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日本人没把汉字从日语中删除?没本土文字?汉字为啥扎根日本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2 14:59 1

摘要:去过日本的游客,看到便利店招牌上的“定食”和“激安”总能让中国游客会心一笑。可您要是问日本人:“既然汉字用不明白,为啥不干脆删了它?”八成会得到一句挠头的回答:“这事儿吧,得从一千多年前唠起。”

去过日本的游客,看到便利店招牌上的“定食”和“激安”总能让中国游客会心一笑。可您要是问日本人:“既然汉字用不明白,为啥不干脆删了它?”八成会得到一句挠头的回答:“这事儿吧,得从一千多年前唠起。”

可别小看这横竖撇捺,日本人和汉字的关系比婆媳矛盾还拧巴。当年他们捧着《千字文》当宝贝,转头又琢磨着搞文字独立;喊着“脱亚入欧”要废汉字,结果折腾百来年愣是没撇干净。

如今日本教科书里还躺着两千多个常用汉字,年轻人一边抱怨“记不住”,一边在社交网络敲着“草(指代‘笑’)”和“激推”。这汉字咋就跟狗皮膏药似的甩不掉了?咱今天就掰扯掰清这段剪不断理还乱的孽缘。

要说日本人最初稀罕汉字,那真是捧着金饭碗要饭。早年间日本列岛还处在结绳记事的原始阶段,突然从朝鲜半岛漂来一批“渡来人”,带着刻满汉字的铜镜和刀剑。

这帮文化传播者就像活体U盘,把《论语》、《千字文》、《三国志》、《西游记》直接拷贝到贵族圈里。

后来百济国派来的王仁更成了皇家私教,手把手教太子写“之乎者也”,活脱脱上演了一出古代版《汉字,去哪儿了》。

要说日本人机灵就机灵在这儿,他们愣是把汉字玩出了花。平安时代的贵族妇女发明了平假名,把“安”字拆吧拆吧写成“あ”,寺院和尚则把“阿”字切半造出片假名“ア”。

可甭管假名多方便,正经场合还得靠汉字撑场面。您瞅《古事记》全篇汉字写的国史,《十七条宪法》直接照搬儒家伦理,连大化改新搞土地改革都得用汉字记账本。这情形好比现在年轻人发微信用表情包,签合同还得正楷签字,离了汉字还真玩不转。

明治维新那阵子,日本人对汉字的态度就跟川剧变脸似的。福泽谕吉在《脱亚论》里嚷嚷:“留着汉字就是留着辫子!”政府真就撸袖子开干,战后推出“当用汉字表”,一口气砍掉大半汉字,还规定老百姓必须学会。

可您猜怎么着?后来美国人搞全国普查,发现日本识字率比欧美国家还牛,整得想废汉字的老外当场傻眼。

文化基因不是说删就能删的,看“勉强”在中文是“将就”,到了日语就成了“学习”;“丈夫”从中国的大老爷们变成了日本的“结实耐用,“大丈夫?”就是“你没事吧”。

每年年底,日本全民投票选年度汉字,“金”字当选那年,既夸运动员夺金,又暗戳戳吐槽自民党的黑金丑闻。这种一字多义的文字游戏,假名还真接不住。

现如今日本年轻人嘴上嫌汉字麻烦,身体却很诚实。小学必修一千多个“教育汉字”,公司文件没汉字显得不专业,就连动漫台词都得靠汉字制造反差萌。

《鬼灭之刃》里“呼吸法”写成汉字立马高大上,《樱桃小丸子》用假名写日记才显童真。这种汉字与假名的混搭,就像关东煮配清酒,混着吃才有内味儿。

汉字在日本活成了文化混血儿,它既不是纯粹的外来客,也算不上地道的本土种,每次看见日本人边查手机边写汉字时,真挺别扭的,到啥时候,还得有自己的文化,总是拿来就用,终归不是自己的。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来源:邻家小飞闲话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