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成国,一个从湖北长阳土家山寨走出的文化守望者,他的文字如同清江之水,既有着山泉般的清澈纯净,又蕴含着岁月积淀的深沉力量。作为曾经的地委领导、宣传文化工作者,他的人生轨迹始终与民族文化血脉相连。这篇《“长阳十一老”:高举民族文化的火炬 前行在弘扬先进文化的金光
一群耄耋老人的文化精神引领
——读文成国《“长阳十一老”:高举民族文化的火炬 前行在弘扬先进文化的金光大道上》
吴云立
一、文成国其人其文:从山乡走出的文化守望者
文成国,一个从湖北长阳土家山寨走出的文化守望者,他的文字如同清江之水,既有着山泉般的清澈纯净,又蕴含着岁月积淀的深沉力量。作为曾经的地委领导、宣传文化工作者,他的人生轨迹始终与民族文化血脉相连。这篇《“长阳十一老”:高举民族文化的火炬 前行在弘扬先进文化的金光大道上》,不仅是一篇纪念文章,更是一部微缩的文化史诗,记录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与精神传承。
文成国的文字风格独具特色,既有土家山歌般的质朴豪放,又不失知识分子的理性思考。他的叙述常常从个人经历出发,以细腻的笔触描绘时代背景下的人物命运,让读者在感受个体生命温度的同时,窥见整个时代的文化变迁。在这篇文章中,他采用“以点带面”的叙事策略,通过自身与几位文化老人的交往经历,勾勒出长阳地区文化传承的整体图景。这种写法既真实可感,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成国作为叙述者的双重身份:他既是这些文化故事的亲历者,又是站在更高层面的观察者和思考者。这种双重视角使他的文章既充满情感的温度,又具有思想的深度。他在讲述个人记忆时,不忘将个体经历置于时代大背景下考量;在追忆文化往事时,始终关注其对当代的文化启示。这种叙事策略使得文章超越了简单的怀旧,而成为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
二、文成国与十一老的文化情缘:跨越半个世纪的精神对话
文成国与“长阳十一老”的交集,是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文化情缘。文章中最令人动容的,是作者以细腻笔触回忆与几位文化老人的交往经历,这些个人化的叙事成为理解长阳文化生态的重要窗口。
与肖国松的相遇发生在文成国人生最困顿的时期。1971年,高中毕业回乡务农的文成国正处在理想与现实的剧烈碰撞中。他推行的农业新技术和除夕炸石修路等“革命行动”,在保守的山乡引起诸多非议。正是在这样的精神困境中,县创作组的肖国松和刘明春的到来,如同一缕文化春风,吹散了他心头的阴霾。文成国生动地记述了那个夏天的傍晚,“两位衣着整洁、斜背着挎包的'工作同志'”来到他家,这个场景至今仍清晰地烙印在他的记忆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肖国松通过“祖父本姓文”的血缘关联,与文成国拉近了距离,这种以文化为纽带、以血脉为桥梁的交往方式,本身就体现了土家族文化传承的特色。
与龚发达的交往则展现了文化传承中师道尊严的动人图景。文成国回忆自己拿着习作《支书关怀战冰雪》去文化馆请教的情景,龚发达不仅细致指导修改,强调“朴素中见深情”,还留他在办公室修改,甚至请到家中吃饭。更令人感动的是,龚发达为了推荐这首作品,花了近两个小时拨打程控电话,耐心等待与《湖北文艺》编辑部的通话。这种对后学的无私提携,正是长阳文化得以薪火相传的重要原因。
与宋兴宏的相遇则发生在文成国人生转折期。1975年,他调到宜昌地委机关工作,在地委宿舍结识了同乡宋兴宏。宋兴宏“嘴不勤可以,但眼要勤笔要勤”的教诲,成为文成国职业生涯的座右铭。这段交往体现了长阳文化人之间那种超越地位差异的同乡情谊和文化共鸣。
这些个人化的叙事之所以珍贵,在于它们揭示了文化传承的人际维度。文化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具体的人际交往、师承关系和情感纽带得以传递的。文成国通过这些细腻的个人记忆,让我们看到了长阳文化生态的鲜活面貌。
三、十一老的文化辉煌:耄耋之年的青春书写
“长阳十一老”是一个平均年龄超过85岁的文化群体,他们每个人都是一部活的文化史,都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肖国松(1938年-)是土家族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创作涵盖寓言、童话、叙事长诗等多个领域,代表作《萧国松寓言集》被教育部列入《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书目。他的作品根植土家文化沃土,《老巴子》《格桑花》等长诗磅礴大气,《孙家香故事集》的整理出版填补了土家族个人故事专集的空白。特别令人惊叹的是,年过八旬的他开始学画,并写道:“八十一岁始学画,毕竟夕阳已西下,爱美之心犹未死,总把晚霞作朝霞。”这种永不停歇的创作激情,正是文化老人最动人的精神品质。
龚发达(1927-2015)是长阳文化事业的奠基者之一。虽然已故未能列入“十一老”,但他的文化精神深深影响着这个群体。作为长阳县文化馆原馆长,他致力于土家文化挖掘与弘扬,主推的长阳山歌被誉为“精神原子弹”。他主持整理的《清江文艺》培养了一大批文艺人才,他提出的“没有文化的干部是愚蠢的干部”至今振聋发聩。文成国回忆他在全县三级干部会上讲文化的场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化工作者的自信与担当。
宋兴宏(1938年生)是教育家兼诗人。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后,曾任长阳一中校长,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他的诗集《信笔诗稿》融合传统诗词形式与现代生活内容,创作的《鸣凤竹枝词》102首被地方文化平台收录。文成国特别提到他的《渺忆读小学》,让同龄人产生强烈共鸣,这正是优秀文艺作品的魅力所在。
杨发兴(1928年3月—)是教育界与诗词界双栖的代表。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的他,长期从事语文教学与方言研究,主编《长阳方言志》等语言学专著。作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他主编《长阳诗词选抄》,出版《鸿泥集》等诗集,部分作品获全国性奖项。他曾参加青年远征军,1949年起义后复员回乡,这段特殊经历使他的诗词创作具有深厚的历史感。
胡德声, 男,1945年生,湖北省长阳县人,政工师。先后在长阳县文教局、县委机关供职,曾任长阳县委办公室秘书、秘书科长、机要科科长等职。1984年调入长阳县工商银行任党委副书记、副行长。曾任中国工商银行长阳县支行工会主席。撰写的理论文章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30多篇,其中总行级8篇。获省行级以上一、二、三等奖的近十份。其中《现代企业制度与党建工作》、《从马克思精神生产力的理论高度看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试论档案的价值及开发利用的途径》、《当今领导必须研究用人之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银行企业化改革》文章均被十多家刊物采用。胡德声网名任逍遥,爱好文学,喜欢用笔端编织岁月,以情怀感悟人生。
覃守宪,是基层文化干部的代表。曾任资丘公社党委副书记,文学功底深厚,诗文随口吟来。文成国回忆随领导陪韩宁夫省长到资丘视察时与他有一面之缘,记住了他“朴实谦和的模样”。
覃章林(1935年10月—)是作家与企业家的奇妙结合。1997年退休后成为湖北省作家协会、诗词协会会员,创作多首关于昭君文化的诗词。同时担任多家企业高管,展现出土家族文化人与时俱进的精神面貌。
其他几位文化老人虽资料不详,但同样在各自领域为长阳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共同构成了长阳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四、十一面火炬十一面旗:民族文化传承的象征意义
“长阳十一老”不仅是十一位文化老人,更是十一面文化的火炬、十一面精神的旗帜。他们的价值不仅在于个人成就,更在于集体象征的文化意义。
他们是民族记忆的活载体。这些老人平均年龄超过85岁,亲身经历了从抗战到解放、从建国到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他们的创作和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民族历史。如杨发兴参加青年远征军的经历,肖国松记录土家民间故事的工作,都是珍贵的历史见证。通过他们的文字和口述,土家族的历史记忆得以保存和传递。
他们是文化传统的守护者。这些老人深谙土家族传统文化,精通诗词格律、民间文艺形式,同时又不忘创新。如肖国松将土家五句子歌融入童话创作,龚发达将长阳山歌推向全国,都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典范。他们在守护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护,使土家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他们是乡土情感的凝聚者。这些老人的创作深深植根于长阳的山水之间,充满对故乡的深情厚谊。肖国松的《秋夜梦歌》梦回老家椿树坪,宋兴宏的《渺忆读小学》回忆母校生活,都是乡土情感的动人表达。这种深植于土地的创作,具有强大的情感感染力。
他们是文化自信的彰显者。在这些老人身上,我们看不到文化自卑,只有对土家文化的自豪与自信。龚发达敢于在全县三级干部会上讲文化,肖国松坚持用土家文化元素创作,都体现了文化自信的精神品质。这种自信源于对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热爱。
他们是“第二个结合”的实践者。这些老人的创作实践,完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精神。他们既坚守民族文化立场,又拥抱现代文明;既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又面向现代生活创新,为“第二个结合”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案例。
五、土家人的骄傲民族的脊梁:文化老人的时代启示
“长阳十一老”的文化实践,给我们这个时代带来了深刻启示。在全球化、数字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他们的坚守与创新显得尤为珍贵。
他们证明了文化传承的人文价值。在这个物质至上的时代,这些老人坚守文化理想,用笔墨书写精神追求,提醒我们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功利主义、物质主义的一种抵制,彰显了人文精神的价值。
他们展现了老年生活的另一种可能。在普遍将老年视为衰退期的社会观念中,这些老人用实践证明老年可以是创作的黄金期,可以是文化贡献的高产期。他们打破了年龄的桎梏,展现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风貌。
他们体现了地方知识的全球意义。这些老人深耕长阳本土文化,但其价值却超越了地域限制。肖国松的寓言被列入教育部推荐书目,龚发达推广的长阳山歌唱响大江南北,证明地方性知识具有全球性价值。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他们身上得到完美体现。
他们诠释了文化担当的深刻内涵。这些老人不以文化为消遣,而以文化为使命,主动承担起文化传承的历史责任。这种担当精神,在文化快餐化、碎片化的今天,尤其值得学习和弘扬。
他们预示了文化复兴的希望之路。通过这些老人的实践,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复兴的基层路径——扎根乡土、传承创新、以人为本、薪火相传。他们的经验表明,文化复兴不是空中楼阁,而是需要一代代人的扎实工作。
文成国的文章,为我们记录了这些文化老人的精神风貌,更重要的是,它唤起我们对文化传承的思考与行动。这些耄耋老人用生命点燃的文化火炬,需要更多人接过并传递下去。他们的精神引领,不仅照亮了长阳的山山水水,也照亮了民族文化复兴的前行道路。
在结束这篇评论之际,我们不禁要问:在这个变化迅捷的时代,我们能否像这些文化老人一样,保持对文化的敬畏与热爱?能否在追逐现代性的同时,不忘守护精神家园?能否将民族文化的火炬高高举起,继续前行在弘扬先进文化的金光大道上?这是“长阳十一老”留给我们的思考,也是文成国文章的价值所在。
2025年9月17日,有感于一群文化的传播者。
吴云立,高级教师,中国通俗文艺协会会员,云南省演讲学会常务理事西双版纳工作部部长,云南省评论家协会会员,西双版纳评论家协会顾问,《百姓作家》副主编,西双版纳作协音舞协会会员
来源:红叶紫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