表性。这款诞生于冷战时期、以高空高速性能闻名的重型截击机,其设计初衷是为了在广阔的苏联领空拦截高速突防的敌方战略轰炸机和侦察机。其强大的雷达和远射程空空导弹,使其在高空领域具备无与伦比的拦截能力。

在乌克兰战场这种以地面控制权争夺为主、空中对抗模式更侧重于中低空支援和无人机攻防的环境下,米格-31的用武之地显得十分有限。其为数不多的战场亮相,是作为载机发射了号称高超音速的“匕首”(Kh-47M2 Kinzhal)空射弹道导弹。

作为一款专注于高速拦截、缺乏对地攻击能力、且在中低空机动性相对不足的飞机,米格-31难以执行前线空中支援(CAS)、战场遮断(BAI)或是长时间的战斗空中巡逻(CAP)任务来争夺局部制空权。其独特的设计优势,在俄乌冲突的特定战场需求面前,反而成为了一种局限,导致这款著名的空中“利器”在大部分时间里只能扮演一个旁观者的角色。

导弹对决

战争初期,西方国家向乌克兰提供了数以万计的先进单兵反坦克导弹,如美国的“标枪”(Javelin)和瑞典英国联合研制的NLAW(下一代轻型反坦克武器)。这些被誉为“坦克杀手”的导弹,以其攻顶模式、发射后不管等先进特性,一度被寄予厚望,期望能有效阻滞俄军庞大的装甲洪流。

实战中,这些反坦克导弹确实给俄军造成了损失,特别是在战争初期的遭遇战和伏击战中,摧毁了一定数量的坦克和装甲车辆,对俄军的进攻节奏产生了一定影响。社交媒体上流传的许多战果视频也一度强化了它们的“神奇”形象。

随着战事的推移和战线趋于稳定,这些西方反坦克导弹的整体表现似乎并未完全达到最初的预期效果,其“费效比”被认为相对较低。首先,俄军装甲部队迅速采取了应对措施,例如在坦克顶部加装简易的格栅装甲(“顶棚”),以提前引爆或干扰攻顶弹药;其次,改进了步坦协同战术,加强了对反坦克小组的侦察和火力压制;再次,单枚导弹的价格不菲(例如“标枪”导弹系统成本高昂),相对于可能需要消耗多枚导弹才能确保摧毁一个目标(尤其是在有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其总体成本效益受到质疑;最后,在堑壕战和阵地战为主的阶段,大规模装甲突击的机会减少,反坦克导弹的用武之地相对受限。

乌克兰继承自苏联的S-300系列远程防空导弹系统,虽然纸面性能强大,射程远、抗干扰能力较强,但在实战中却被评价为“非常鸡肋”。这可能与其系统庞大、机动性差、部署和撤收时间长、雷达特征明显易被敌方侦察和火力打击有关。在高强度的战场环境下,这种大型固定或半固定式防空系统生存能力面临严峻挑战。

有趣的是,反而是更为老旧的苏制“山毛榉”(Buk-M1/M2/M3,北约代号SA-11/17/27)中程防空导弹系统,以及西方援助的多种现代中短程防空系统(如NASAMS、IRIS-T SLM等),在实战中发挥了更为显著的作用。

俄方认为那些能够利用地形、植被巧妙隐藏自身行踪,并且具备较高机动性的“山毛榉”导弹发射车,对俄军的固定翼战机和直升机等空中目标构成了持续且严重的威胁。“山毛榉”系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相对较好的机动性、较短的反应时间以及能够有效对付俄军常用空袭平台的能力。

“网红”无人机过气:“小飞手”逆袭成主角?

土耳其研制的“旗手”TB-2(Bayraktar TB2)察打一体无人机曾在2020年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冲突中大放异彩,凭借其相对较低的成本、长航时滞空能力以及精确打击能力,有效摧毁了大量亚美尼亚军队的装甲车辆、炮兵阵地和防空系统,一时间被誉为改变战争规则的“空中死神”,成为了全球瞩目的“网红”武器。

在俄乌战争初期,TB-2也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参与了对俄军地面目标的打击行动,并取得了一些战果,为乌克兰的抵抗注入了信心。随着战争的持续,TB-2的“神话”很快开始褪色。俄军逐步适应了这种新型威胁,加强了野战防空部署,提升了电子战干扰能力,使得在缺乏有效空中掩护和电子对抗支持下飞行的TB-2生存能力急剧下降,战损率显著升高。

就在TB-2等传统军用无人机面临越来越大挑战的同时,一种出乎许多人意料的新型空中力量却异军突起,成为了战场上的新宠,这就是由商业市场常见的竞速无人机或航拍无人机改装而来的FPV(第一人称视角)“神风”无人机。

这些无人机的采购成本极低,往往只需数百美元,经过士兵或志愿者的简单改装(主要是加装战斗部和改进通信链路),就能变成一种廉价、高效、且具备精确打击能力的自杀式攻击武器。

操作这些无人机的“飞手”,通过佩戴FPV眼镜,能够获得身临其境的飞行视角,以极高的精度操控无人机,高速扑向目标的最脆弱部位,如坦克顶部的炮塔舱盖、发动机格栅,或是藏身于堑壕、建筑物内的步兵。这种攻击方式不仅成本极低,使得攻击次数几乎不受限制,而且由于无人机体积小、速度快、飞行路径灵活多变,传统防空系统很难有效拦截。

据称在2023年夏季反攻期间,乌军士兵利用这种廉价的改装FPV无人机,在单日内创下了摧毁多达23辆俄军T-90坦克的记录。无论具体数字如何,FPV无人机的广泛应用,都标志着一种战争模式的转变:低成本、分布式、智能化(依靠人操作的智能)的攻击手段,正在对传统昂贵、集中的重型装备构成前所未有的挑战。

返璞归真:来自战场的“三大铁律”

经历了近两年的残酷消耗战,俄军方面认识到的“三大铁律”,这些经验教训对于理解大规模现代战争的内在逻辑至关重要:

1. 武器库存“解封”需务实:过度依赖封存的老旧武器装备可能是个陷阱。启封和修复复杂的技术装备耗时耗力,且可靠性存疑。俄罗斯宁愿优先启封数千辆技术性能相对落后、但结构简单、启封流程快捷的T-62型坦克,而非更先进但启封困难的型号。这表明,战时的装备动员,实用性和效率往往优先于单纯的纸面性能。

2. 数量规模仍是硬道理:现代战争依然是人力和物力的较量。不要总想着“以少胜多”的奇迹,尤其是在消耗战中。拥有足够数量的兵员,形成局部的数量优势(“以多打少”),仍然是争取战场主动权和胜利的基础。这对于那些试图建立“小而精”军队的国家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提醒。

“战争之神”炮兵不可替代:*战场上存在成千上万个需要打击或压制的目标,仅依靠精确但数量有限、成本高昂的导弹是远远不够的。炮兵,特别是拥有大量精确制导炮弹的炮兵,在提供持续、密集、覆盖性的火力支援方面,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炮兵是战争之神”这句古老的格言,在俄乌战场上再次得到了印证。

参考资料:[1]赵星宇,冯敏涛,周悦,尹晶晶.浅谈俄乌冲突及对全球导弹武器装备发展的影响[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22(12):4-7

来源:海大富富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