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有光,心向暖阳一一记新时代志愿者的日常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9 07:19 1

摘要:晨光刚漫过社区服务中心的玻璃窗,李姐已坐在电脑前调试AI助老系统。屏幕上,独居的张爷爷正通过语音指令打开智能台灯,“小AI啊,今天天气咋样?”老人略带沙哑的问话刚落,系统便用温和的语调播报气象,李姐指尖在键盘上轻轻一点,将老人的用药提醒设置为半小时后自动推送。

散文

晨光刚漫过社区服务中心的玻璃窗,李姐已坐在电脑前调试AI助老系统。屏幕上,独居的张爷爷正通过语音指令打开智能台灯,“小AI啊,今天天气咋样?”老人略带沙哑的问话刚落,系统便用温和的语调播报气象,李姐指尖在键盘上轻轻一点,将老人的用药提醒设置为半小时后自动推送。这是新时代志愿者日常的开篇,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却藏着科技与温情交织的细碎光亮。

不同于传统志愿服务中搬物资、扫街道的体力付出,如今的志愿者更像“科技摆渡人”。社区活动室里,几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正围着银发族手把手教学:小王蹲在赵奶奶身边,教她用手机镜头识别药品说明书,AI扫描后自动读出用法用量;小周则在一旁演示智能手环的紧急呼叫功能,“奶奶您看,按这个红色按钮,三分钟内社区和您儿子的电话都会响”。老人们布满皱纹的手握着智能手机,像握着年轻时的钢笔,小心翼翼却眼神发亮。有位患白内障的刘爷爷,学会用语音备忘录记录生活后,每天都要念一段给远方的孙子听,志愿者们帮他把语音转成文字,再排版成漂亮的电子信,远方的孩子收到时,信里还带着爷爷专属的语调温度。

助残服务的场景里,科技更成了打破障碍的桥梁。在残疾人就业帮扶中心,志愿者小林正协助听障姑娘小敏使用AI手语翻译软件。小敏想应聘电商客服,却担心沟通不畅,小林耐心地教她调整软件灵敏度,让手语动作与文字转换的延迟缩短到0.5秒。当小敏通过软件与企业HR顺畅交流,指尖比出“谢谢”的手语时,小林忽然明白,所谓“新型志愿”,不过是用科技为困境中的人搭起台阶,让他们能和普通人一样,站在梦想的同一起跑线。还有志愿者开发的“视障导航小程序”,能通过蓝牙连接盲杖,实时播报前方路况,避开台阶与障碍物。有次陪视障朋友小陈去超市,小程序精准提示“左手边三米是牛奶区,保质期还有15天”,小陈笑着说:“以前总怕给别人添麻烦,现在跟着你们的‘科技眼睛’,我也能自己逛超市了。”

这些志愿者里,有上班族利用午休时间远程调试系统,有大学生周末泡在社区做培训,还有退休教师自学AI知识后加入队伍。他们的“轻资产”付出,靠的不是资金与物资,而是指尖的技术、心中的热忱。有人说这是“银发经济”催生的新需求,可在志愿者们看来,这更像一场“温暖的接力”——他们把科技的便利传递给老人,把无障碍的希望传递给残障朋友,再把这份被需要的感动传递给更多人。有位做IT的志愿者,原本是为了“轻资产创业”探索社区服务模式,却在帮老人解决完智能电视问题后,收到老人塞来的一袋自己种的橘子,橘子皮上还带着晨露的湿气,那一刻他忽然懂得,最好的“创业”,是让自己的价值在他人的笑容里落地生根。

夕阳西下时,志愿者们会在社区群里汇总当日服务:帮5位老人设置智能提醒,协助2位残障人士完成技能培训,处理10次远程技术咨询。没有惊天动地的数字,却像点点星光,缀满社区的日常。有次暴雨夜,独居的李奶奶家智能水表报警,志愿者小张冒雨赶来,发现是水管轻微漏水,他一边帮老人修理,一边用手机记录情况,第二天就联系物业做了全面检修。老人拉着他的手说:“以前下雨总怕出事,现在有你们在,心里踏实。”

这就是新时代志愿者的日常:用AI缩短距离,用耐心化解隔阂,用微小的行动传递大大的温暖。他们不追求轰轰烈烈的“正能量标签”,只愿做科技时代里的“拾光者”——捡起那些被技术遗忘的角落,照亮老人与残障朋友前行的路。当指尖在屏幕上跳跃,当温暖在交流中流动,他们忽然发现,所谓“新型志愿”,不过是把“关爱”二字,装进了科技的行囊,让每一份善意,都能精准抵达需要的人心里。

暮色渐浓,社区的灯光次第亮起,志愿者们的手机还在不时收到消息:“今天学会视频通话啦,谢谢你们”“手环提醒我吃药,没忘”。这些简单的反馈,像一颗颗星星落进心里,让他们明白,最珍贵的“创业成果”,从来不是盈利与回报,而是看到自己的付出,能让别人的生活多一点光亮,多一份安稳。这便是新时代志愿者的平凡与伟大——指尖有光,心向暖阳,在科技与温情的路上,他们永远步履不停。

2025年9月19日

来源:热情小羊q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