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庭教育作为人类理性和智力的重要延续方式之一,在不同程度上将受到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人工智能正在介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变革性地冲击人类的理性和智力边界。
家庭教育作为人类理性和智力的重要延续方式之一,在不同程度上将受到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技术的迭代和普及,AI对于家庭教育的介入将不再止于智能学习机、学习类 APP 的形式,在不远的将来还将影响家庭教育的核心。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张诗瑶在《AI重塑家庭教育:十二个关键问题》中提供了
应对AI时代教育挑战的全新视角,以期帮助家长在技术浪潮中找到清晰的育儿策略。AI重塑家庭教育:十二个关键问题
ISBN:978-7-300-33906-1
作者:张诗瑶
出版时间:2025-4
家长如何使用AI?家长使用AI能做什么?如何让孩子在海量信息中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如何培养孩子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这些问题正是本书的核心关注点。张诗瑶博士作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长期致力于智能传播和家庭教育研究,她的这本书从理论到实践,为家长提供了全面且实用的指导。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还特别关注AI技术在家庭教育中的伦理问题
,提醒家长如何正确使用AI工具,避免内容陷阱,并帮助孩子建立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些内容不仅回应了家长们面对新技术冲击的深层焦虑,也为家庭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今天是国际家庭日
,这一国际日的设立旨在提高对有关家庭问题的意识,而在今天,如何在AI时代重塑家庭教育,让家庭成为孩子成长的温暖港湾绝对是值得加入家庭日讨论议程的议题。在这一背景下,《AI重塑家庭教育:十二个关键问题》无疑为家庭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它不仅是一本育儿指南,更是一份面向未来的教育宣言。01 内容介绍
在AI可以在3秒之内提供答案的时代,如何帮助孩子重构不可替代的竞争力?如何低成本打造AI家庭私教?本书针对0-18岁孩子的教育需求,聚焦AI时代教育模式的巨变,以十二个核心问题为线索,重塑传统育儿理念,建立家庭教育的新方法。
从重新定义家长角色,到构建低成本的AI私教系统;从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到培养“边做边学”的终身学习能力;从应对不同成长阶段的教育挑战,到规划未来职业路径,本书提供了一套全面且实用的育儿指南,帮助家长在技术浪潮中找到清晰的育儿策略。通过具体的实操建议,引导家长拥抱技术,帮助孩子构建强大的竞争力。
02 作者简介
张诗瑶,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江苏卫视《最强大脑》选手。研究方向为智能传播、网络舆论、媒介社会学、家庭教育。近年来发表中英文论文10余篇,主持1项博士后面上课题,作为课题组核心成员参与国社科重大项目、国家应急管理专项等多项课题,主笔参与近10项横向课题,撰写报告全网传播量近千万,被新华网、光明网、央视网等多个平台转发,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2025年3·15期间接受央视新闻采访。
03 专家推荐
《AI重塑家庭教育:十二个关键问题》一书准确把握了当前家庭教育与人工智能融合的时代脉搏,以“天人智一”和“人机共生”为理论基石,精准回应了家长们面对新技术冲击的深层焦虑。全书采用“问行合一”的方法论,结构清晰,从理论探讨过渡到实操指导,真正实现了知识与实践的融合,具有极强的操作性。
——沈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
在人工智能重构教育生态的时代,这本书引导家长根据新时代的社会变化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调整家庭教育的模式与方法。从0岁到18岁,每一个成长阶段的问题都在这里找到有温度、有智慧的回应。相信这本书能为家长答疑解惑。
——刘良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前,人工智能在社会各个方面的渗透已经成为了无法逃避的关键议题。作为一位父亲,如何为孩子提供AI教育也是我一直关注的话题。张诗瑶博士常年深耕于人工智能应用研究领域,她的这本新书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缓解了焦虑,同时也介绍了诸多可以“落地”的操作方案。对于希望将AI运用到家庭教育的读者来讲,这本书是一个可以信赖的工具箱。
——董晨宇,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
在 AI技术向社会面普及的过程中,个人与家庭如何利用之以促进生活向好向善,是一个现实问题。张诗瑶博士的新书《AI重塑家庭教育:十二个关键问题》,以提纲挈领的方法,为现代家庭在教育环节提供理解 AI、运用AI的核心知识。相信这本书能成为您和家人提升家庭教育质量、享受科技向善的良伴。
——李浩源,法律博主
04 前 言
亲爱的家长朋友:
当您翻开这本书时,或许心中正浮现出这样一个问题:当 AI 无处不在,孩子只需轻触屏幕就能获得海量信息时,我们还能为他们的成长带来怎样独特而温暖的价值?知识的获取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而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建立不可替代的竞争力——比如创造力、沟通力、批判性思维与情绪管理能力——成为我们共同面对的全新挑战。
AI 时代,重构孩子不可替代的竞争力
为了深入了解这些挑战,本书作者走访了 50 位不同背景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年龄跨度从 0 到 18 岁),了解他们在 AI 时代的真实困惑与具体场景。我们发现,在 AI 普及的当下,知识获取不再是难题,真正决定孩子成长高度的,反而是父母能否以独特的智慧和细腻的情感,激发孩子终身受益的能力。如何激励和引导孩子,培养他们独特且卓越的能力,将直接决定他们未来的竞争优势。
本书以“天人智一”(发挥人性智慧与 AI 智能的共同优势)和“人机共生” (人与 AI 携手协作,共同助力孩子成长)为核心理念,通过“问行合一”(通过精准提问和有效行动,将 AI 技术转化为实际的家庭教育成果)的方法,让家长快速上手,轻松实践。系统探讨如何利用 AI 赋能家庭教育。我们的关注点不仅是如何使用 AI 工具,更是如何与 AI 共创适合孩子个性成长的教育环境。从 0—3 岁的安全感建立,到 4—6 岁的情绪管理,到 7—12 岁的习惯养成,到 13—15
岁的独立思考,再到 16—18 岁的生涯规划,每个阶段都有明确且可操作的指导。
从学科辅导到四能教育
这本书不是技术专业书,而是面向普通家长的实用指南。我们深知,您需要的是立即使用的方法,而不是晦涩的算法原理或空洞的“未来教育”预示。无论您的孩子处于哪个成长阶段,您都可以利用 AI 工具轻松解决教育问题,同时守护家庭教育中不可替代的温度与深度。
即便资源有限,AI 也能成为您最得力的助手。借助 AI,您可以基于孩子当前的能力水平,为他们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成长路径,实现从基础认知的“低能”到“高能”,从兴趣单一的“单能”到视野广阔的“多能”,从综合能力的“多能”到创新突出的“超能”,最终发展为拥有独特创造力的“异能”。这个过程不需要您精通教育理论,只要您愿意陪伴和观察,与 AI 协作,就能创造一个丰富的学习环境,释放孩子的多元潜能,培养他们成为适应未来社会的创新型人才。
不必焦虑,家长的角色不是被弱化,而是变得更加重要
随着技术的发展,家长的角色并未被弱化,反而变得更加重要。AI 可以讲解知识点、批改作业,甚至模拟历史人物的对话,但永远无法取代您对孩子在情感上的支持与价值观上的引导。本书的第二章与第十一章特别强调了 AI 与家长之间的平衡关系,并为您提供在使用 AI 时需要关注的伦理问题,包括守护孩子的网络安全、避免内容陷阱、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增进而非削弱亲子关系。
过去几年,疫情与“双减”政策,让许多家长陷入“知道该做什么,却不知如何去做”的困境。本书的核心使命就是将这种无力感转化为切实的行动策略。例如,第五章告诉忙碌的您:0—3 岁儿童教育的核心并非复杂的认知开发,而是及时回应孩子需求的温暖互动。AI 可以帮助您分析孩子的成长数据,但真正建立孩子安全感的却是您真实的爱与陪伴。
我们相信,真正决定教育质量的,不是工具的先进程度,而是家长如何在“机器效率”和“人性温度”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当 AI 向孩子讲解复杂的概念时,您更需要关注孩子的情绪与反馈,把判断的空间交给孩子,适时给出一句温暖的回应:“没关系,我们一起再试试看。”这样的陪伴,胜过任何精准的算法。
从“应对 AI”到“拥抱 AI”
请记住,教育从不是为了适应机器,而是为了培养拥有独立人格、创造力和幸福感的人。
本书设计了丰富的家庭共学场景:如用 AI 生成科学实验方案后,全家一起动手实践;或在使用职业兴趣测评工具时,引导孩子深入思考理想生活的模样。这些实践帮助您将技术转化为亲子关系的“黏合剂”,而非“隔离墙”。
05 全书目录
第一章 AI来了,家长如何应对?
一、什么是AI家庭教育?
二、家长如何从“知识传递者”到“学习引导者”?
三、AI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让孩子“学会学习”
四、家长如何实践AI家庭教育?
第二章 如何让孩子拥有自己的“专属家教”?
一、AI个性化教育:孩子专属的智能家教
二、如何让AI工具成为孩子的学习“超级助手”?
三、AI与家长的平衡关系
第三章 职业启蒙教育:家长应该关注什么?
一、职业变革:家长该如何应对?
二、如何利用AI激发孩子的职业兴趣?
三、如何培养未来职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四章 不同年龄阶段,育儿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一、主要理论
二、身体、感官、语言和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婴幼儿阶段(0-3岁)
三、自我意识的发展与社会规制的初步认识:学龄前阶段(4-6岁)
四、结伴关系联结与社会权力探索:小学阶段(7-12岁)
五、完善自我道德与社会身份建构:中学阶段(13-15岁)
六、稳定自我形象与灵活框定规则:高中阶段(16-18岁)
第五章 婴幼儿阶段(0-3岁):AI如何辅助建立孩子的安全感与基本信任?
一、如何发现“隐形危机”?以全面安全守护宝宝健康
二、如何读懂身体信号?从日常行为中洞察深层需求
三、如何进行语言启蒙?
四、如何系统化培养生活习惯?
五、如何培养宝宝的社交技能?
第六章 学龄前阶段(4-6岁),如何为孩子奠定成长基石?
一、如何帮助孩子驾驭情绪的“过山车”?
二、如何帮助孩子专注完成任务?
三、如何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
四、如何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
第七章 小学阶段(7-12岁):如何发现和培养学习习惯?
一、如何引导孩子正确的价值观?
二、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三、如何发现孩子的兴趣特长?
第八章 初中阶段(13-15岁):如何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一、如何帮助孩子调整和转变思维?
二、如何进行青春期性教育?
三、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四、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如何进行初中阶段的学业规划?
第九章 高中阶段(16-18岁):如何规划专业发展?
一、面对新高考,AI如何帮助孩子进行选科?
二、如何通过AI视角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三、AI与传统备考方法如何有效结合?
四、如何控制AI对高三阶段学习的潜在干扰?
五、如何选择合适的专业?
六、如何辅助撰写文书?
第十章 如何用AI辅助孩子的学科学习?
一、数学:让抽象思维变得具体
二、语文:表达、阅读与理解能力
三、语言:口语练习与写作提升
四、科学:动手实践与逻辑分析
第十一章 AI家庭教育中,如何注意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
一、如何守护孩子的安全防线?
二、如何避开内容陷阱?
三、如何正确使用AI工具?
四、如何帮助孩子建立独立思考能力?
五、如何增进人际关系?
第十二章 家长如何用好AI?
一、家长如何与AI对话?
二、如何教孩子与AI对话时保持批判性?
三、AI说车轱辘话,家长应该怎么办?
四、如何用 AI 帮助孩子解决复杂问题?
五、如何用Prompt实现与AI的高效对话?
六、如何监控和评估AI的使用效果?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