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令人意外的是,缅甸军方居然在救援中,对运送中国红十字会物资的车队鸣枪示警,这一行为让一心救援的中国人员心寒,事情虽已得到妥善处理,但也间接导致中国救援队提前与国际救援队离场。
本文所述内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息来源,赘述于本文结尾
自从缅甸地震发生,出于人道主义的中国及时派救援队救援,物力人力更是一样不落。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令人意外的是,缅甸军方居然在救援中,对运送中国红十字会物资的车队鸣枪示警,这一行为让一心救援的中国人员心寒,事情虽已得到妥善处理,但也间接导致中国救援队提前与国际救援队离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在中国救援队离开缅甸不到一天,缅甸再次对中国国发起“救援信号”,中国果断做出回应,那么,缅甸发出来什么样的“救援信息”?中国又是如何回应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地震发生后,中国救援队82名队员携带38吨专业设备搭乘包机抵达缅甸,成为首支抵达灾区的国际救援力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曼德勒市长城饭店救援点,队员们在42℃高温下连续作业5小时,成功营救出被困60小时的女性幸存者。
就在入缅救援队争分夺秒抢救被困人员时,9辆悬挂红十字标志的中国救援卡车在掸邦瑙丘镇遭遇缅军鸣枪拦截,并且缅甸军方声称车队“进入冲突区域未通报”。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据地方武装德昂民族解放军提供的通信记录显示,救援卡车的路线早已提前72小时报备。
此事件一出便引发国际舆论轩然大波,国际人道法专家指出,标有红十字标志的车辆享有通行豁免权,缅军行为严重违反《日内瓦公约》。
图片来源于网络
面对缅军的这一行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4月2日记者会上却并未直接回应鸣枪细节,而是通过“物资安全”的表述传递底线。
这种“克制但坚定”的外交策略,既避免与缅方公开对抗,又通过舆论压力敦促其保障救援通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之后,通过中国与缅甸的严正交涉,缅甸军政府于4月2日宣布停火20天,并由敏昂莱亲自慰问中国救援队。
慰问结束后,救援队又投入到了工作中,截至到4月9日撤离时,中国救援队累计救出9名幸存者,排查28.7万平方米建筑,开展2000余人次义诊。
图片来源于网络
4月9日,中国与其他国际救援队同时撤出缅甸,在救援队返回一天后,中国又应缅甸政府要求,再次向缅甸政府援助10亿元人民币。
在这10亿元中,40%用于缅甸的医疗防疫,30%用于它的住房重建,20%用于文物保护,10%用于农业恢复,这种“输血+造血”的模式,既解缅甸的燃眉之急,又为长期重建奠定基础。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中国来说,援助缅甸是基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的考虑,它是中国西南边境安全屏障,而且中缅油气管道、中缅铁路等“一带一路”项目直接关系中国能源安全,如果缅甸局势失控,可能导致难民潮涌入云南,威胁边境稳定。
尽管政府考虑如此细致,但中国民众对缅甸的复杂情感在此次事件中集中爆发,这种情绪并非空穴来风,仅仅在2023年就发生37起中资企业遇袭事件,损失达12亿美元,尤其是在鸣枪事件后,更让民众质疑“善意是否被滥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
虽然中美之间存在摩擦,但中缅关系的根基却依然稳固,在地震发生后,缅甸驻华大使丁貌瑞在接受采访时连用三个“感谢”表达谢意,称中国援助是“胞波情谊的最好见证”。
在中国外交部在回应鸣枪事件时,外交发言人也使用“胞波”这一传统称谓,彰显对双边关系的珍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缅之间如此友好的关系其实是源于两国深度的利益交融,中国是缅甸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210亿美元,占缅甸外贸总额的38%。
在能源领域,中缅油气管道每年向中国输送220亿立方米天然气,满足云南、广西等省20%的用气需求,这些“硬联通”与“软联通”,构成中缅关系的稳定器。
信源:
原文记载于京报网2025-04-10关于:中方决定向缅方追加提供10亿元人民币紧急人道主义救灾援助
原文记载于京报网2025-04-11关于:中方决定追加救灾援助,缅方:中国是真朋友、好朋友原文记载于大象新闻2025-04-02关于:缅军对中国救灾车队鸣枪?中方回应
原文记载于环球网2025-04-09 16:3关于:不负生命的等待——中国救援队伍驰援缅甸地震灾区见闻
原文记载于新华社2025-04-09关于:中国政府援缅第五批紧急人道主义地震救灾物资抵达缅甸
来源:潮鹿逐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