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脉深处的行知路 ——寻访心灵栖息的“小树林”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2 17:50 1

摘要:我见到过很多树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都淹没在岁月的尘土中。唯独这片“小树林”让我割舍不下,她在我近乎麻木的心中激起了涟漪,让我对教育,对人生定位有了更多思考。

我见到过很多树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都淹没在岁月的尘土中。唯独这片“小树林”让我割舍不下,她在我近乎麻木的心中激起了涟漪,让我对教育,对人生定位有了更多思考。

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下午,我走进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基地。我走进了一所干净、纯粹的学校,我走进了一片心灵栖息的“小树林”。

进了行知教育基地大门,沿着一条宽敞的道路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一片小树林,在一排平房旁边整齐地排列着,像是一排排忠诚的士兵,护卫着旁边的老校舍。

接待我的郑老师从小树林的另一端走出来,我们在小树林前相遇。关于行知教育的故事也便从这片小树林开始。

郑老师开始没有讲小树林的故事,而是从小树林旁边陶行知的雕像开始讲起,他给我讲了陶行知的经历及教育理念。我听着郑老师的讲解,看到陶行知的雕像在午后和煦的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个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生命仅五十多个春秋,但思想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从陶行知雕像往前走几十米,有一个花圃,花圃中有一块石头,石头上刻了一个字。郑老师问我,这个字认识吗?我端详这个字,对郑老师说,这个字左右是“行”的两个偏旁部首,中间是“知”的两个偏旁部首。但怎么读,我不知道。

郑老师说,你看得很精准,字的确是由行知两个字拆分组合而成,字的读音是gan。这是为了凸显陶行知“以行致知”理念所创造的新字。

步入行知教育基地,这样的承载行知教育理念的标识处处可见。行知小学墙体上“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小亭立柱上“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些话语把人带进了浓浓的行知教育传承的氛围中。

在走向旧校舍的路上,我们再一次经过小树林。这次郑老师停下脚步给我讲小树林的故事。

小树林,是80年代初建设校舍时杨瑞清校长带领师生栽下的树,是一百余棵杉树。当时栽树,主要是为了打造桌椅。随着时间推移,桌椅问题逐步解决了,不再需要这些树来打造桌椅。这些树就一直在校园里成长,成了校园的一片小树林,见证着行知教育的发展历程。

“这些树和基地同岁。”郑老师轻轻地说。这个中等个子、举止儒雅的男人触摸树干专注的神情让我动容。我不由得抚摸着杉树的树干,粗糙的树皮让我有沧桑之感。

杉树的树皮是一本书,镌刻着树的年轮,镌刻着人的岁月。四十圈年轮里封存着多少学生晨读的霜痕,封存着多少老师讲课的身影,封存着多少人成长的印记。树皮上深浅不一的刻痕,恰似陶行知在《中国教育改造》中划下的批注——不是伤痕,而是丈量生命深度的标尺。

穿过小树林,就到了行知教育基地的旧校舍,旧校舍是原来的五里村小学。如今,这旧校舍被用作展馆和办公室。一处陈列众多农具的展厅很有特点,有耕地的犁耙,有晾晒粮食的筐子和篮子等。能如此精心地保存这些农具,让我感受到杨瑞清校长他们坚守乡村教育所散发的力量。

看到这个展厅,与我同行的麦秆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司老师有浓厚的兴趣,她对郑老师说,她所做的麦秆画原料是麦秆,就是来源于农作物,与行知教育的乡村教育很吻合,可以把非遗麦秆画课程与行知教育结合,开设学校的兴趣班,开展非遗研学活动。郑老师对此颇为认同。

离开行知教育基地时,郑老师送我了两本杂志和一本书,其中都有行知教育基地的相关内容。我回到家后认真地阅读这些文字,我被行知教育扎根乡村四十余年的经历所感动。

我眼前常浮现校园中那排列整齐的小树林。我透过小树林闪动的光影,仿佛看到了学生扛着凳子在乡间小路上走向学校的身影,孩子们的身影在狭窄的小路上成了一条直线;我仿佛看到了杨瑞清校长带着师生在校园种植杉树的情景,一颗颗幼小的树苗透过师生的双手种在土地中。

树苗的长大过程就是孩子长大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种树的道理一直就是与教育的道理相融合的。杨瑞清他们种下的不仅仅是树,是种下了希望,种下了坚守,种下了信仰!

行知教育基地的“小树林”于我而言,是心灵栖息的地方。让我浮躁的心得以安静。更让我觉醒:脚踏实地,方能找到自己的根系所在。

这个清晨,我站在书房的窗前,我看到晨雾弥漫在大地上。我在晨雾中仿佛又看到了行知教育基地的那片小树林,我分明看到一片树叶飘落而下,它掠过陶行知雕像手中的书卷,轻轻停驻在前面花圃中的刻有字的石块上。

刹那间,四十余年光阴在叶脉中奔涌:从五里村夯土墙下的灯影,到如今照耀国内外学子的智慧林,这片土地始终在用最朴素的辩证法诠释永恒——唯有深扎泥土的,才能触摸星空;甘做时代浮萍的,终将失去自己的河流。

教育的目的,实际上就是帮助人们找到自己的根脉。行知教育的智慧,是把课程开设在泥土上。正如杨瑞清在访谈中所言:“教育的本质不是把树苗拔高,而是帮它找到属于自己的地脉。”

根脉深处的行知路。行知教育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成长的路径。这条路的源头在那片小树林中,在根脉深处的土地上。教育,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有源源不断的营养。人的成长也是这样,只有脚踏实地,才能持续前行。

人的心灵,需要找到栖息地。行知教育的那片小树林,让我的心有了归属感。唯愿我们都能找到自己心灵栖息的“小树林”。

作者:刘华媒体人,传统文化传播者

2025年3月22日

来源:紫牛号精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