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走过许多的江南古巷,看过许多的小桥流水,路过许多的暮云春树,听过许多的凤箫声动……竟没一处让我觉得比你特别。在月色和雪色之间,你许是这世间的第三种绝色。
我走过许多的江南古巷,看过许多的小桥流水,路过许多的暮云春树,听过许多的凤箫声动……竟没一处让我觉得比你特别。在月色和雪色之间,你许是这世间的第三种绝色。
一、建筑景点与自然风光
古街巷陌是古镇静驻的鹭点沙汀。乘坐画舫,从乾隆御赐的“天下第一码头”—下关码头下船,走一走古色古香的老街,古朴典雅的感觉扑面而来,是不同于江南水乡温婉悠扬的。古时盐商漕官骈至,文人骚客麇集,侨民工匠聚居,河下一时风光无限,成为繁华的闹市,旅馆商店鳞次栉比,酒馆茶社门庭若市,商店招牌旗帜整齐划一,摊贩的叫卖声和渔民的喊橹歌时起彼伏。镇内纵横交错的青石板路像张巨大且黏湿的银灰色蜘蛛网将周围的竹巷街,螺狮街,花巷,湖嘴大街等108条古街连成一片。同时也黏着古今的时空。“青瓦长忆旧时雨”“朱门深巷古斜阳”是老街里的旧时光,“市井人间烟火气”、“波光流转换新颜”是都市里的今朝日。春天来时,选个小雨霏霏的天气,撑一把油纸伞漫步在古道巷陌,恍若漫步在戴舒望的江南《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冬天来时,古街集市万盏红灯笼,千树霓虹灯与漫天雪花交相辉映,宛如天宫仙境。这是江南小镇所没有的北国风光。叠合的古今时空,错落的南北差异都在这座古镇相会,去共赴一场山海之约,且看天地浩大。
园林亭台是古镇深藏的烟火旧梦。明清时期古镇作为淮盐的集散地,南船北马的交通要冲,吸引了一群富商巨贾来做买卖。尤以安徽和江西为主。他们在此修建园林定居,园林风格多以徽派建筑、江西民居建筑为主,弹丸之地的古镇竟有大小园林一百多处,以曲江楼、菰蒲曲和荻庄三处最为闻名。虽说有些园林庭院已经不复当年的风采,但是园林的整体格局依然清晰可见,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信步其中,每一步都踏着商贾们“海上明月共潮生”思乡之情的回响。而他们心里那轮海上明月终是落在了淮北运河的小镇上。抚摸着纹理清晰的青砖,仿佛与他们隔着时空“对话”。他们开口说江南如一棵树,我眼前的景色便开始结果。青砖黛瓦古木门,飞檐亭角铃声响,庭院窗柩柳啼鸦,墙砖斑驳梨花雪,苔茸阶满青石路,雕梁画栋古画舫……许是浓墨惹了相思,倾了半纸砚迹,要不怎勾勒得出眼前古镇这方岁月淡雅?
萧湖公园是古镇打翻的玉壶琼浆。白天的萧湖不施粉黛如少女般清新。湖水如镜,湖面停歇着三两只游船。湖畔的垂柳,微风拂过,枝叶轻轻摇曳。康熙乾隆御碑、漂母祠、韩侯钓台、民国发电厂遗址等景点则静静的立在清浅的时光里。夜幕低垂,萧湖则化身冷冽妖娆的舞女。华灯初上,将黑夜妆点成白昼,此刻无人机在空中列队表演,时而巨龙腾飞,时而大圣归来,时而再现古镇……最后又纷纷落下,如星辰相约坠入凡间。让人不禁想到辛弃疾《青玉案》里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音乐喷泉则以状元阁为背景,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和五彩的灯光,水柱律动,高低起伏,跌宕处剑气如虹,蜿蜒处阿娜多姿,撩拨着游客的心弦。
二、历史名人与民间文化
数百年间,河下古镇人文蔚为壮观,科名相望,以方寸之地培育出了67名进士、123名举人、140名贡生,,博学鸿儒司有5人,其中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齐全。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全国进士第一镇。这里的状元楼,魁星楼,文通塔,上香登楼的学子至今络绎不绝,是古今万千皓首穷经的学子对追求人生梦想的美好祈愿。浓郁的社会文化学习氛围使这座古镇历史名人辈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吴承恩用他的如櫞巨笔完成了中国古代关于神魔的旷世巨作《西游记》;巾帼英雄梁红玉擂鼓战金兵守护楚州;枚乘的《七发》不仅是汉大赋先河,也是谏臣忠君和智慧的结晶;“暗度陈仓”“胯下之辱”“背水一战”“漂母之恩”等32个典故让韩信成为当之无愧的成语制造机; 山阳医派创始人—吴鞠通留下的诸多方剂治疗外感病和热性病;淮安历史上第一位文武全才状元沈坤英勇抗倭却只能托遗响于悲风;关天培虎门销烟的烟火早已化作京杭大运河的粼粼波光,滋润着一方人。
河下古镇的民间文化丰富多彩。河下作为交通枢纽,南船北马,九省通衢打造了独特的民间文化。对对子文化就是其中最受百姓喜闻乐见的,还留下不少传奇故事呢。陈少龙的上联“天下第一楼"至今还孤零零地悬挂在文楼之上,成为了一个千古之谜。河下姑娘的“小大姐,上河下,坐北朝南吃东西”,难住了铁齿铜牙的才子纪晓岚。淮安名人汪廷珍的“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两短”,让自诩才高八斗的巡抚甘拜下风。同时河下古镇作为淮扬菜的发源地,淮扬文化也在这里发展壮大。乾隆下江南特地下码头就为品尝“三淮之一”的文楼汤包;梁红玉在勺湖发现的蒲菜解决了士兵粮食问题,还以此为原料创制了黄金小饼。每一道淮扬菜,都散发着河下的文化底蕴,展现河下人的工匠精神。淮扬菜作为我国的国宴,以清甜雅致闻名。纸扎文化,淮盐文化,山阳医派,佛学文化,灯谜文化等都也若明珠般珍贵,是河下百姓两千多年的智慧结晶。
三、民俗活动与手工特产
特色的民俗活动让这座苏北古镇频频“出圈”。扑克牌游戏“掼蛋”起源于此,它是淮安人的“社交元宇宙”。它是在1960年代由当地的扑克牌局“跑得快”、“八十分”、“斗地主”发展演化的健脑类游戏。掼蛋的玩法不仅包含了娱乐元素,还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军事思想,使其成为一种集娱乐、文化和哲学于一体的活动。2014年,掼蛋被批准为淮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掼蛋被列入江苏省第七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正式竞赛项目、国际智力运动联盟淮安精英赛表演赛项目。每年淮安都会举办掼蛋大赛,届时,一张桌子,两副牌就是四个人智力博弈的战场。淮剧表演作为地方特色戏每年新年假日都会被搬上乡村舞台,男女老少早早地就搬着小板凳,准备好瓜子花生等待戏剧演出。演员们换上戏服,云鬓珠花,长袖迎风,好生俊俏。淮安人特有的官淮话,刚劲粗犷的男腔、高亢悠扬的女腔,乐句结尾耍高腔的腔法,组合产生了独特的听觉效果。题材丰富的曲库里既有《珍珠塔》、《杨乃武与小白菜》、《秦香莲》、《赵五娘》等经典曲目,又有《火种》、《天道》、《阳光县长》《运河岸边葵花香》等现代剧目,邀请我们共赴一场丰富的淮剧盛宴。
独有的手工特产让这座千年古镇成为社交新宠。李记的纸扎作品被央视夸赞是大国工匠精神的又一生动展示,唐僧师徒四人行、麒麟送子灯、鲤鱼灯、石榴灯等各色花灯栩栩如生让游客爱不释手;淮安云锦是中国最珍贵华丽的锦缎,宛若从唐诗里走出的“云想衣裳花想容”,又好似从宋词里飞来的“云中谁寄锦书来”,巧夺天工的妆花技艺,超凡脱俗的纹样风格,让人叹为观止,《龙凤呈祥》《花开富贵》《蟹肥荷香》《百寿图》等作品深受外国友人青睐;7000年前的人面泥塑在淮安黄岗遗址里重现天日,丰富了淮河中下游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谱系,而今的河下泥塑工艺更加精美,色彩更加丰富,河下工匠潘玄武的作品《石猴问世》《出海寻师》《大闹天宫》《龙宫借宝》在抖音圈粉无数;乐府诗里的“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长在了河下镇文通塔下的勺湖湖畔,蒲草在湖水中轻轻摇荡,翠绿柔嫩细长的叶子垂落进一湖春波里,激起点点涟漪。孩童时代,奶奶每次用蒲草编制蚂蚱,麻雀、龙虾、鲤鱼时,院子里全是来讨要草编动物的娃儿。后来我才知道蒲草还可以编织草席,帽子,蓑衣,鞋子,送给亲朋好友。如今仁和集草编已录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古镇保护与文化创新
清末,淮北盐的集散中心移至它处,漕粮由河运改为海运,运河船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盐商、漕官也纷纷离场。这座古镇,繁华落尽,殷红的夕阳穿过光与影,沉进西山。而今迈步从头越,河下百姓同心协力续写着古镇新的繁华盛世。
开发和维护是古镇保护的法宝权杖。在古镇开发方面,淮安政府按照阮仪三编制的《河下古镇保护规划》,率先启动的是河下古镇一期工程即“一河两街五景”建设和承恩坊片区改造计划,以河下古镇为中心辐射周边老街,打造景区四大板块,带动古镇周边经济发展和服务升级。接着启动仿古计划,改造估衣街和竹巷街的西侧,引入民间资本开发中华婚庆街和360行风情街;又设置从城河街至湖嘴大街的专属旅游环线,为游客提供差异化服务。在文物保护方面,园区配合政府部门定期对古建筑、古街巷进行修缮与维护;加强景点的巡逻,发现存有安全隐患的建筑要及时汇报修缮;张贴爱护环境的宣传语,提醒游客注意爱护环境,保护文物。不让文物“哭泣”,不让古镇“蒙羞”。
夜经济是河下古镇的激活密码。第一园区延长沈坤状元府夜游时间,定制个性化的夜游方式,如秉烛夜游,夜景NPC巡游,萤火虫森林等;第二举办非遗文化节,开设夜间手工艺制作、传统技艺体验;第三搭建淮剧剧场小舞台,吸引游客参与体验淮剧演唱,提供淮剧文创产品;第四园区鼓励以歌舞剧表演形式串联起茶巷、沈坤状元府、萧湖、淮安府署等景区,打造观剧专属路线,推出爆点产品引流;第五拉长萧湖水上游玩路线,增设金龙巡游、画舫茶歇、水上演艺等水上娱乐活动,打造文创旅游新路线;第六里运河文化长廊项目也是河下的经济发展的引擎,游客可乘坐古色古香的船舫,感受“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的运河魅力,游船上提供小吃,打卡拍照等服务。两岸开设淮扬菜菜馆或淮安当地特色小吃为主的夜市摊位。举办里运河夜文化音乐节,入驻音乐酒吧,带动人头攒动。
新科技是河下古镇的创意引擎。首先西游乐园作为淮安重点打造的文旅项目,以吴承恩的《西游记》里智斗神魔精怪为脚本,为游客提供畅玩西游的沉浸式数字体验。三打白骨精的4D观影体验,仿佛身临其境;3D技术打造的勇闯盘丝洞里可以驾着移动座椅乘御风穿行;雷音寺穿越之旅是园区创新项目,利用Al场景动画技术穿越不同的国家,领略不同的霁月。其次古末口遗址博物馆里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再现两宋漕运时期繁华的古镇,达成历史与现代的“对话”;最后萧湖公园的亮化工程采用光纤和Led感应灯带,不仅美观而且环保,同时又引入智能监控和预警系统,实时全天候监控景区。
五、结语
阁的月光与亮化工程的星芒共映萧湖的湖心,当唐诗宋词的卞水与数字文创的字节同频共振,河下古镇链接着时空的断层,流淌着江淮的基因,在运河的漕歌声里重生,在科技的浪潮流里蜕鳞,此刻,每一片砖瓦都象征着文明的金鳞镌刻着古镇千年的礼乐华章。“文明的重量,穿过运河游弋在一座古镇的脊背上”。且看这座古镇,正在阳燧之火中点燃智慧,在鲤鱼尘风里轻拂古籍,静等风禾尽起,幻化成龙舞九天。
作者简介:
杨登茸,1990年出生于淮安河下,本科毕业,体制内。兴趣爱好是阅读、茶艺、古筝。平时积极参加单位的征文比赛,并且多次获奖。
来源:江淮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