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5日至21日是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公安部网安局近期公布了多起网络谣言典型案例,包括“杭州亚运场馆坍塌”“小区附近出现人贩子抢小孩”以及“中国籍女子嫁到外国贫民窟求助回国”等虚假信息。这些谣言往往一经发布便迅速获得“10W+”的阅读量,引发广泛关
9月15日至21日是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公安部网安局近期公布了多起网络谣言典型案例,包括“杭州亚运场馆坍塌”“小区附近出现人贩子抢小孩”以及“中国籍女子嫁到外国贫民窟求助回国”等虚假信息。这些谣言往往一经发布便迅速获得“10W+”的阅读量,引发广泛关注。究其原因,人类大脑在处理情绪化信息时反应远快于理性分析,恐惧、愤怒、同情等情绪能迅速触发本能反应,绕过复杂的逻辑思考过程。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提出的3B原理指出,婴儿、美女、动物等元素更容易吸引注意力,而如今的网络传播则遵循“三秒规则”,即内容必须在最初几秒内激发强烈情绪,才能留住用户。部分自媒体正是利用这一心理机制,刻意制造煽动性话题,如“54岁阿姨三十年磨一剑考入中国政法大学”“大连燃气爆炸致多人伤亡”“女子怒踩保时捷抓小三”等,通过情绪操控实现流量暴涨,进而变现获利。尤其当内容涉及公共安全时,公众往往选择“宁可信其有”,进一步加速了谣言扩散。一些团队甚至形成了从内容编造、包装推广到流量变现的完整产业链。例如,某些健康类账号先散布“某物质致癌”的恐慌信息吸引关注,再推销所谓的“排毒产品”牟利。更有甚者,公然售卖“暴力起号”教程,严重破坏网络生态秩序。与此同时,平台推荐算法以互动量和完播率为核心指标,无形中助长了情绪化内容的传播,形成“情绪引发转发,转发带来推荐”的闭环。谣言凭借极端情绪迅速获得初始流量,算法则将其推送给更多用户,导致其突破原有社交圈层,呈病毒式蔓延。尽管微信辟谣助手已与1135家机构合作,累计辟谣9165篇(截至9月15日),监管部门也持续加大打击力度,但此类行为仍屡禁不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者可被处以拘留及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为有效遏制谣言传播,公众应增强信息甄别能力,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平台需优化算法机制,对短时间内流量激增的内容加强审核,提升识别与处置效率。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对造谣产业链上下游依法严惩,提高违法成本。2025年6月,“净网”“护网”专项行动部署会明确坚持“以打开路、生态治理、主动防范、合成作战”的方针。近期,国家网信办深入开展“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整治涉企网络‘黑嘴’”行动,依法处置大量违法违规账号。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唯有法治重拳出击,全民共同参与,方能打破谣言迷局,共建清朗、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来源:晓妙招