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直到最近,有家叫Koah的初创公司刚拿了5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想解决这个让整个AI行业头疼的问题,要知道,像OpenAI这样的平台,也就5%用户愿意付费订阅,剩下95%用户根本带不来收入,这浪费的商业机会可太大了。
现在大家天天跟ChatGPT这类AI助手聊天,可你有没有发现,从来没在里面见过广告?
不是这些平台不想变现,是真没人搞懂咋在对话里优雅插广告。
直到最近,有家叫Koah的初创公司刚拿了5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想解决这个让整个AI行业头疼的问题,要知道,像OpenAI这样的平台,也就5%用户愿意付费订阅,剩下95%用户根本带不来收入,这浪费的商业机会可太大了。
我身边好多朋友都这样,手机里装了一堆AI工具,今天用这个写文案,明天用那个查资料,可真要让他们掏钱订阅?门儿都没有。老
实讲,不是大伙小气,是现在“订阅疲劳”太严重了。
你想啊,要是同时用AI研究工具、健身助手、写作软件,一个月下来得花80到100美元,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这可不是笔小数目。
本来想觉得订阅模式能撑住AI应用的变现,后来发现完全没考虑不同用户的付费能力,Koah的CEO就说过,拉丁美洲有好几百万AI用户,可你让他们每月掏20美元订阅?想都别想。
更麻烦的是开发者这边,AI每次交互都有计算成本,不管用户付不付费,成本就在那儿。这就陷入个怪圈:免费用户越多,开发者亏得越多;可要是没有免费版,又攒不下用户基数。
我认识几个做AI应用的朋友,他们说为了让用户觉得订阅值,只能一个劲加功能,把产品搞得越来越复杂。
那些简单又好用的“氛围向”应用,明明用户喜欢,可没法证明值每月付费,最后只能放弃。
如此看来,传统订阅模式对AI应用来说,真的走不通了。
既然订阅这条路走不通,那AI应用总不能一直靠融资“输血”吧?这时候Koah的方案就显得挺有意思了。它没像传统广告那样搞弹窗、横幅,而是做了种“AI原生广告”,直接融进对话里。
你问AI“创业该选啥商业策略”,它会跟你掰扯得明明白白,说着说着可能提一嘴UpWork,说在那儿能找着帮公司干活的自由职业者,这就是Koah的广告,不光不打断聊天,说不定还真能帮上你。
说实话,这种方式比硬塞广告强太多了,至少不会让人觉得反感。
而且开发者想用这个广告也简单,Koah给了个轻量级SDK,一天就能集成好。这东西不是靠关键词匹配瞎推广告,是真能看懂对话上下文,知道你这会儿需要啥,再推对应的内容。
现在Koah已经跟Luzia、Heal这些知名AI应用合作了,覆盖了好几千万用户,广告主也有UpWork、Skillshare这些牌子。
更关键的是数据,它的广告点击率比传统展示广告高不少,合作的开发者前30天平均能赚1万美元,对小团队来说,这可是笔不小的收入。
Koah这方法听着挺好,但能不能成,还得看市场买不买账。全球数字广告都上万亿美元了,可AI聊天里的广告几乎是空白,这空间确实大。
Forerunner的投资人就说过,现在每周有7亿人用ChatGPT,不是技术推着用户用AI,是用户自己有需求了,这对Koah来说,可是个好机会。
不过挑战也不少。现在用户觉得广告还行,是因为量少,要是以后铺多了,大伙会不会烦?这谁也说不准。
而且很多广告主、开发者还不信AI广告能成,Koah得花功夫去说服他们。更要命的是,Google、Meta这些巨头要是也来做这个,Koah能不能扛住?毕竟人家有更多广告主资源,技术实力也强。
当然,Koah也有自己的优势。它专门盯准那些“长尾”AI应用,就是那些基于大模型做的小应用,这些应用没能力自己搞变现,Koah正好能帮上忙。
现在已经有不少案例证明它的价值了,比如Answers.ai,本来在TikTok上打广告成本越来越高,跟Koah合作后,不光找着了爱用AI的学生用户,获客成本还降了不少。
还有家庭助手Ollie,10分钟就启动了广告,用户留存也比行业平均水平高。
说实话,Koah这事儿不光是自己想当独角兽,更重要的是给AI行业指了条新路子。
以前好多有创意的AI应用,因为没法变现只能消失,现在有了广告这个选项,说不定能活下来,AI生态也能更丰富。
但要说它一定能成?也不一定,毕竟巨头虎视眈眈,用户接受度也得慢慢验证。
不过不管最后结果咋样,Koah至少让大家看到,GenAI时代的广告不一定非得是烦人的样子,还能有更舒服、更有用的模式,这就挺有意义的了。
来源:知夏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