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皇祐四年,范仲淹在赴任颍州途中病逝于徐州,享年六十四岁。这位一生忧国忧民的政治家、文学家,最终在奔波劳碌中走完了人生旅程。十二月,安葬于河南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下,仁宗亲书"褒贤之碑",追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追封楚国公。这样的身后哀荣,是对他一生功业的最好肯定
皇祐四年,范仲淹在赴任颍州途中病逝于徐州,享年六十四岁。这位一生忧国忧民的政治家、文学家,最终在奔波劳碌中走完了人生旅程。十二月,安葬于河南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下,仁宗亲书"褒贤之碑",追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追封楚国公。这样的身后哀荣,是对他一生功业的最好肯定。
范仲淹晚年依然心系百姓。皇祐元年调任杭州知州时,子弟们以为他有隐退之意,商议购置田产供他安享晚年,却被他严词拒绝。十月间,他反而出资购买良田千亩,让弟弟找人经营,收入分文不取,成立范氏义庄,资助范氏远祖的后代子孙口粮和婚丧嫁娶用度。皇祐三年升户部侍郎,调青州知州,因冬寒病重,请求调往颍州。
庆历六年,范仲淹到邓州任职,重修览秀亭、构筑春风阁、营造百花洲,设立花洲书院,闲暇时亲自讲学,使邓州文运大振。当时尹洙被贬筠州,疾病缠身,范仲淹接他来邓州养病。庆历八年,朝廷要调他知荆南府,邓州百姓殷切挽留,范仲淹也喜爱此地,奏请留任。在邓州三年间,百姓安居乐业,他的传世名篇《岳阳楼记》及许多诗文都创作于此。
范仲淹最引人注目的政治实践是庆历新政。庆历三年,西夏议和,边事稍宁,仁宗召他回京任枢密副使,又提拔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为谏官,锐意改革。六月,谏官上言范仲淹有宰辅之才,仁宗欲拜为参知政事,他推辞不就。八月,仁宗罢免副宰相王举正,再拜他为参知政事。
仁宗多次召见范仲淹、富弼等人征询天下大事。范仲淹认为朝廷积弊非一朝一夕能改,退朝后作《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等十项改革措施。仁宗采纳并颁行天下,只有府兵法因辅臣反对而作罢。庆历四年,范仲淹又上疏"再议兵屯、修京师外城、密定讨伐之谋"等七事,奏请扩大相权,由辅臣兼管军事、官吏升迁等,改革进一步深化。
新政实施后,恩荫减少、磨勘严密,既得利益者深感不便,毁谤新政的言论逐渐增多,"朋党"之议再起。六月边事又起,范仲淹请求外出巡守,被任命为陕西、河东宣抚使。庆历五年正月,反对声愈加激烈,范仲淹请求出知邠州,仁宗准奏,罢其参知政事之职,改任资政殿学士、知邠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十一月,因病上表请求解除四路帅任、出任邓州。随着范仲淹、富弼等离京,历时仅年余的新政逐渐废止。
范仲淹的军事才能在西夏战争中得到充分展现。宝元元年,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与宋决裂。次年率兵进犯,于三川口大败宋军。康定元年三月,边事吃紧,仁宗召范仲淹回京任天章阁待制、出知永兴军。七月升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八月范仲淹请知延州,到任后更改军队旧制,分部训练,轮流御敌,修筑青涧城和鄜城作为军事基地。
康定二年正月,仁宗命陕西各路讨伐西夏,范仲淹上疏建议加强防守,固守郦延,招纳西羌归附,徐图西夏,被采纳。他又奏请修筑承平、永平等要塞,把十二座旧要塞改建为城,使流亡百姓和羌族回归。二月元昊进兵渭州,韩琦命尹洙联络范仲淹同时发兵。范仲淹认为反攻时机未成熟,坚持不从。韩琦派任福出击,在好水川遇伏,折兵万余。四月仁宗降夏竦为豪州通判,范仲淹为户部员外郎、知耀州。
五月范仲淹改知庆州,兼环庆路都部署司事。到任后以朝廷名义犒赏羌族各部,签订条约,严明赏罚,使羌族脱离西夏为宋效力。又修筑大顺城遏止敌军进犯,修葺细腰、胡芦等军塞,切断敌军通路,使明珠、灭臧两部族归附。
庆历二年闰九月,元昊再次大举攻宋。泾原路王沿命葛怀敏率军阻击,在定川寨大败,丧师9400余人。元昊乘胜南下,进逼潘原,关中震动。十月范仲淹率六千军队从邠州、泾州出发救援,西夏军队撤出边塞。仁宗加封他为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任鄜延路都部署、经略安抚招讨使。十一月仁宗采纳范仲淹建议,恢复设置陕西路安抚、经略、招讨使,让范仲淹、韩琦、庞籍分领职事。范仲淹与韩琦在泾州设置官第,调整边将部署,号令清楚,爱护士兵,诚恳接纳归附羌人,至元昊称臣,西夏军不敢轻易犯境。
范仲淹的直言敢谏在朝中闻名。景祐元年他调任苏州知州,辟南园之地兴建郡学。时苏州水灾,他命民众疏通五条河渠,导引太湖水入海。次年因治水有功,调回京师判国子监,转升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大力整顿官僚机构,剔除弊政,开封府"肃然称治",时称"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景祐三年,范仲淹因不满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向仁宗进献《百官图》,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批评。吕夷简反讥他迂腐,诬蔑"越职言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范仲淹连上四章论斥吕夷简狡诈,被罢黜知饶州。侍御史韩渎曲意迎合,列写范仲淹同党姓名奏请张榜公示。余靖、尹洙、欧阳修等皆牵连遭贬。范仲淹被贬出京时无人敢送别,只有李紘、王质出郊饯行。景祐四年吕夷简被免相,士大夫们接连替范仲淹辩白,朋党争论四起。仁宗下诏禁止互结朋党。梅尧臣作《灵乌赋》劝范仲淹少管闲事,范回作《灵乌赋》强调"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明道二年冬,郭皇后误伤仁宗,宰相吕夷简因与皇后有隙,力主废后。范仲淹向皇帝进言,因吕夷简令有司不得接受台谏章疏,疏不得奏。遂率中丞孔道辅等十余人跪伏垂拱殿外请求召见。仁宗派吕夷简出来解释,范仲淹等与之当庭辩论,吕夷简理屈词穷。次日众人商议早朝后留下百官再次谏争,行至待漏院诏书下,外放范仲淹为睦州知州,孔道辅等人也或贬或罚。富弼上书建议诏还范仲淹入京,未得批复。
明道二年太后驾崩,仁宗亲政,召范仲淹入京拜右司谏。时群臣多议太后垂帘时为政之失,范仲淹认为太后有养护仁宗之功,建议掩饰太后过失,成全其美德。仁宗采纳,诏令不得擅自议论太后之事。仁宗欲立杨太妃为皇太后参与军国大事,范仲淹认为频立太后有损皇帝亲政,仁宗采纳罢黜太后册名。七月天下大旱蝗灾蔓延,范仲淹奏请朝廷派人视察灾情,仁宗不予理会。范便质问:"如果宫中停食半日,陛下该当如何?"仁宗醒悟,派他安抚灾民。范仲淹开仓济民,将灾民充饥的野草带回朝廷警示六宫贵戚戒除骄奢之风。
天圣七年仁宗十九岁,章献太后依然主持朝政。冬至仁宗准备率百官在会庆殿为太后祝寿。范仲淹认为混淆家礼与国礼,上疏仁宗说有事奉亲长之道无为臣之礼,谏言放弃朝拜事宜。上疏未获答复又上书太后请求还政仁宗。晏殊得知大惊失色批评他轻率有碍仕途连累举荐之人。范仲淹据理力争回信详述缘由申明政治立场:"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阿谀奉承有益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天圣八年请求离京为官任河中府通判次年调陈州通判。期间多次上疏议政反对兴建太一宫和洪福院主张削减郡县精简官吏建议不可罢免职田。这些上疏虽未被采纳但其忠心打动了仁宗。
范仲淹十分重视教育。天圣五年为母守丧居应天府时晏殊知应天府闻其才名邀请到府学任职执掌应天书院教席。主持教务期间勤勉督学以身示教创导时事政论谈论天下大事慷慨陈词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的节操由他倡导开始书院学风焕然一新声誉日隆。天圣六年上疏万言《上执政书》奏请改革吏治裁汰冗员安抚将帅。宰相王曾极为赞赏晏殊面圣陈述范仲淹政绩十二月仁宗征召入京任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校勘整理。
范仲淹早年就展现出卓越的治水才能。天禧五年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负责监督淮盐贮运转销。西溪濒临黄海滨唐李承修筑旧海堤年久失修多处溃决海潮倒灌卤水充斥淹没良田毁坏盐灶人民苦难深重。于是上书江淮漕运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沿海筑堤重修捍海堰。天圣三年张纶奏明朝廷仁宗调范仲淹为兴化县令全面负责修堰工程。天圣四年八月母亲病逝辞官守丧工程由张纶主持完成。
范仲淹出身仕宦家族先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世居邠州。高祖范隋唐懿宗时渡江南下任丽水县丞时逢中原兵乱定居吴县。五代时曾祖和祖父均仕吴越父亲范墉早年亦在吴越为官。宋建国后范墉追随吴越王钱俶归降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端拱二年八月范仲淹生于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淳化元年范墉病逝任所母亲谢氏贫困无依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改姓朱名说。
大中祥符四年范仲淹得知家世伤感不已毅然辞别母亲前往南都应天府求学。数年寒窗博通儒家经典要义有慷慨兼济天下抱负。大中祥符八年以"朱说"之名登蔡齐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寒儒"成为进士任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案件事宜官居九品。有俸禄后接母亲奉养。天禧元年以治狱廉平刚正不阿升文林郎任集庆军节度推官归宗复姓恢复范仲淹之名。
范仲淹一生清廉自守勤政爱民。在地方任职时兴修水利发展教育;在朝为官时直言敢谏锐意改革;戍守边疆时整军经武保境安民。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成为后世士大夫的楷模。虽然新政失败但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他创建的范氏义庄开创了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先河。范仲淹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卓越的政治才能成为北宋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来源:百叶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