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边:推动山区粮食产业立体发展 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9 08:53 2

摘要:峨边彝族自治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属典型盆周山区,山地面积占比超90%,耕地资源稀缺且分散。近年来,峨边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逐步构建了山区立体农业模式,推广粮经复合、林下经济,实现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探索出一条高山特色粮食安全路径。

峨边彝族自治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属典型盆周山区,山地面积占比超90%,耕地资源稀缺且分散。近年来,峨边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逐步构建了山区立体农业模式,推广粮经复合、林下经济,实现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探索出一条高山特色粮食安全路径。

一、规划蓝图布局,构建高山特色农业发展体系

(一)国土空间精准规划。 依托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确保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0.48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7.30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989.18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5.34平方千米以内,建立“三区三线”管控体系。利用山区坪坝、缓坡区域,投入9778余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5.7万亩,实现耕地碎片化治理。截至2024年底,全县耕地实际保有量为11.0780万亩,连续三年实现耕地净流入,新增耕地9429亩。

(二)粮经复合体系建设。落实市委“211+”产业集群工作要求,推动“两园同创”,加快产业建圈强链,依托产业中环线、百里林竹南环风景线,发展壮大现代农林特色产业。构建“1+5现代农业园区”粮经复合体系,打造茗新粮经复合现代农业园区、大堡镇双九(桥楼)粮渔现代农业园区、红旗镇四坪(上营)粮渔现代农业园区、杨河乡竹产业园区、新场乡粮蔬畜现代农业园区、宜坪乡粮果现代农业园区,于2024年1月启动建设,涵盖6个乡(镇)48个村参与产业发展,带动45230人受益。实现粮食安全和群众收益两手共抓。

(三)山区多点示范打造。按照“集中集聚集约”的发展方向和“科技引领、示范带动”的发展要求。打造国家级产业强镇1个,省级马铃薯现代农业园区一个,市级粮食现代农业园区2个。结合“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打造4个千亩高产展示片与16个市级“双百”攻关方,示范带动区域单产水平整体提升。开展峨边彝族自治县粮食园区千亩示范片项目建设,建成宜坪乡、新林镇、沙坪镇3700亩以上马铃薯基地,辐射带动全县完成5万亩种植,补贴177.6万元。

二、科技赋能驱动,智慧农业赋能山地粮仓

(一)现代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实施现代农业“科技+”行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全县粮食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推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农科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对马铃薯、玉米等粮食产业进行科研发展,设立职中农业专业学科,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农人”。

(二)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建立峨边大数据运营指挥中心,整合地块信息、种植计划和农资调度,实现数字化生产管理。克服山区地形劣势,推进种植区域分区管理,引进山地旋耕机、无人机等农业机械,优化播种、施肥等作业流程,提升整体生产效率,突破山区机械化发展限制。在新林镇、宜坪乡、新场乡开展智慧农业技术推广,通过山地压力补偿等技术,开展粮食水肥一体化示范建设。

(三)良种良法集成示范 。以玉米、马铃薯产业为核心,开展山区粮经复合发展体系研究,实施“豆玉带状”复合种植、玉米高产种植、秋马铃薯、冬春马铃薯等高产种植技术。推广米拉、沃土、V7等马铃薯品种,资玉、川单等玉米品种,“旱优73”、‘宜香优2115’等水稻品种。创新“薯玉蔬”“玉米+辣椒”等粮经复合种植模式。

三、坚守耕地红线,搭建多层耕地保护机制

(一)四级田长制落实。健全耕地保护长效监管机制,强化考核监督,切实把责任压实到网格,把监管落实到田块,让田长制有名、有实、有效。建立“县级总田长+乡镇田长+村级田长+网格员”体系,设立30名县级田长、118名乡级田长、134名村级田长,配备512名网格员,实现“一图一码”管田到户。2023年以来,累计巡田21万余次,处置违规占用耕地32起。

(二)土地整治攻坚行动。制定《峨边彝族自治县耕地恢复补充工作方案》,对标考核规则每年下达全县耕地恢复任务,2024年全县新增耕地2562亩,完成永久基本农田流出就地整改792亩,就地整改率达66.48%,完成全年耕地恢复整改任务。示范开展峨边彝族自治县沙坪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计划资金10亿元。

(三)强化执法监督。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迹象,2023年以来拆除复垦违法临时用地1.8万平方米,整改“非农化”图斑130个、“非粮化”18个,整改率分别达100%、66.67%。开展“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对2018—2024年耕地流出图斑“一图一策”整改,确保底线不破。

四、筑牢生态绿屏,探索高山生态循环模式

(一)打造天府森林粮库。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拓展食物来源、稳定粮食供给体系、增强生态韧性。落实天府森林四库及国家储备林项目,打造标准化林竹产业基地10万亩。新林镇、沙坪镇、杨河乡发展工业原料林21890亩、笋用竹基地25689亩、道地中药材(乌天麻、艾草等)6000亩。五渡镇、毛坪镇、新场乡发展工业原料林60000亩、笋用竹基地5000亩、道地中药材(三七、白术等)1000亩、林下种菌1000亩。

(二)绿色种植技术推广。大力推广种养循环模式,建成1个万吨级畜禽粪污处理中心、8个干粪收集站、119个养殖场处理设施。2024年秸秆综合利用率95.57%,支持推广使用0.015毫米及以上的加厚高强度地膜1万亩,降低农民综合使用成本,从源头保障地膜的可回收性,废旧农膜回收率88.02%,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采用押金制由农资店统一回收,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实现农药化肥负增长目标。

(三)粮食安全质量监管。加强农产品安全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加大对农产品生产基地、农贸市场、超市等的抽检力度。全年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3次,覆盖群众2500余人次,开展乡镇检测业务及法规培训,提升基层监管能力。省市抽检40余批次,合格率均达100%,为粮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