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赤霉病为害症状以穗腐为主,先在小穗和颖片上出现水渍状褐斑,后逐渐扩展到整个小穗,病小穗随即枯黄;当气候潮湿时,在小穗基部或颖片合缝处长出一层粉红色的霉状物(分生孢子),空气干燥时病部和病部以上枯死,形成白穗,不产生霉层,后期病部可产生黑色颗粒(即子囊壳)。
小麦赤霉病在全国各麦区都有发生,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一般流行年份可减产5%-15%,而且病麦中还产生对人畜有毒的物质,严重影响小麦品质和利用价值。
一、赤霉病症状
赤霉病为害症状以穗腐为主,先在小穗和颖片上出现水渍状褐斑,后逐渐扩展到整个小穗,病小穗随即枯黄;当气候潮湿时,在小穗基部或颖片合缝处长出一层粉红色的霉状物(分生孢子),空气干燥时病部和病部以上枯死,形成白穗,不产生霉层,后期病部可产生黑色颗粒(即子囊壳)。
二、病原物
病原物的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无性态为禾谷镰孢,其他多种镰孢如燕麦镰孢、黄色镰孢等均可发病。
三、发病条件
小麦赤霉病菌在土表的稻桩或玉米秸秆等作物残体上越夏、越冬,以菌丝体状态越冬;翌年春季形子囊孢子,经气流传播至小麦穗部,从凋萎的花药侵入小穗:小麦不同生育期对病菌侵入的难易有很大差异,扬花期最感病,抽穗期次之;在有大量菌源存在的条件下,小麦抽穗扬花期间若遇3天以上连续阴雨,气温保持在15℃以上,赤霉病将大流行。
四、防治方法
1.选用抗耐病品种,是控制赤霉病为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在当前推广的小麦品种中,以烟农、郑麦、荃麦较抗赤霉病。
2.深耕灭茬,清除病残体。适期播种,合理施肥、浇水,避免大水漫灌等栽培措施,降低农田小气候的湿度,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生态环境是防治赤霉病的一项基础措施。
3.药剂防治。在长江中下游,喷药时期往往阴雨连绵或时晴时雨,必须抢在雨前或雨停间隙露水干后抢时喷药,喷药后遇雨可隔5~7天再喷1次,以提高治效果。防治方法为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75克加水50-75公斤常量喷雾,可隔5~7天再喷1次,喷药时要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今喷雾;用足药量,施药后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重点选用对赤霉病毒素控制较强的高效药剂,如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叶菌唑、丙唑·戊唑醇等化学药剂,或与井冈·枯芽菌、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药剂桶混使用。
五、全程绿色防控“五好”技术
1.好时机。紧抓小麦齐穗至扬花期开展第一次防治(见花打药),要按照防治药剂说明书推荐用药上限用足药量;沿淮及其以南麦区、淮北中西部麦区施药后5天左右开展第二次防治,淮北东部麦区视天气变化开展第二次防治。若小麦扬花期遇阴雨天气,选择雨停间隙或抢在雨前施药,药后6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治。
2.好药剂。
实施以防治小麦赤霉病为主,兼治蚜虫、锈病、白粉病等总体防治技术。小麦赤霉病防治坚持“用好药”原则,重点推荐对赤霉病病害防效好、控毒效果强,且对锈病和白粉病有兼治效果的药剂,如丙硫菌唑、氰烯·戊唑醇、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丙唑·戊唑醇等。防治药剂须具有渗透性强、耐雨水冲刷、持效性好等特性。注意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避免或延缓产生抗药性。多菌灵抗药性较高的地区,慎用多菌灵单剂及其复配制剂。
3.好药械。推广使用植保无人飞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现代高效植保机械防治小麦赤霉病。规范植保无人飞机防治作业标准,执行好相关技术参数。植保无人机施药须使用自主飞行模式,同时添加飞防助剂,进行扫边防治;热雾机防治,应配合稳定剂使用。
4.好品种。目前小麦品种赤霉病的抗性总体不强,播种时要大力推广种植对赤霉病抗病性较强的小麦品种。
5.好平台。在全省推广应用省植保无人飞机防治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管理平台,调度赤霉病防控工作进度,对植保无人飞机防治赤霉病作业质量进行第三方监管,提高防治作业质量。
来源:李二狗的乡村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